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

胡泳 2012-08-31
蒋介石大肆弘扬礼义廉耻,往往表明当下四维之不彰。

    “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认为是治国之四纲,亦称“四维”。《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巩固国家的法则,在于整饬四维;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

    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事之宜,也就是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

    “礼”在四维中为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泛指典章制度和礼节礼仪。《左传》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的作用在于巩固国家、维护社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明礼和知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明礼,才会知耻;只有知耻,才能守礼。“耻”,从心,耳声,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

    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义”,由“我”和表善祥之意的“羊”组成,意为我善良,深深包含着人性本善之义,此说明“义”乃与生俱有的德行。故《礼记》言:“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有义者,乃有德之宜(道德的准则)、事之宜(立身处事的依据)、天理之所宜(顺乎天道自然的法则)。

    廉,从广,兼声,本义作“仄”解,即侧斜之意,见《说文》,乃指堂屋之侧边而言,故从广。又以“兼”从手执二禾,有合二为一之意,廉虽在堂侧而实与堂相连为一,故从“兼”声。堂边廉石多平整修洁,又棱角高耸峭利,故人有高行谓之廉。从廉所组成的常用词如清廉、廉洁、廉明、廉正、廉直就可以体会,“廉”是指气节清高、品行峻洁。《孟子·离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按人之本性,谁不喜清高而恶污浊?但往往有许多人过不了贪欲和私利这一关而身败名裂,这就叫做不知廉耻。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对不知廉耻的行为抨击最烈:“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如果说中华民族有什么传统美德,中国文化有什么精髓,“礼义廉耻”这四维也就是了。后世治国者甚至把它们当作救世的法宝。1932年4月,蒋介石对中央政治学校学生所作的演说《人格与革命》中,提出除了“亲爱精诚”四字以外,尚要加上“礼义廉耻”方能“挽救堕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环境”、“确定我们革命的基础”。

    1934年,蒋发动新生活运动,重新解释“礼义廉耻”为“礼是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是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楚楚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在抗日战争时期再度改为,“礼是严严整整的纪律,义是慷慷慨慨的牺牲,廉是实实在在的节约,耻是轰轰烈烈的奋斗”。

    蒋大肆弘扬礼义廉耻,往往表明当下四维之不彰。1935年,胡适就曾评论说,新生活运动所宣传的乃属做人的基本,这就好比做官不贪污,乃是做官的本分一样,夸张强调那是会遗笑后世的。可叹的是,后世来不及笑话前世,反而为更后世留下了更多笑柄。比如在今天的报章上,仍然不难看到“为官要讲礼义廉耻”,“要讲‘礼义廉耻’,建议干部带头潜心读国学”这样的呼吁。中国社会到底进步了多少呢?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