立即打开
资本市场之殇:前人撒土,后人迷眼

资本市场之殇:前人撒土,后人迷眼

张曙东 2023-08-28
张曙东
部分已上市公司,其股价和/或经营业绩的糟糕表现,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股东的利益,也会对同行、后来者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监管对这类企业的态度,投资人对这类企业的判断,人才对这类企业的兴趣,舆论对这类企业的关注度等等。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是一时一刻,也不是一人一企,需要我们所有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信心来自于我们每一个微观主体,来源于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尊重和敬畏。

今天讲两个与资本市场有关的小故事。

前段时间,和一位创业者朋友聊天。他们面向金融机构等客户做职业培训,大家都戴口罩后,在线培训需求大增,他们也从2020年开始连续盈利。

他们创业也有好几年了,也曾引入过VC/PE,我们就聊到了未来的资本市场规划。他说在二级市场上他们属于企业服务,而且是人力资源方向的,港股市场会将其与内地某人力资源SaaS龙头企业对标。

这家龙头企业上市时仅发行了1%多一点点的股份,是今年港股市场发行规模倒数第二的“丐版”IPO。据公开资料,这家企业2021年4月F轮融资时估值近19亿美元(约146亿港元),截至2023年8月25日的最新市值为48亿港元,与上市首日的最高价相比,已经跌去了78%。

这样的表现,让我的这位朋友,以及他们的股东,对短期内的IPO前景欲言又止。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已在A股科创板上市的某原独角兽、AI“国家队”。其2023年上半年收入仅为1.6亿元,同比下滑58%,而去年上半年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这让其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同比大幅下滑更加刺眼。

虽然企业给出的解释看上去还比较合理:受限于2022年公司新增订单数量未达预期造成订单储备不足。

但是,这家企业去年5月末才IPO,去年上半年还实现收入3.9亿元,同比下滑14%;当年全年收入就只有5.3亿元,同比下滑51%;倒算去年下半年仅实现收入1.4亿元,同比下滑78%。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其营收继续下滑58%。

翻阅该企业上市时审核问询反馈材料,其在第一轮问询、第二轮问询、审核中心意见、注册等环节均被问到了持续亏损、经营可持续性等问题。第二轮问询回复材料中披露公司2021-2025年经营预测情况。

现在来看,2021年勉强达标,实际为10.8亿元;2022年上市后就直接“死给你看”了。

这家企业最新的市值为152亿元,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为136亿元,考虑IPO稀释后的估值正好为152亿元。在2023年5月末解禁后,期间最高市值为240亿元,平均股价对应市值为216亿元,期间出售股票的股东应该还是有盈利的。所以,对于其股东来说,虽说不一定都满意,但总归有交代了。

但是,这家企业经营数据上的糟糕表现,恰恰是对之前AI面临的各种质疑的最好注解,给了质疑者最好的“弹药”,毕竟从监管角度来看,AI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能力一直是关注重点。这会让在审的、拟申报的AI公司瑟瑟发抖——不知道当时“并驾齐驱”的另外一家独角兽IPO进展如何了。

不仅影响到了别人,就连自己也被绕进去了——这家企业最近正在做再融资,已有的两轮问询均重点关注到了“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从投资角度来看,亦是如此。之前很多人反对投资AI,就是担忧其落地能力、技术和产品商业化前景。不知道孱弱的投资者信心,这次心理阴影面积又有多大了。

这两个小故事中,我都没有直接写出所涉企业的名字、股票代码等——虽然圈内人一看就知道——因为我并不是想针对这些企业,它们的部分友商表现也不好。如果有针对性,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企业。

回到这两个小故事中来,部分已上市公司,其股价和/或经营业绩的糟糕表现,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股东的利益,也会对同行、后来者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监管对这类企业的态度,投资人对这类企业的判断,人才对这类企业的兴趣,舆论对这类企业的关注度等等。

我有时候开玩笑说,一个新兴赛道,第一个、第二个上市的“带头大哥”很重要,它们的表现甚至会影响整个赛道的发展前景,责任重大、意义非凡。

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是一时一刻,也不是一人一企,需要我们所有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信心来自于我们每一个微观主体,来源于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尊重和敬畏,不要整天想着收割谁,不要总想着反正老子已经上岸了,管他洪水滔天。(财富中文网)

作者张曙东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风险投资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