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2023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
ESG在欧美遭遇逆风,但中国企业依旧抱持信念

2023-05-05

过去一年,随着俄乌冲突拖缓全球气候行动的步伐,企业短期生存压力加剧,一些发达经济体中对ESG的质疑之声四起。与之相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则持续对这一商业理念抱持信念,不仅因为它与中国“双碳”战略相契合,更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具备更长久的盈利能力,践行ESG也日益成为它们走出去赢得海外消费者和融资的“门票”。上榜的40家中国企业在改善环境、保护员工、支持社区上做出了卓越的努力,共同探索着持续且包容的增长之路。

——本刊编辑部

榜单解读

自2022年至今,ESG遭遇了强劲的逆风。在发达经济体中,这种新型的企业评价体系首次受到广泛且尖锐的批评。《财富》杂志的一位美国编辑写道:ESG进入了“棘手的青春期”,在这段混乱时期,它将备受质疑,要挣扎着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以及未来如何立足。

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指标,ESG聚焦于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责任,作为一种带有进步色彩的价值观,在过去十多年里备受商业世界推崇。但2022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改变了这一点。首先,80年来欧洲发生的首场战事——俄乌冲突,暴露了欧洲经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拖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步伐。其次,全球通胀和化石能源重新走俏,令曾是ESG重要推动者的投资界出现了动摇,盈利成为更优先的考虑,持续加仓石油股并大赚一票的沃伦·巴菲特被津津乐道。最后,困扰ESG的老问题——评级标准过多且不透明,不仅招致埃隆·马斯克这类技术新贵的猛烈抨击,也疏离了一些传统支持者。一家大型公司的首席可持续官在去年的一场论坛上公开抱怨:“在我们填报各种ESG问卷的时候,地球已经毁灭了。”

在美国,ESG更被政治化为“觉醒资本主义”(woke capitalism),反对之声尤其激烈,导致美国总统乔·拜登不得不首次动用总统否决权,否决了一项由共和党牵头的反ESG法案。 然而,在大洋的这一侧,我们发现,中国公司和投资者们却仍然对ESG抱持信念。2023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是自去年我们创立这一榜单之后第二次制榜,今年前来申报的公司数量比去年增加50%,接近100家,其中80%为《财富》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或行业头部企业,行业涉及广泛,问卷回答的完整度、准确度与清晰度也比去年有显著改善,反映出企业收集与披露相关数据能力的提升。

在我们与中国公司更广泛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大致有三个原因让它们继续对ESG理念抱有热情。

首先,中国政府设定的“双碳”目标,使得环境措施对一些行业来说已是生死存亡之所系。在传统能源、化工和建筑这些碳排放大户中,我们看见了一些非常积极且卓有成效的减碳努力。第二,在经济下行和转型导致的生存压力下,一些企业将ESG视作自我更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留住优质员工的契机,这一点在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中十分多见。第三,任何有着全球抱负的中国公司都会发现,尤其是在发达市场,ESG已经成为赢得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门票”。几家电子消费品和光伏制造商的高管告诉我们,当他们希望开拓欧美市场时,当地经销商会在考察公司的ESG表现后才决定是否让产品进入销售网络。想要去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也正在面对越来越多境外股票市场设置的ESG披露门槛。

相比较去年,今年的《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还呈现出几个积极变化:一、新能源及新能源车公司在榜单中表现出色,呼应中国在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也显示这些新兴赛道的参与者们在公司发展早期就将环境和社会责任纳入战略与日常运营中;二、金融机构在榜单上的表现明显好于去年,显示出投资的杠杆力量正被更多应用于可持续发展中;三、更多大公司制定了“范围三”减排目标,或对供应商的员工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显示出它们作为“链主”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力;四、高管薪酬、管理层女性占比这两个公司治理指标出现了一些整体改善,反映出中国公司在职场平等上做出的努力。

ESG理念的背后,是人类对商业世界一种更高的寄望——不仅要创造利润,也要在环境、健康、平等这些事关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上展示更强的参与意愿和行动力。这种期待不会消失,因此ESG评级体系面对的批评更像是一种“成长的烦恼”,而中国公司的集体努力可以为它迈向成熟提供支持与样本。我们向上榜的公司表示祝贺与敬意。

制榜方法

《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采取申报制,希望藉此鼓励更多的中国公司收集并披露高质量的ESG数据。我们邀请申报企业完成一份问卷,它包含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个部分,每部分都包含一些定性问题,比如“公司是否制定了与ESG目标相关的薪酬计划”,以及一些定量问题,比如“公司2022年较上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企业还可为每个部分附加一个最佳实践案例。在今年的制榜过程中,我们发现,申报企业的问卷填报质量,包括信息完整度和颗粒度,都较上年有了明显提高。由于不同行业面对的ESG议题各有侧重,因此编辑部制榜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数据与案例相结合,数据提交的完整程度是制榜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二、优先围绕与行业性质高度相关的议题做行业内部比较,再做跨行业比较。由于这是一份影响力榜单,企业的规模或行业地位也是制榜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排名 公司名称 行业
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
2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储蓄银行
3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
4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与零部件
5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物流仓储
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互联网服务
7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设备
8 京东集团 互联网服务
9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设备
10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能源
11 百胜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饮食服务
12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医药、生物制品、医疗保健
1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车辆与零部件
14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与建筑
15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互联网服务
16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化工、建材
17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设备
18 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商业储蓄银行
19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个人用品
20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专业连锁销售
21 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新能源
22 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 房地产
23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多元化投资
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设备
25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物流仓储
26 瑞安房地产有限公司 房地产
27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化工、建材
28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机械设备、器材制造
29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
30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银行
31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设备
32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 化工、建材
33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电气设备
34 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 交通运输、物流仓储
35 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金属
36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保险
37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与建筑
38 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与建筑
39 江西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
40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