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创新之旅

创新之旅

王亦丁 2010-08-16
中青旅正通过管理流程的再造,挖掘建立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之上的协同效应。

    张立军是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任总裁。从大学毕业进入这家公司,他见证了中青旅脱胎换骨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从普通员工做起,对于这个不规范行业的各种管理漏洞,他非常熟悉。“富了和尚倒了庙”的商业失败屡见不鲜。自从公司13年前上市时起,他和同事们就清楚地知道,中青旅要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建立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规范的发展模式。“不创新,企业就无法满足上市公司的要求;不创新,公司就无法生存。”他说。

    在加盟中青旅20年后的今天,张立军希望每位员工也能够享受创新的快乐——只有让创新成为中青旅之魂,并且以创新的精神去工作,商业的快乐和成功才能降临。利用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在主营业务旅游之外,中青旅创新性地发展起了地产、高科技、景区和酒店业务,为传统旅行社业务的再造赢得时间。

    张立军认为,由消费升级驱动的旅行社行业升级时代已经来临,中青旅需要基于新需求、新市场形成的新模式,创造新业态,把握行业发展的机会。近几年,中青旅成功培育了会展业务,大力拓展“百变自由行”产品,开发邮轮业务,推动汽车旅游项目,这些创新性的产品确立了其在行业内的领导地位。而在创新产品背后,中青旅令对手不可比拟的优势就在于其创新竞争力:鼓励创新的机制和管理流程,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有效的资源整合及强大的执行力。

    持续创新的压力无时不在,创新让中青旅走向卓越。张立军说,创新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必须坚定地尝试。今年以来,中青旅的管理层已经开始通过管理流程的再造,挖掘建立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之上的协同效应。“创新不是选择,而是必须采取的行动。”张立军说。

    以下是本刊记者对张立军的采访摘录。

    《财富》(中文版)问:在传统旅行社的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中青旅有什么经验?

    张立军答:中青旅上市以来13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混搭”模式。面对旅行社行业轻资产、低毛利率、高资产回报率的特点,我们利用资本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打造了另外一条产业链,为旅行社主业的改造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最初,我们是旅游产业搭配高科技产业,将高科技产业提升到次主业的位置,后来又与北京市一起进行风险投资的探索。2000年,我们进入了电子商务;2003年前后,我们和绿城集团合作涉足房地产行业;2005年,收购山水酒店,打造酒店业务;2007年,正式控股乌镇景区。在第二条产业链中,有些项目完全是策略投资,如高科技;有些则完全是与主业相关的业务,比如酒店和目的地景区(乌镇)业务。

    令人振奋的是,从今年开始,在保持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同时,来自主营业务的收入和利润率明显上升,策略性投资在下降。未来,我们将结合财务、品牌和管理优势,确立以目的地业务为主体,以旅行社和酒店、汽车业务为两翼的发展模式,为中青旅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问:中青旅一直走在产品创新的前列,你们的策略是什么?

    答:以自由行业务为例。首先,是资源整合。2008年7月,我们成立了自由行事业部,将公司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包括网站、呼叫中心和技术开发,将出境公司从事出境业务的人员和国内公司从事国内业务的员工集合在一起。第二,是清晰的产品定位。根据对竞争对手的分析,结合中青旅自身的优势,我们将产品定位于既安全又自由的自由行业务。目标市场定位于海岛自由行,包括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关岛、巴厘岛等。第三,从成立事业部第一天开始,我就要求财务部门严格监管。如果是自由行业务实现的单项酒店和机票的收入,都不计在业绩当中。在我们看来,虽然酒店和机票业务也与消费者建立了联系,但实际上没有与中青旅自由行品牌的目标客户建立更实质的关系。换言之,如果仅仅是订酒店和机票,中青旅的自由行业务与携程、易龙的产品就同质化了。

    今年年初,自由行事业部进入上海,实现了一体化采购和一体化的技术手段(包括网站和呼叫中心),同时打造了一个与中青旅品牌相匹配的子品牌,年底收入预计将达到两个亿。成立三年来,自由行业务连续三年翻番增长,占据了公民业务收入的1/3。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