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200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

200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

黄翔 2005-04-01
重要的行业通常能产生重要的公司,但并不意味著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企业家。

    他们的一举一动影响著公司、行业,乃至更广泛的世界

    作者: 黄翔

    自从美国《财富》杂志推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排行榜(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Business)以来,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上榜的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多。2003 年上榜的还只有海尔的张瑞敏一位,2004 年则有张瑞敏、谢企华等 6 人入选,名列亚洲上榜人数之冠(日本仅有丰田的张富士夫等 5 人上榜,其中包括“外援”卡洛斯•戈恩,参见本刊 2004 年 11 月号)。由此看来,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商界影响力排行榜上已经占据了重要一席。为此,本刊编辑部自今年开始编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年度排行榜,上榜的每一位都有理由获得商界的尊重。让我们首先来界定何为“影响力”。宝洁公司首席执行官雷富礼说: 影响力与公司大小无关,与控制无关,而在于其影响范围要大于控制范围。《财富》认同这一说法,并给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 考察候选人是否对所在的公司、行业乃至更广泛的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排行榜的人物遴选也承袭了这一标准。

    影响力排行榜不是富人榜。美国的影响力排行榜不是,中国的也不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是控制著沃尔玛的沃尔顿家族(参见本刊今年 3 月号),但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却是沃尔玛的首席执行官李斯阁(Lee Scott)。中国的房地产业富豪众多,但影响力最大的却是“中产”的王石。

    重要的行业通常能产生重要的公司,但并不意味著能造就出有影响力的企业家。中国汽车市场的规模即将成为世界第三,三大厂商也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 500 强的规模,但迄今为止并没有诞生领袖级人物。理由很简单: 在这个长期受政府关照的行业里,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是与外资合作,算不上是真正的竞争。同样,中国已有 14 家公司跻身《财富》世界 500 强,但其掌门人大都“亦官亦商”,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寥寥无几。不信的话,就请你说出是谁在管理国家电网公司(中国最大的公司,2004 年营业收入 583 亿美元)。

    当然,影响力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家个人的“知名度”。地产大亨特朗普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此人也是“吹牛大王”,经常言行不一,所以一辈子恐怕都与商界领袖无缘。国内也有一些人,没有像样的经营业绩,反倒热衷于抛头露面,其实商界并不认同。相反,真正低调的任正非虽然失去了媒体曝光率,却赢得了商界的齐声喝彩。

    时势造英雄。在我们的排行榜中位居前五者,有四位已经在海外市场颇有见树。我们相信,世界拥抱中国,中国融入世界,将是贯穿未来二十年的全球商业大势。可以预见,如果一个企业家未来不能在中国市场产生影响,就无法成为领导全球商界的人物; 同样,如果你的企业不能走向世界,你也很难成为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的领袖。我们期待著张瑞敏、李东生等勇于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家能像雷诺的戈恩在日本、BP 的约翰 布朗在美国那样,早日在发达市场赢得声望。

    当然,商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无论多好的产品、多好的品牌、多好的商业模式,都可能有过时的一天。影响力也是如此。惠普的卡莉曾经连续三年当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商界领袖,但由于近年的业绩没有达到预期,不仅榜首位置在 2004 年被 eBay 的惠特曼取代,其本人也被迫离职。同样,曾经风光一时的倪润峰和赵新先等一批中国企业家,也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逐渐丧失了影响力。有些我们曾经尊敬的榜上英雄,甚至进了监狱。所以,榜上有名仅仅意味著你拥有了一段成功的历史,捍卫荣誉往往比获得荣誉更难。

    1 张瑞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56 岁

    张瑞敏是在西方最知名的中国企业家,他逆流而上的策略引发了全球商界和管理学界的关注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张瑞敏都是中国商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用 20 年的时间将海尔打造成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厂商。海尔不仅成了中国家电的第一品牌,也是在全球范围内为人知晓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品牌。作为中国最早进行国际化实践的企业家之一,张瑞敏以超越常规的胆量在美国建厂,并在细分市场获得成功,成为在西方世界中最知名的中国企业家,并引发了全球商界和管理学界的持续关注。2004 年是张瑞敏最开心的一年: 20 岁的海尔集团营业收入首次突破 1,000 亿元,达到了世界 500 强的门槛,实现了这位永远向国际标准看齐的企业家的宿愿。

    不可否认,总是逆流而上的张瑞敏引发过许多争议,而过于内向的海尔也无助于提升企业形象。事实上,海尔对中国企业乃至对世界制造业管理的贡献,也因此远远被低估(比如,我们坚信张瑞敏是管理大师,他对企业再造理论拓展的价值,可能并不亚于 kaizen 和 JIT 管理的意义)。

    目前,对海尔未来至关重要的产权改革渐入佳境; 相对于联想和 TCL“不进则退”的并购扩张,张瑞敏围绕有机增长的国际化策略显得进退自如。同时,我们并不认为 56 岁的张瑞敏存在著交接班的问题。他面临的重要问题也许就是进一步建设品牌,以提升利润率。种种迹象表明,海尔集团开始进入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而张瑞敏仍将保持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力。

    2 柳传志

    联想控股公司总裁 61 岁

    柳传志虽然不再挂帅联想集团,但他依然是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和精神领袖

    将柳传志列在第二位,实在是排行榜编制者的无奈之举。联想和海尔一直是中国企业的两面旗帜,尤其是联想去年底宣布收购 IBM 的 PC 业务,将柳传志的影响力推到了颠峰。我们最终决定取舍的依据是: 柳传志不再担任旗舰企业─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职位,从而也放弃了领导一家 500 强公司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柳传志 40 岁才创业,20 年后为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年收入近千亿、利润十多亿、主营突出、品牌鲜明、治理良好的企业。同样重要的是,他的管理经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甚至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家的一笔受益无穷的财富。其中改制和培养接班人的成功尤其值得称道。

    柳传志以一笔有历史意义的收购交易宣布退出江湖,但由此产生的影响也许将持续很多年,甚至会在中国企业的成长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记。我们也许要等待许久才能评估此次交易的效果,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并购带来的一个意外的惊喜: 联想的品牌在美国企业界一举扬名。一夜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 Lenovo。我们可以想象,一旦对 IBM 的 PC 业务整合成功,Lenovo 品牌最终被用户接受,联想也将无可争辩地迈进世界级企业之列。

    3 任正非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61 岁

    任正非创建并管理的华为是继海尔和联想之后未来中国企业的又一面旗帜

    如果说海尔和联想是过去 20 年中国企业的旗舰,那么未来 20 年的领航者很可能就是任正非创建并管理的华为。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不仅拥有中国企业特有的价格优势,还把握著低成本竞争也需要的技术优势。没有哪一家私人公司能像华为那样投入 10 亿元的管理咨询费用,也没有任何一家其他中国公司敢于将销售收入的 20% 用于研发(华为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技术企业,其中 3G 已经跻身世界第一阵营),更没有哪一家中国公司能在发达国家的主流产品市场屡有斩获。2004 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逾 450 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 40%,涉及 9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军人出身的任正非目前管理著 2 万名员工,其中有近 4,000 位海外员工。他的低调绝不妨碍他的影响力,因为归根到底,影响力来自于商界的认可。

    4 李东生

    TCL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8 岁

    从某些角度看,李东生多处改写了中国企业史

    李东生在业界一直不缺乏影响力,他管理的 TCL 集团的增长速度 10 年来从未低于50%。但直到他将 TCL 成功改制上市并连续收购西方大公司之后,才得以成为中国商界的领导者。

    从某些角度看,李东生多处改写了中国商业史: 他使 TCL 成为中国第一家国有股份减少到不足 50% 的大型国企,也使自己成为身家最多的国企领导人; 他也是第一个收购世界 500 强重要业务的中国企业家。

    2004 年,TCL 集团全球彩电销售超过 1,700 万台,位居世界第一; 整合后的手机业务销售 250 万部,位居世界第七,但公司的整体利润却有所下降。这除了由于国内移动通讯市场的“过度竞争”及“管理失当”之外,还有李东生称之为“整合期的代价”因素。他在解释大手笔海外收购的动因时说,“全球化一定要走,但机会不是天天有。”但同时也表示,TCL 的过去是靠机会发展起来的,而现在应该抓的是系统管理。李东生说得对,TCL 不仅应该变得更大,还应该变得更好。

    5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4 岁

    特立独行的王石体现了中国房地产业普遍缺乏的商业道德

    很少有人会将王石看作是一个发展商,因为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管理的企业的规模。万科的规模不足百亿,如果要编制中国企业排行榜的话,万科恐怕连 500 强都进不了。房地产业的特殊性是制约万科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王石的巨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个特殊行业。

    作为中国目前最炙手可热的行业,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银行体系、相关法规的严重滞后,以及被释放的庞大需求,造就了这个也许是中国暴富者最多但集中度最低的产业。其中充斥著幕后交易、官商勾结、商业欺诈,甚至血腥的暴力。然而,特立独行的王石一直体现著这个行业普遍缺乏的商业理想和道德,他创建的万科的影响力也超越了行业,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

    作为行业龙头,万科的份额只占 1%; 相对于万科创造的利润(2004 年约 9 亿),王石的个人财富更是少得可怜,然而公司的业绩和市场表现(大陆证券市场连跌三年,但万科的股价却创出历史新高)和个人口碑却成了他最大的资产。每当王石说话,无论正确与否,商界都在听。他谈论的话题几乎涉及商业的各个层面: 战略选择,品牌管理,企业家精神,公司的责任,等等。

    王石的影响力也得益于他的生活方式: 喜好登山运动,做形象代言人,等等。他公开说自己管理企业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私下则承认不足五分之一。说他是中国身心最健康的企业家,相信没有人敢不服气。

    事实上,万科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贡献也已经超越了王石在公共场合体现的含义。比如,我们在未来几年将感受到万科研发中心的威力。一个没有王石的万科在持续盈利性增长的同时,核心能力不断增强,这也许从另一角度体现了王石的价值。

    如果万科不改变现在的运营模式,这家 20 岁的公司也许很快将失去中国房地产企业老大的宝座,但那又怎么样?已经退居二线的王石,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6 陈天桥

    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CEO 32 岁

    如果盛大成功与新浪合并,陈天桥将拥有一家仅次于央视的中国最大传媒和娱乐公司

    陈天桥是当今中国互联网界最炙手可热的名字。2004 年 5 月,盛大网络上市并迅即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网络游戏公司,也为陈天桥带来了丁磊和黄光裕般的身家。但没过多久,伴随著一系列的收购,陈天桥宣布了更为惊人的计划─成为网络版的迪斯尼。今年 2 月,盛大又宣布成为新浪的大股东,陈天桥的影响力达到了新高。如果盛大成功与新浪合并,两家公司的销售收入将达到 40 亿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传媒和娱乐公司(如果不包括年收入 80 亿的中央电视台的话)。也许陈天桥梦想的就是成为真正的迪斯尼。

    短短的五年,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陈天桥既有愿景,会交易,也会做人。网络游戏广受青少年欢迎,但也引起舆论的非议。陈天桥和总裁唐骏四处解释盛大是一家“有责任心的公司”,甚至还开发了一款“学雷锋”的游戏。我们相信,如果两家公司合并成功,陈天桥的影响力将再度直线窜升。

    7 侯为贵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62 岁

    中兴通讯跻身全球增长最快的通讯设备厂商之列,侯为贵功不可没

    长期以来,中兴通讯一直在华为公司的阴影下生存。它们同在深圳,规 模相当、业务相似,领导人年龄也相近。虽然中兴为上市公司,但由于身处国有体制,许多人仍然更看好民营的华为。然而,2004 年的中兴通讯令人刮目相看: 销售收入 340 亿,其中海外收入占 30%。而且,手机销量突破 1,000 万台,在国产手机疲态尽显之时,这一成绩来之不易。目前,中兴通讯在 3G、NGN、核心路由器、宽带数据、光传输等技术领域已经具有国际水准,产品在 40 多个国家销售,公司也被公认为中国疲软的证券市场上难得的投资品种。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通讯设备厂商的掌门人,董事长侯为贵的影响力达到了个人生涯的顶点。

    8 牛根生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7 岁

    超高速增长的蒙牛让牛根生的影响力急剧蹿升

    牛根生的故事是对“影响力”一词的最好注释。他的蒙牛是近几年出现的增长最快的中国企业之一─五年之中销售收入达到百亿元,且势头不减─从而改变了中国乳业的竞争格局。牛根生把蒙牛的业绩归结为与竞争者不同的体制、机制、风格以及对行业的理解。这个概括很准确: 蒙牛有新企业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先天优势,而且很少有人能像牛根生那样具有 27 年的从业经验。至于蒙牛的风格如何?相信竞争者对此早已领教。蒙牛不仅有超强的攻击性,但当面对不正当竞争时,牛根生也会写长信给总理寻求支持。他的影响力也有其个人魅力的因素。比如,他的慷慨尽人皆知。他说他不爱财,但他特别喜欢影响别人。看来,他的影响力还将持续下去。

    9 马明哲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0 岁

    马明哲的影响力最终将取决于庞大的平安集团未来究竟能走多远

    马明哲一向神秘低调。尽管平安保险在香港的 IPO 让他不得不频繁出镜,但媒体仍然难于从他的口中得到想要的新闻─马明哲的影响力完全来自于他掌管的那家千亿级收入的综合金融公司。

    马明哲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超强的学习和创新意识─结合中国的实际向国际标准看齐,更重要的是他同时具有远见卓识以及处理具体问题和复杂关系的能力。十多年来,他牢牢控制著这家高速增长但身处敏感行业的公司,同时让多元业务架构、股权国际化、海外上市等涉及重大政策的多项举措安全著陆,令人叹服。当然,马明哲未来的影响力将取决于已经如此庞大的平安集团最终能走多远。

    10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41 岁

    如果整合 IBM 的 PC 业务成功,杨元庆将跻身影响力排行榜前三位

    我们不清楚杨元庆在联想收购 IBM 的 PC 业务这场并购大戏中的作用,但我们绝不会低估这位中国最大 IT 公司领军者的影响力。杨元庆的影响力首先来自其辉煌的过去。在 PC 领域,联想后发先至,自 1997 年以来稳坐中国和亚洲 PC 市场头把交椅,杨元庆居功至伟。就凭这一点,他就有资格提醒戴尔不要忽视联想。其次,联想这几年虽然在业务开拓上不尽如人意,但在治理和操守上依然是中国企业的楷模,得到了市场和管理界的认可,也为走出国门做了铺垫。对此,处于第一线的杨元庆功不可没。同样,操盘联想更换企业标识、成为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等一系列颇具章法的举措,也显示了极其善于学习的杨元庆有能力成为卓越领导者的素质和才干。我们相信,如果联想与 IBM 的 PC 业务能够整合成功,杨元庆将无可争辩地成为统领一家 500 强公司的世界级企业家。

    11 郭广昌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42 岁

    即便业务与时髦的国际化无关,也并不影响郭广昌的影响力

    近两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呼声高涨,但郭广昌依然专心致志地发掘中国市场。事实上,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内市场仍将是他调整后的四大主业(钢铁、地产、商业和医药)增长的驱动力。然而,这并不影响郭广昌保持其影响力。 2004 年受宏观调控和市场议论困扰的郭广昌一方面收缩战线,砍掉金融等业务,同时采取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举动─主动邀请政府机构和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公布财务状况。结果令人欣慰: 复星集团总资产为 331 亿元,负债率 68.88%。与此同时,早先被接管的著名民营企业德隆在经受初步的审计后被宣布为严重资不抵债。数据还显示,复星集团去年再度蝉联民营企业纳税冠军,也是中国吸收就业最多的民营企业─拥有 6 万名员工。

    郭广昌断言,此番受宏观调控打击最深的钢铁和地产业在中国依然大有可为。我们也相信,他的影响力将伴随企业的重新增长而再度扩大。

    12 马云

    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CEO 41 岁

    马云在美国大选之际花费巨资在CNBC电视台上做广告,声名大振

    互联网企业家马云身材瘦小,但他的影响力绝不能低估。他用 50 万元起家的阿里巴巴网站,定位是中小企业的 B2B。成立五年多来,声称能为多达 500 万家进出口商提供服务,拥有 40 多万专业买家,年商品交易额高达 60 亿美元。2004 年,他斥资亿元用于市场推广,其中包括在 CNBC 打广告,推介中国企业,使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马云承认,B2B 的高潮要二三年后才能到来,他目前的所作所为是构筑竞争的壁垒。如果说阿里巴巴的业务模式为马云独创的话,那么他建立淘宝网的目的显然是打算模仿国外成熟的 C2C 交易网站。

    马云的淘宝网号称有 200 多万用户,是易趣网的好几倍,商品种类也多得多。而且,马云准备与易趣网的后台 eBay 在中国打持久战,面对现金更充沛的对手,他敢承诺对交易者三年不收费。要知道,惠特曼刚刚取代惠普的卡莉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榜的新科状元,马云的压力不小。

    13 谢企华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 62 岁

    十年来,她领导的宝钢一直是中国为数不多、管理得当的大型国有企业

    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很少能入选我们的排行榜,但谢企华是个例外。这不仅仅是因为宝钢成功跻身世界 500 强,也不光因为她是这个传统上被男性 CEO 主导的行业中为数不多的商界成功女性。重要的是,在她执掌的十年期间,宝钢一直属于管理得当的少数大型国企之列。

    谢企华 35 岁时还只是一位普通的技术员。在她十年前出任总经理时,占据天时地利的宝钢已经在创始人黎明的领导下奠定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但谢企华成功实施了与老钢厂的重组,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时向邻近的韩国浦项制铁学习,在财务、营销和产品结构等一般国企重视不够的领域改进管理。宝钢在全球行业调查中,有多项重要指标属于世界一流。

    不可否认,谢企华的影响力也得益于近几年钢铁业的超级繁荣,而且在国际化经营的策略上也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思路。谢企华即将退休,而未来的宝钢即将面对其他新建大型钢厂的压力,相对于宝钢的高折旧,这些项目的技术和投资更加合理。此外,来自米塔尔等人的挑战也并非遥不可及。这位中国钢铁业难得的 CEO 会永远淡出江湖吗?

    14 黄光裕

    国美电器公司董事长,鹏润投资公司董事长 36 岁

    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商界,黄光裕现在的名声可谓如日中天

    黄光裕影响力的窜升,来源于国美的成功扩张以及他在香港证券市场上的套现。在此之前,他几无影响力可言,甚至还与其开发的北京住宅项目发生的暴力事件难脱干系。但不可否认,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商界,黄光裕现在的名声可谓如日中天。一方面,他在北京地产业继续大兴土木; 另一方面,他的国美电器与其他连锁企业一道,正在改变中国家电与零售业的游戏规则。国美电器有 200 家店,去年的营业收入约 240 亿元,而黄光裕为国美制定的目标是 2008 年营业收入达到 1,200 亿,跻身世界 500 强─体现企业最高影响力的俱乐部。

    15 刘永行、刘永好

    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 57 岁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54 岁

    刘氏四兄弟一直是众多西方人士眼中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

    刘氏四兄弟共同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也是很多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从 80 年代初涉足养殖业,到确定饲料为主业,进而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集团,刘氏兄弟的经历画出了一条中国民营企业成功的完美曲线。自十年前四兄弟开始独立发展以来,刘永行和刘永好的影响力逐步增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开始涉足有色金属和金融等重要行业,同时也与他们凭借独特的地位(政协、 工商联重要职位等),在促进政企沟通、影响公共政策等多方面发挥影响有关。

    16 鲁冠球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61 岁

    就凭 35 年不倒,他在中国企业家中的地位就少有人能比

    鲁冠球的企业 35 年不倒,而且越做越大。就凭这一点,他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的影响力很难撼动。万向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小铁匠铺,现在已成为年营业收入 150 亿、利润超过 10 亿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并在汽车底盘系统这一细分市场中占据压倒性的地位。

    早在 80 年代,鲁冠球就是中国的风云人物,当时就有“他个人比产品更知名”的说法。近两年,这位著名浙商的影响力持续上升。一方面是其国际化经营的成效显著: 10 年来万向收购或参股了 30 家外国公司,去年实现海外收入 4 亿美元。另一方面,农民出身的鲁冠球在农业上大量投资。他声称去年来自农业的销售达到了 30 亿,利润超过 3 亿,“收益率不低于工业”。这位企业家常青树未来仍有可能产生不小的影响力,因为他宣布在主业稳定的前提下,考虑涉足更庞大的整车制造业和更具爆发力的游戏业。

    17 麦伯良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公司总裁46 岁

    麦伯良管理的中集是中国制造业中最知名的“隐形冠军”

    麦伯良所在的集装箱行业通常并不是能产生“影响力”的地方。 但随著“中国制造”、“隐形冠军”等一个又一个概念被挖掘出来,52 岁的麦伯良终于获得了与他的才能相匹配的影响力。

    中集集团不仅稳居世界集装箱市场的老大,也是大陆上市公司群体中的一面旗帜─不仅注重回报,而且从不卷入投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集代表著中国企业的一种理想的成功模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而麦伯良在企业管理上的贡献,也许要在多年之后人们才能有更深切的体会。

    18 吴鹰

    UT 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45 岁

    如果来自宽带等新业务的收入超过小灵通,吴鹰的影响力还将大幅上升

    五年前出世的小灵通让吴鹰的影响力保持至今。然而,许多人注意到,在北京国际通信展上,无限风光的“小灵通”竟然被摆放在展区不起眼的角落里,而吴鹰大声吆喝的是宽带、软交换、光传输、3G、IPTV 这些玩艺儿。在他眼里,小灵通虽然仍大有潜力可挖,但要保持“全球增长最快的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的地位,同时解除投资人有关“公司业务单一”之忧,UT 斯达康必须大力拓展新业务。吴鹰声称,公司虽然大量投入 3G,但宽带将是未来几年的最大收获,因为公司已经掌握了“颠覆性”的宽带技术。他说在日本东京已经有 500 万用户,在美国的用户也超过 10 万。

    吴鹰说,2005 年公司小灵通在 UT 斯达康业务中的比重将下降到不足 50%。我们认为,他既然有能力用一项“落伍”的技术将公司的销售收入翻了十番,也许 UT 斯达康真的能凭借宽带在吴鹰打算退休的 2008 年成长到 100 亿美元的规模。

    19 潘石屹

    SOHO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42 岁

    他给中国单调的楼房带来了明快的色彩,也善于把各种五花八门的概念推销给白领购房者

    在中国的房地产业,跟随潘石屹就意味著与时尚同步。潘石屹的影响力源于他的营销天才。他不仅给中国一向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还成功地把类似于 SOHO 这种国人似懂非懂的概念不断推销给白领购房者,让他和太太共有的公司得以跻身中国十大房地产商之列。

    潘石屹虽然没有王石那样的榜样价值,但他成功地使自己远离了中国大多数房地产商给人的负面形象。十年来,他的公司没有卷入业内盛行的虚假宣传,也没有发生重大的质量和物业纠纷,更没有与有关部门勾结更改规划,侵害业主的权益。

    目前,潘石屹的房子依然好卖,但他的影响力更多来自于他在各种场合发表的颇为直率的见解。比如,他曾说,2005 年是中国房地产最具不确定性的一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是一块烧红的铁,等等。

    20 宗庆后

    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60 岁

    宗庆后能否继续掌控娃哈哈,是决定其未来影响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宗庆后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先后做过的几个企业都是校办厂,他现在的饮料王国财源滚滚,靠的也是学生。说实话,与当年口口声声要与“二乐”决战引发的轰动相比,宗庆后的知名度大不如前了,但他的企业并未丧失增长─2004 年的销售收入增加了 20%,达到 120 亿元,五大系列产品碳酸饮料、奶制品、纯净水、茶和八宝粥都经营得有声有色,全部位居国内前三位,让合作方法国达能集团不得不服气,娃 哈哈也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从股权结构上看,娃哈哈的大股东依然是当地政府。如果按政府的规定,宗庆后也到了退休年龄,但包括外方在内的所有人都相信,他的离开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发展计划─10 年到达 1,000 亿的规模。宗庆后是否还能够掌控娃哈哈,将是决定其未来影响力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21 何享健

    美的集团首席执行官63 岁

    何享健 30 多年来罕见地保持著创业动力和专注于业务增长的能力

    2004 年底胡锦涛视察美的集团,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把目光投向这家珠江三角洲的老牌家电公司身上: 收入 300 亿元,增长 70%!何享健 1968 年创业,80 年进军家电,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小家电厂商,也是仅次于海尔的白色家电公司,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进入了国内市场的前三位。何享健不仅有广东人那种强烈的创业意识,而且具备了一个首席执行官管理增长的能力。他把美的培育为第一家上市乡镇企业,本人也完成了被认为是“中国第一起成功的管理层收购”,为美的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在过去的一年,美的扩建、收购、结盟和进军国际市场并举,并力图在大客车等领域有所作为。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美的将再度迎来一个增长的高峰。

    22 丁磊

    网易公司首席架构设计师 34 岁

    丁磊的影响力不仅来自坐拥的财富,也在于他总能适时引领技术的潮流

    丁磊总是与金钱联系在一起。从当年“首富”的喧嚣到年初为东南亚海啸个人捐款 120 万美元,莫不如是。这也难怪。丁磊绝对控股的网易去年净利润达 4.41 亿元,目前仍然是纳斯达克市场上中国 IT 公司的第一高价股(3 月第一周的股价约为 45 美元),他坐拥的财富在中国绝对的确少有人能比。然而,相对于社会影响,丁磊对业界的影响更大。从门户网站增值服务、在线游戏服务、无线增值业务到即时通讯服务,网易抓住了每一次发展的机会。与有些网站不同,不管是双语电子邮件系统、在线互动式社区服务、网络游戏产品、短信息服务,还是泡泡 2004(即时通讯产品),网易都有自主开发的产品。

    除去丁磊的天赋,支持网易未来增长的逻辑是: 任何商业模式的成功都要基于足够大的用户群体,而网易拥有多达 1.7 亿注册用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3 李书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 42 岁

    如果吉利不想成为中国汽车史上的匆匆过客,就必须打破西方厂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独占

    在浙江商人的企业里,李书福的公司规模不算了不起,但他的影响力不可小视,因为他坚持要玩汽车─一场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在联手玩的游戏,从而赢得商界的一直支持。事实上,李书福赢得尊重,并不是凭借吉利公司在中国这个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而更多的是体现舆论希望民营企业早日获得与国企、外企平等竞争的资格。虽然我们完全相信,凭借浙江商人管理成本的能力,吉利汽车完全能够实现盈利。然而,包括李书福在内的企业家都清楚,产能过剩的世界汽车业早已进入了“品牌+设计”的时代。如果不能突破西方对汽车自有知识产权的独占,吉利将不过是中国汽车发展史上一个短暂的插曲。仅仅有勇气并不能保持长久的影响力,最好的保证是企业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24 陈东升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48 岁

    凭借当选财富(中文版)中国商人,陈东升的影响力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高峰

    陈东升的影响力来自于模仿。自 1992 年下海以来,他模仿外国成功企业的模式先后创办的三家企业嘉德拍卖、宅急送和泰康人寿都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其中,泰康人寿成立八年来一直超高速增长,去年在全行业增幅大减的情况下,再度增长三成。同时,泰康人寿成功发行了 13 亿元的企业债券,为未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陈东升的影响力也达到了个人生涯的顶峰。

    当然,在陈东升眼里,真正的商业之巅是世界 500 强俱乐部。他相信,保险与汽车、房地产业一样,将是纵贯整个 21 世纪的中国产业热点,必定能将泰康人寿带进全球最大的公司之列。

    25 王文京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1 岁

    用友的规模不过几个亿,但足以成为中国软件业的一面大旗

    王文京的企业在排行榜中规模最小,年营业收入不过 5 亿上下,但已成为弱小的中国软件业的一面大旗。从会计电算化到财务软件,再到 ERP,用友一直领先于国内同行,成为中国最大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独立开发商。但是,现在王文京面临著创业以来最大的一个挑战: 与 SAP 正面交锋。后者在攫取了中国大企业绝大部分 ERP 项目之后,开始染指数量更庞大的中小企业─用友的传统领地。而此时的用友处于利润连续两年下降、职业经理人受挫的阴影之中。重新出山的王文京不再提国际化,而是大谈“普及化”: 以产品、服务及后期持续应用成本低廉的优势,在众多的细分市场竞争。此外,用友计划更多采用合作来取代前两年的收购。

    (本排行榜由梁光严,李全伟,吴文耀和黄翔共同编制)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