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曾梵志作品卖1.5亿贵吗?

曾梵志作品卖1.5亿贵吗?

李宓 2013-11-13
曾梵志的作品是贵,但是是有理由的。他具备了现阶段市场对一个指数型艺术家的绝大部分要求。

    上个月5日,久负盛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其亚洲40周年专场晚间拍卖。那一晚苏富比收获颇丰,若干件上亿人民币成交的珠宝、古董、油画,11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都给渐渐回暖的亚洲艺术市场再添了一记兴奋。其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成交记录要数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油画作品《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以1.8亿港币,相当于2,330万美元,近1.43亿人民币成交。这个数字也正式宣布曾梵志成为目前全球拍卖市场上单价最高的亚洲当代艺术家。在此以前,这个纪录的保持者是日本艺术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2008年,他的一件卡通样式的雕塑作品,同样也是在苏富比的纽约拍卖会上以1510万美元售出,在当时也是让众人瞠目结舌的。恐怕到今天很多人还没能理解村上隆那件作品为什么那么贵,曾梵志就又以更不可思议的价格刷新了人们对亚洲当代艺术市场和艺术家的认识。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灵感来自15世纪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创作的同名壁画,融合了艺术家青年时期在中国成长环境中的记忆与感触。整个画面构图和达芬奇原作的关联依旧清晰,原本基督教故事的寓意也一眼可以读出。但是绘画语言的表达中套用了十分鲜明的中国符号——十三个人围坐在长条形餐桌前,其中十二人戴着红领巾,原画中本为犹大的角色与众不同地打着黄色领带,原画中本为耶稣的角色还佩戴着少先队大队长袖标,面包换成了一块块流淌着鲜红汁液的西瓜,背景则好像是教室,墙上挂着中国的草书条幅。然后是属于曾梵志个人标志性的符号,面具。画面中的人都带了仿佛长在面庞上的面具,表情各具含义。

    拍卖当天,我坐在场里,就坐在这张作品旁边,跟600多位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收藏家一起见证了它的易手。电话和坐席上的竞买者争夺了10多分钟,耳边是拍卖师在中、英、印尼语和广东话中自由转换着叫价。最后落锤的时候,全场给予热烈的掌声。可当我抬头看见墙上画作里那一张张默默无声的面具,随之而来一种复杂的情绪……作为曾梵志作品的代理商,全球顶尖画廊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的负责人也被这个成交价震惊了。开拍前,甚至苏富比和高古轩也对市场是否能够集中消化大量高单价作品没有足够信心,但结果市场还是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的。

    苏富比始终没有披露竞拍成功的买家身份,引来猜测种种。我们只知道卖家是著名的瑞士籍收藏家——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和玛丽亚姆•尤伦斯(Mariam Ullens)夫妇。他们以庞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和精彩的中国书画收藏闻名,并在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中心位置经营了很多年以他们名字命名的艺术基金会和多功能展览空间。无论从学术还是市场角度,尤伦斯夫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助和影响都是巨大的。这点毋庸置疑。但近几年来,他们开始陆续大批销售其收藏,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也招引了各种骂名。尤其他们还是占高古轩20%股份的股东,其中冲突就使他们遭遇了更多炒作的骂名。

    中国艺术家的东西好贵!这几乎是我最近三年在工作中最常听到的话之一。国外藏家们这么说,中国藏家这么说,国内外的经纪人们这么说,策展人、画廊,艺术家们自己都这么说。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当代艺术板块是整个艺术市场中最受挫下行的一块。但不管有没有充足的流动性,过去几年,市场依旧见证了一批价格成长势头迅猛的亚洲和中国当代艺术家。当然,也有一批曾经的“天王”、明星,和他们曾经的天价一去不复返了。

    曾梵志的作品贵吗?其实在当代艺术市场第一线深度参与交易的朋友们对《最后的晚餐》的价钱——第一反应是意外的,但稍做理性分析,也不觉得太惊讶。这不是曾梵志第一次破纪录了。这次就好像一局棋到达了一定阶段要走的必然一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梵志结识了上海香格纳画廊的老板劳伦斯。1998年,劳伦斯在上海波特曼酒店走廊边的两面墙上挂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油画,向来住酒店的人展示讲解和推销这些作品。曾梵志的两幅作品也挂在那,面具系列,定价16000美元,一天被一个随机路过的外国人看中买走了,每幅15000美元,打了点折成交的。后来人们知道,其中一幅叫做《面具系列1996 NO.6》。转眼10年,2008年春拍,香港佳士得夜场里,这幅画出现了,成交价变成7536.75万港币,打破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纪录。当然,2006-2009年是中国艺术市场爆发式成长的两年,尤其是当代艺术板块。随后的经济危机没有放过全球资本市场里的任何一块,尽管艺术市场已经是与其他市场关联性相对低得多的”避险类”区域,也一样遭受打击。对于中国区域市场来说,打击一定程度反而是好的,虚浮的泡沫遭到洗刷,市场逐渐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家和作品,行业进一步规范,藏家、投资者开始建立理性看待艺术市场的眼光。

    这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过去8年左右发展的时间里,曾梵志作品的市场表现和价格曲线成为了分析市场周期,研究国内外市场关联,艺术家市场运作方式的最好案例,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目前处境最为直观的反映。

    曾梵志的作品是贵,但是是有理由的。他具备了现阶段市场对一个指数型艺术家的绝大部分要求。首先,他是画油画做雕塑的,采用的媒介和艺术语言是国际化的,其实就是“西方”的,是在全球美术史里被最广泛认可的艺术技法。他的绘画功底也是优秀的,足够支持他想表现的内容,这都是最基本的技术层面要求。就好比想说话就要积累好词汇量和懂得语法才不会语无伦次一样。其次,他有分层清晰的成长过程,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与之伴随的艺术创作。每3年左右有一个作品系列的变化,是稳固妥当的。艺术家创作的变化中既要继承巩固自己的风格,能看出连贯性,又有创新和成长提高,说起来轻松,实际是非常艰难的。虽然我们看到今天他已经成为各种杂志封面上的明星,游走于全世界各地的上流社会之间,保守的批评人说他“就像画中带着面具的人一样,我们看到的也是带着画家面具的活动家。”但是曾梵志在高高低低,褒褒贬贬中坚持走过了一条可以寻迹的、总体上升的创作路程和职业人生,并在继续追求个人更高级的艺术理想已经是极为难得了。从交不起房租的生存挣扎,到面对突然间涌来的金钱和名声,以及这中间产生重重的问题和挑战,客观的说,他要比太多中国艺术家处理的更好。否则今天代表中国艺术家站在全球当代艺术的战场上,与各种狠角色抗衡的也不会是他。

    然后,他是中国人,他可以驾驭在艺术中表现西方人极为好奇,却始终不能透彻理解的中国人的人格和文化。在他最著名的面具系列中,有清晰可识别的中国化符号,和个人化符号,坦率地将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投射于画作中,直接传递出“人”在生存中要经历的精神压力和自我身份的困局。最后,关键在于,他所讲的故事,所树立的符号是“普世”的,即能被最广泛地识别和理解。“人”不是指中国人、美国人,他的优秀作品有能力传达一种普世的孤独和紧张感,是无论欧美还是任何地方的文化或人,或者任何年龄和性别都能接收到的。

    有能力成为指标和占领高单价区间的艺术家和作品都是这些有共通的——创作上,掌握出色的基本功;思想和技法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形成层层作品系列,树立起鲜明的个人风格;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能够准确、“恰到好处”地说出来,不故作扑朔,也不浅薄流俗;然后,艺术家是要有主见的,性格是要适应市场和人群的,不需要是高级社交家,但愤世嫉俗、离群索居也不会帮助其成为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人物;最终,艺术概念必须是有深度的,是人类普遍思考和关注的。艺术要达到这些条件,才能抵抗文化、空间、时间的考验,承载普世的感动。而驾驭全部这些,是极难的,难到大多数历史里的大师也只是部分最闪光的艺术成就才能达到,难到这是绝大多数在世艺术家永远也够不到的理想。

    花十年的时间和成本经营培养出一位“成立了”的优秀艺术家,他的一张最重要作品卖了一亿五人民币。他在市场里的作品还有400张左右,作品平均价格在500万人民币左右。什么人或者什么小群体会花这一亿五去买呢?他们手头又还有多少张曾梵志作品呢?大家都可以差不多掂量了。曾梵志本人这次也没有公开说什么。他只曾经说过:“所有画价卖得高的人,都会被认为是天价做局。我们要往后看,几年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会水落石出。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我们没办法解释,也没必要解释。”(财富中文网)

    作者现为职业艺术品经纪人,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苏富比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商业硕士研究生学位。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