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CEO日报:四问瑞幸:为何自曝造假?刘剑是谁?投资人跑了?会倒闭吗?

CEO日报:四问瑞幸:为何自曝造假?刘剑是谁?投资人跑了?会倒闭吗?

财富中文网 2020-04-03
疫情催生的创新:用钻石和盐,生产杀灭新冠病毒的口罩;科技力量,人类抗疫的“最大公约数”;遭遇史上最惨第一季度,美股还能更糟吗?

【财富精选】

四问瑞幸:为何自曝造假?刘剑是谁?投资人跑了?会倒闭吗?

4月2日盘前,瑞幸自己公布了一份6K重大事件公告——公告自曝瑞幸在进行2019年年度审计期间发现相关业务数据存在问题,并发现公司内部来自神州系的COO刘剑以及某位董事确实存在业务数据造假行为。公告一出,瑞幸开盘暴跌近80%,创历史新低,随后暂停交易。此时此刻,关于瑞幸造假的诸多细节尚未浮出水面,一些不合常理逻辑的疑点也让人无法妄下判断:刘剑鲜少站在台前,他是谁?是“蛀虫”还是在“背锅”?瑞幸为何自曝造假?是纸包不住火了还是内部另存纠葛?瑞幸的真实经营状况究竟如何?未来还有补贴咖啡可喝吗?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Amy | 一个话痨的评论员 ]
瑞幸财务造假被引爆后,瑞幸股价跌幅超过了八成。而随后公司承认公司COO等人有可能虚增了22亿交易额。22亿交易额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去年的前三个季度,瑞幸咖啡的净收入为29亿元左右。

实际上创投圈内对瑞幸故事生疑的人不在少数。疯狂烧钱、资本左右互搏、财务状况成谜……故事太疯狂,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有可能瑞幸一开始就是个资本游戏呢?

瑞幸或许会重复辉山乳业的命运,但是里面除了财务造假还有什么其他问题?高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会不会连累美上市的其他中概股?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对后来人有所警示。

[ 追黄埔 ]
我想值得所有投资者检讨的事
应该是:明明浑水在2月已经闹出那么大,最近这一个多月,还有那么多人跑去抄底
投资企业的本质,应该是看好它的经营前景,而现在呢,我们投资的时候到底在关注什么

[ 韩喵喵 | 巴赫、福柯、海底捞爱好者 ]
陆老板大部分投资以借款名义早已收回,瑞幸又以“无人零售”通过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股东大钲资本套现2.3亿美元。这意味着,股东可能早已赚的盆满钵满。留给投资者的,只有虚假的业绩和泡沫。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疫情催生的创新:用钻石和盐,生产杀灭新冠病毒的口罩

研究人员正在设计功能更强大的口罩,使其可以杀死病毒和细菌,而非只是挡住它们。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Jerry ]
研究人员发挥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功效杀菌消毒,生产加强版口罩:盐结晶和纳米钻石不仅易得,成本还便宜,而且容易加工。如果这些物质被顺利应用,口罩将从单纯的防护向杀毒升级,耐用性将极大提高,有助于缓解当前口罩供不应求的局面。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防护装备能否达到医疗卫生专业要求,是否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医务人员的需求。现行标准有时会成为创新的束缚,而创新成果是否被人们接受关键还应该拿其最终的应用效果说话,因此不妨将钻石和盐首先就近应用于研发者所在国的部分医院,弱产生理想效果再做广泛应用。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科技力量,人类抗疫的“最大公约数”

悲观者认为,疫情将给全球化的步伐按下暂停键。各个国家之间自我封闭,关闭边境,在面对新冠疫情这种跨越国界、种族和信仰的全球性威胁面前,人类能够找到的“最大公约数”恐怕就是科技的力量了。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宝言 | 泛金融观察者,商业故事爱好者 ]
“逆全球化”是近期广受关注的话题。从短期来看,疫情对全球化至少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一些与国家安全、基本民生关系紧密的商品,比如口罩、呼吸机等生产部门回归本土;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在各个国家内部的集聚化趋势可能会加强。

有人因此担心这种自我“封闭”的做法是否会在后疫情时代固定下来,从而打断全球化进程。从本文所述内容来看,这种担忧可能有点过度,因为我们早已来到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很多业务或活动都可以通过线上协同来开展,甚至能比线下解决得更好。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产房难进,导乐师改为在线服务

导乐师们正在重新思考,在冠状病毒大流行的情况下,她们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闫曼 | 外媒老编辑,互联网产业观察者 ]
看完这个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导乐师到底是什么?相信跟我一样看了新闻有点蒙圈的人不在少数,单从字面意义上看还以为是跟音乐有关的呢。

实际上还真的跟音乐有点关系,导乐分娩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服务就是让产妇听着音乐生孩子,可以放松心情,减轻产妇分娩痛苦。现在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职业,但是在中国的话,连无痛分娩都没办法大规模推广,导乐师的人数更是屈指可数。

说回疫情对导乐师的影响,其实我觉得医院将导乐师拒之门外是紧急情况下的合理举动,产妇临产必须去医院,但是不是必须的话,其他人还是少去医院为好,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分交叉感染的风险。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遭遇史上最惨第一季度,美股还能更糟吗?

标普500指数单季下跌约20%,为2008年以来的最大季度跌幅。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宝言 | 泛金融观察者,商业故事爱好者 ]
美股还能更糟吗?个人觉得问题不是能不能更糟,而是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纵观美股历史上的数次著名大熊市,没有一次是一跌到底的,第一波暴跌后往往伴随着迷惑性十足的B浪反弹,让很多人觉得大牛市is back again,于是才有了无数高手抄在了半山腰。

既然股神巴菲特也慨叹己活了89岁也从未见过这样的暴跌+熔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历史高位的美股遇到史无前例的疫情,必然会碰撞出一轮史诗级的行情,也许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现在的美股依然会觉得高处不胜寒。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自行车旅行公司老板:现在是旺季,但我们一个客户都没有

疫情让一家旅行公司的业务彻底停摆,这家公司的老板该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和财务状况?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Amy | 一个话痨的评论员 ]
今年可以说是旅游业最艰难的一年,在欧洲疫情仍在蔓延的情况下,报道中采访的这位自行车旅行公司的老板,接下来的日子肯定依然没有生意。

别说国外疫情仍在发酵了,就是国内现在疫情稳住的情况下,大家也心有余悸,依然不敢出去旅行。最近朋友圈有看到一些旅游从业者发的一些国内很优惠的旅游项目,性价比虽高却也无人问津。再加上疫情带来的财务危机,大家纷纷收紧了自己的钱袋子,第一个削减的就是不必要的旅游开支,照这样看,就算疫情结束,恐怕旅游行业也缓不过气来。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全国7个省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长三角比珠三角“先老”

浙江省发布的人口数据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30.7万人,占比为14.2%,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浙江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全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增至7个。
不仅如此,浙江的加入也意味着苏浙沪地区整体进入深度老龄化,长三角成为全国“最老地区”;与之相对比,广东和福建等东南省份老龄化程度在全国相对较低。同样是经济发达、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何差异巨大?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姚葵醴 | 管理顾问,文化学者,亲子教育家 ]
社会老龄化不仅是眼前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要采取积极的全面的长期的对策。本人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打破单纯养老的概念。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由于繁重的体力劳动,使得年老的人比如说70岁以上的人就进入了养老阶段,也就是无所事事等死的阶段。而当前社会的各种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已经使得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服务业的工作,并不需要太繁重的体力。因此,65岁以上人口的就业是可以作为一个正式的现象来对待。
二是重新看待老年保健的问题。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叫做,闲出病来。考虑到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如果都无所事事无所用心,那么就真的会闲出病来。当前的饮食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好,65岁以上人口的绝大多数体力都相对充沛,如果终日无所事事,那么这种多余的精力没有出口去发挥,就会反噬而成为(或加重)各种疾病包括心理疾病。因此,应当提倡65岁以上人口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相互服务和自我服务。
我本人因为近期正在创立一项乡村全域旅游的项目,而接触到多位80岁90岁的农村老人,他们的身体因为每天有规律的适度农业劳动而依然健康。
三是提倡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的创业。
日本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65岁以上人口进行创业已经不是新鲜事。比如著名的肯德基的创始人就是从65岁开始新的创业的。从我本人担任中国地方政府全民创业培训导师的经历来看,我培训的对象是城市和乡村的居民,但是按照当下政府(以浙江为例)的有关规定,女性超过50岁、男性超过55岁就不允许参与创业培训。这就反映出中国政府还没有认识到如何妥善的应对65岁以上人口的创业问题。
总之,顺应现代社会的各项生活基础保障的逐步完善,65岁至120岁区间的老龄人口,不应当只是一个消费者的概念,也不应当是一个传统的无所事事等死的阶段,而应当成为一个再教育、再培训、再就业、再创业的新的富有建设意义的阶段。

[ Tom | 关注中国产业经济的“智识分子” ]
根据常住人口的年龄分布特征,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程度在逐渐加深,长三角比珠三角的老龄化程度更高。导致这些省份老龄化程度加深的主要原因有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

而这些省份的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将继续加重,对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负担也将加重,安置赡养农村留守老人、社区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愈发突出。除了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之外,老龄化严重的省份可以在本次疫情结束后,加大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消费,发展生活用品、饮食文化、休闲旅游领域的老龄产业,激发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消费需求。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经历过“禁酒令时期”的酒业,也能挺过疫情冲击吗?

酒业也是遭受疫情打击较为严重的行业之一。不过在中国,占据酒业市场的主要是耐受力较强的大型本地酒厂和国际洋酒企业,此外,电商销售也较为发达,因此受影响程度相对有限,目前,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舍得酒业、汾酒等在内的多家酒企均已分批次复产。然而,美国零零散散的精酿酒厂家则要脆弱得多,正面临着自上世纪20年代“禁酒令时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很多酒厂将永远消失。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Doris ]
1920年至1933年,美国推行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含酒精饮料,这十多年,就是著名的“禁酒时期”,禁酒令并没能减少对酒精的消耗,反而使得假酒猖獗。这是因为,人们对酒精饮料的需求不会因为政策或经济的限制而消失。

同样的,今天的疫情虽然让很多酒厂日子很难过,但应该相信,人们总是要喝酒的(也许世界末日悲感之下,更需要酒精来舒缓情绪?),苦日子总会过去的。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汇丰、渣打等银行股取消派息 经济进入至暗时刻?港金管局:无需跟进

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几乎每一场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布会,派息计划都是必然提出的问题之一。当汇丰、渣打等大盘银行股取消派息的公告发布后,立即引发股价大跌。有投资人在社交媒体称:“如果银行没有派息,买它还有什么意义?”

4月1日,香港金管局紧急回应,不认为有需要要求香港银行暂停派息或回购股份。



财富Plus精选评论:

[ 柯罗纳 | 不重要,不多余 ]
宣布上述消息前几天,汇丰曾经提出过要推迟数千人的裁员计划。裁员,全面改革计划的一部分;停止裁员,是因此次疫情的"特殊影响",很多人将无法找到工作,一定程度上有组织机构社会责任的考虑。

听起来,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

此外,还有可能是银行审慎监管的压力,不过考虑到这次香港本地金融监管似乎并不认为停止派息是必要的,这似乎并不是最大的起因。

大致判断,取消派息是短期压力,而非常时期过去,裁员还会继续,毕竟这是汇丰10年来第三次进行重大重组,目的也是为了押注亚洲未来增长。

[ Tom | 关注中国产业经济的“智识分子” ]
龙头外资银行突然决定取消常年稳定的分红,体现其对新冠疫情发酵下未来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期。而就公司本身而言,通常股息率指标被用来反映市场对成熟公司的估值,股价上升或公司利润和股息下降均会造成估值上升,而无法正常派息,无疑也增加了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下滑而无法兑现股息的隐忧。成功的投资者往往关注公司长期价值并在合适的时机入市抄底,当危机挤掉了市场中的水分,我们更应该关注公司过去较长时间的业绩和所在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谨慎做出投资选择。

打开财富Plus阅读更多精彩评论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