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中证1000ETF火拼背后,基金销售偷换概念陋习未改

中证1000ETF火拼背后,基金销售偷换概念陋习未改

陈燕 2022-07-22
基金公司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新发中证1000ETF产品,渠道人员把微信头像都改成了相关产品代码,媒体争相报道四大巨头内卷火拼1000ETF的盛况,同时还有10只同类产品正在证监会排队申报。然而好工具是不是必然带来标的指数产品赚钱多?这并不必然,甚至是逻辑跳跃,在实际营销宣传中相关背景资料被做为推介新产品的“噱头”,偷换概念,片面放大,这个宣传陋习仍旧不改。

今天,中证1000指数的衍生品,股指期货、期权正式登陆中金所。伴随着从市场呼声到征求意见,再到官方宣布,最后到今天,中证1000这个过去少有人关注的指数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基金公司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新发中证1000ETF产品,渠道人员把微信头像都改成了相关产品代码,媒体争相报道四大巨头内卷火拼1000ETF的盛况,同时还有10只同类产品正在证监会排队申报。甚至有媒体将这四家巨头各80亿规模的募集竞争,拔高成“沪粤大战”。活生生的爆款剧本,一次次地滚动上演,从曾经的战略新兴ETF、双创50ETF、科创50ETF、MSCI中国A50互通互联到现在。

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和行业观察人员,我只能说见怪不怪。固然,中证1000指数迎来大热与之前那些新兴细分指数逻辑不同,它代表着一揽子小市值、大成长、高弹性、低集中成分股集合的新玩法,其衍生工具的开发对于丰富权益市场投资工具有着里程碑意义。然而好工具是不是必然带来标的指数产品赚钱多?这并不必然,甚至是逻辑跳跃,在实际营销宣传中相关背景资料被做为推介新产品的“噱头”,偷换概念,片面放大,这个宣传陋习仍旧不改。

首先,中证1000ETF并不是新鲜事物,市场上存量的同类产品在20只左右,包括了纯指数、指数增强及ETF联接,场内外产品都有。衍生工具的上市,不仅是新发基金才能运用相应策略,对于已成立基金同样适用。工具和策略能否转化为基金的管理业绩,考验的是管理人运用工具、完善策略的能力,是管理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而不是拼基金公司品牌,对于被动型基金来说尤其是。从这个角度看,以前发行过的1000ETF老产品有历史业绩可以追溯,更适合向投资者展示分析评估。

其次,大量的宣传是中证1000指数估值低,难道估值低是因为期货期权上市才带来的吗?显然不是,没有衍生工具之前,它不一直是这样吗?短期可能由于市场关注度提升,新增资金涌入该领域带来轿子效应,中长期看还是标的基本面和机构策略博弈的综合作用,这不论是中证500还是中证800都是一样的道理。新基金反而容易成为这波热炒中的抬轿子者。成立最久远的那只南方中证1000ETF近来连续交易放量已经验证了市场情绪和机构动向,成熟产品在窗口期的优势一贯如此。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

再者,对冲工具的出现只会让策略更加卷,参与的机构越多,投资标的越同质化,结果必然是超额收益越来越难做,这样些许的费用差异也会是影响结果的。所以个人投资者参与场内ETF时需要关注自己的交易成本(账户佣金),参与场外ETF联接或指数基金或指数增强时也可以留心对比各产品的(管理费+托管费)定价,虽然这次各家基金把申认购费率定得相同,但是管理和托管费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场外份额,由于申购赎回都有费用,参与场外通常不是短炒,抱着持有一定期限或者长期投资的打算,费用差异会体现在长期的复利结果上。

总的来说,与中证1000指数挂钩的基金可以是ETF,也可以是指数/指数增强,具体的基金新老形式、历史业绩、场内外交易形式、投资策略、购买方式、交易费用等都有说法,了解清楚再买,不要只看花里胡哨的海报就盲目选择。确认是好基金,什么时候买都不晚。没观察好就买,如坐针毡就烦了。而且爆款基金成立后打大折扣的事屡见不鲜,买基金从来不是赶早的事。(财富中文网)

作者陈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与财富管理时代共同进化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