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403 张林 - 观点作者 - 财富中文网
立即打开
张林 - 观点作者
张林
张林
评级机构研究员
观点
疫后的经济会实现很快的、大幅的反弹吗?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我觉得还是困难的。看消费,无论是看社零额增速,还是看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今年基本上是没有增长。旅游、餐饮这些行业会有一定反弹,但随着管控取消,疫情期间大幅增长的政府性消费不可避免的回落,而防疫相关的公共消费支出规模可能多达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看出口,美国和欧盟在走沃尔克的路线,不惜经济衰退也要控制通胀,加上全球债务风险上升,再加上引导制造业回流西方这些非市场动作,外需对制造业的拉动大概率收缩,当然光伏这些能源相关行业的出口可能会比较好,欧洲能源危机之下还要加大购买。看投资,只要房价还在环比下行,不要指望房地产投资扭转颓势,以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来支撑房地产投资的政策,我看是饮鸩止渴;基建投资投资乘数越来越低,正外部性的溢出空间也在收缩。“铁公机”建的不少了,还是先考虑能不能盈利。公用事业也相对饱和,或许是南方可以加大供暖设施建设。卖地卖房卖不出钱的话,公共设施领域的投资经济性也显著下滑了。制造业投资里面主要是民间投资,可是即便没有疫情来看,民间投资的增速下滑也是挺快的,比如公私混改看上去并不符合产权理论的常识,以及时不时出现国营食堂这类事情,企业家精神可能也不敢冒进。
考虑考虑​如此种种,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悲观吧。
UGO
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
疫情防控是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的对决。
疫情自身当然带来负的外部性,一个人的感染会带来数十乃至上百人置于感染风险之中,并且之中有概率带来重症的灾难性后果。
疫情防控则首先带来正的外部性,其价值来源于阻断感染风险的扩散,是疫情负外部性的对价。但另一方面严厉的疫情防控,是以终止部分经济活动甚至是基本的生活活动为代价,同样会带来负的外部性,其中也有概率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两种外部性的成本受益讨论清楚,才能讨论清楚疫情防控措施的边界。遗憾的是,两个外部性似乎都没有摆事实,讲道理,辩逻辑。
从防控带来的正外部性来说,病毒变种到底带来多大概率的重症和死亡?如果放开管控上述系数有何变化?现行医疗体制能否,以及为何无法承受这种冲击?能否通过改善医疗体系或者加强疫苗等免疫屏障扩大正面效果?这些疑问和判断未见有公开讨论和研判。
从防控带来的负外部性来说,经济、就业和生活因此受到的干扰有多大?大规模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带来多少财力损失和时间损失?经济就业受挫带来的间接损失又有多大?又有多少人员,特别是老弱病残因不能自由流动而被置于巨大的风险?时时中断的教育活动又带来哪些人力资源损失?这些疑问和判断未见有公开讨论和研判。
最后所知的仅是一个答案,而缺乏了厘清事实环节的过程,有些事情比疫情本身更为可悲可叹。
UGO
评《1例无症状感染者密接有1千多人?上海发布回应》
高度警惕金融风险自下而上的传染。
三年疫情,已经使得“边角”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敞口显著放大,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底层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商业票据、企业赊欠等底层融资工具,皆因中小微民营企业的大量倒闭破产已然陷入险境。
主流金融系统因信贷资产形成主要来自国有企业和较大型的民营企业,看上去是风险无虞,但实际上已经暗流涌动。
风险传导的链条路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漫长。
首先是“连船”效应链条。边缘的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金融体系风险上升,自然带来主流金融机构风险厌恶程度上升,进一步将资金配给给国有企业。实际上,国有企业的风险爆发概率虽低,但一旦出现风险,其企业之间的风险传染性却高于民营企业,因为其背后的风险源是单一的政府信用,一旦市场怀疑一个地区的政府信用状况,该地区的所有国企以及其他地区的同类国企几乎都将被殃及,就像赤壁之战中的连船一样。去年的河南永煤违约事件就是一例,加上当前河南村镇银行的风险事件,相信河南当地的金融生态已经被严重破坏了。那些政府财力靠后地区的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或许将面临连船效应的考验。
其次是“供需”效应链条。边缘的以民营资本为主的金融体系风险上升,更加加剧中下游行业的基本面萧条。一方面,民营经济与民营资本之间的正向支撑循环更加艰难,民间资本的名声或许更加被污名化。另一方面,主流金融机构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资产占比约有30%,再考虑到以地产为抵押的部分,银行资产或有约一半与房地产相关,而中下游的市场萧条与居民部门对经济预期的消极判断直接相关。
连船效应和供需效应最终会带来金融风险自上而下的传导,即便这种传导或许会相对长期,但并不复杂,而且斩断风险链条传递的难度艰巨,代价奇高。
并不能因村镇银行等金融体系处于边缘,就放松警惕,任之蔓延。
UGO
评《盛京银行回应在支付宝无法提现》
点击加载更多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