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虽已实现复苏,但与其他走出疫情后的经济体相同,短期仍存在结构性问题,具体来看有以下三大重点:1.居民消费复苏难言乐观;2.民企挑战大,就业承压;3.出口长期趋势或将下滑。笔者建议,各部门各地方应以扩大内需为关键,私人部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为着力点,推动经济持续内生性复苏。
2023-04-18 12:46
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释放的信号来看,202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稳中求进之势。产业等政策发力点将围绕“供给侧创新驱动+需求侧内需拉动”展开,这也是应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选择。扩大内需战略下,消费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基础拉力,投资将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推力(推基建、稳地产、拉制造);创新驱动战略下,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加快升级,同时注重绿色低碳发展,防范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经济金融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2023-03-06 10:51
此次注册制改革重点为存量市场沪深主板,将进一步完善全市场注册制改革安排;同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方向,信息披露是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灵魂,将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是注册制改革的本质。在全市场实现注册制改革下,将有以下三大趋势:IPO常态化,创新型企业IPO资本化“大门”将彻底打开;退市常态化,市场将“有进有出、良性循环”;破发常态化与资本价值“一九分化”,长期价值投资为王。
证监会: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2023-02-02 10:44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2023年1月录得数据较去年12月大幅回升,并重回扩张区间,体现出我国经济在疫情达峰后正走出谷底,整体呈回升态势。往未来看,经济已站在内生性复苏的起点上,而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应加大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并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的产业、科技、社会三大政策部署协调配合,形成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内生性复苏的合力。
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1,重回扩张区间2023-01-31 11:04
核心观点:1、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3.9%增速,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之下,实现了环比修复;2、从全球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东升西落;3、短期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痛点”: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不稳、信心不足;4、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份量最重,稳经济政策落实需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绝不可掉以轻心;5、经济从环比修复到实现真正的复苏需要私人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开始发力,即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发力;6、私人部门发力的大前提是企业具备发展的信心,信心越大,发力则越大,反之亦然;7、笔者建议各部门、各地方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市场主体提振信心,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8、市场主体、投资者也需理解,经济复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动回升,过程往往会一波三折;9、科技创新是2020年疫情以来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10、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专精特新”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同比增长3.0%2022-10-24 12:13
9月20日发布的1年期与5年期LPR均维持前值不变。在私人部门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经济难以实现内生性复苏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仍需加大实施力度,主动作为。货币政策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前提下,应“以我为主”保持战略定力,抓住关键时间窗口,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政策再细化再落实,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从而稳私人部门预期、提振私人部门信心,避免市场主体信心不足这疫情“后遗症”成为“永久性创伤”。
发改委:正加快研究推动出台政策举措,促进消费加快复苏2022-09-20 11:59
近期,笔者在与一些中小企业家交流时常常听到一句话,“心气大不如前”。企业虽伴随着经济从“谷底”修复,逐步开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心气,也就是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这也是近两年多疫情多轮冲击所造成的“后遗症”。笔者建议各部门、各地方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市场主体提振信心,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避免疫后中小企业长期信心较弱的“后遗症”成为“永久性创伤”,这也是日本“失去十年”惨痛教训的根本。
国常会重磅发声:核准两大核电项目,扩大制造业需求2022-09-15 17:48
8月PMI继续处于收缩区间,后续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在扩大有效需求上也将更加积极作为。货币政策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前提下,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以我为主,助力私人部门“宽信心”,避免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这疫情“后遗症”成为“永久性创伤”。而倘若,后续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发展的预期与信心依旧较弱,经济难以实现内生性复苏,或经济发展中出现超预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仍有空间,总量工具依旧在政策工具箱之中,结构性政策也将持续发力。
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42022-08-31 10:42
时隔3个月后,LPR再次启动降息,且5年期LPR再次大幅调降15个基点。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经济虽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私人部门难以接力政府部门实现发力,经济难以实现内生性复苏(即企业贷款投资与居民贷款消费)。倘若,后续经济发展中出现超预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使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或市场主体,中小企业发展的预期与信心依旧较弱,经济内生性复苏动能不足,货币政策仍有空间,总量工具依旧在政策工具箱之中,结构性政策也将持续发力。
一年期、五年期LPR双双下调2022-08-22 10:46
8月15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开展4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8月16日MLF到期的续做)和2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由于LPR是在MLF操作基础上形成,由于政策利率降息,接下来8月20日的新一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报价也料将下调。专家认为,8月20日的5年期以上LPR下调概率或大于1年期LPR,房贷利率也因此存在进一步调整空间。
刚刚,央行“强力降息”,两大利率双双下调2022-08-15 13:56
1、后续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稳就业和稳物价则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关于疫情防控: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二选一的问题,要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3、关于宏观政策: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后续政策操作的着力点应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向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变,即民企融资发展、居民借款消费;4、关于稳物价: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粮食和能源安全既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稳物价的重心;5、关于房地产:稳定房地产市场,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当前房地产不仅是单个行业问题,更是经济发展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6、关于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后续的工作重点将是在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同时,更大力度的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7、关于市场主体: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8、关于稳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相比于全年其他经济目标,最需要保住的目标是失业率在5.5%以内。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2022-07-29 11:31
当前,中国“宽货币周期”与美国“紧货币周期”,将使得我国资本面临较大的流出压力,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造成一定影响。但往前看,更大的潜在风险是全球经济的加速下行,总需求大幅下降,以及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暴力”加息,使下半年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当下,中国宏观政策更需抢抓时间窗口,“以我为主”主动应对,在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继续实施扩张性的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刺激有效需求力度,加速需求曲线右移,使经济环比修复的动能转化为更加强大的复苏势能。
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鲍威尔“放鸽”2022-07-28 14:03
1、二季度中国经济实现0.4%增速,在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之下,守住了不失速的底线;2、从全球来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东升西落;3、下半年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核心“痛点”:企业发展信心仍需恢复,稳就业挑战最大;4、近期与企业家交流时常听到一句话,“心气大不如前”,主观感受是难以测量却更加真实的;5、建议各部门、各地方在下半年需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使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6、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需要向技术创新驱动跨越;7、只有有效创新(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与有为资本(具备价值创造能力的资本)深度结合,创新的效率才能大幅提升,中国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8、2022年二季度,代表科技创新的高技术产业投资,是疫情以来的持续性“亮点”;9、当下投资机构手里并不缺“子弹”,下半年股权市场投资额将实现大幅回升;10、有效创新与有为资本的结合不仅是下半年最大的确定性,也是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亮点”。
国家统计局: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同比增长2.5%2022-07-15 11:06
6月PMI时隔四个月后重返扩张区间,反映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今年新一轮疫情对经济影响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实现环比修复,但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多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复苏动能依旧不足,关键“痛点”问题仍未缓解。整体来看,在当前经济所面临的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大新挑战中,稳就业的挑战最大。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政策发力仍需抓住时间窗口,将经济环比修复的动能转化为强大的复苏势能。
中国6月官方制造业PMI上升至50.2,重返扩张区间2022-06-30 14:55
美国当前面临“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在供给侧,但却只能通过宏观货币政策(加息、缩表)的方式从需求侧调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粮食及能源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是因俄乌地缘政治冲突所导致。而通过需求侧调控,最终将“错杀”市场中更多的有效需求,从而造成经济下行风险。当前,中国“宽货币周期”与美国“紧货币周期”,使得中美政策利差明显收窄,资本面临较大的流出压力,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造成一定影响。但长期更大的潜在风险是,下半年全球经济的加速下行,总需求大幅下降,以及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
美联储如期加息,强烈承诺降低通胀2022-06-16 10:30
PMI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反映出近期疫情形势和国际局势变化等因素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经济新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虽然,随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5月经济景气水平较4月份有所改善,但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复苏动能依旧不足,关键“痛点”问题仍未缓解。我们认为,政策仍需加大实施力度,不可掉以轻心。
全国财政部署八大任务:扩大投资和消费、加快财政支出进度2022-05-31 12:17
今日5年期LPR下调15个基点也是自2019年LPR定价机制改革以来5年期LPR最大单次降幅,超出市场预期。时隔3个月后,LPR启动降息,且是大幅调降5年期LPR15个基点。其主要原因是,降低企业与居民贷款利率,促进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居民贷款,让实体经济重拾发展信心。因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到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中间隔着一层关键的“宽信心”。当前因信心不足,实体经济实现宽信用依旧存在着较大障碍。此次,LPR降息的核心原因便是打通实体“宽信心”这关键一环。
5月LPR非对称下调:5年期下调15个基点,1年期不变2022-05-20 13:47
从通胀数据整体来看,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尤其受此轮疫情及防疫措施升级的影响,内需中有效投资与消费恢复进程受阻。CPI虽同比上涨达2.1%,但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有较大的空间,短期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货币政策下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增长,守住市场主体“信心塌方”的底线。同时,需抓住关键时间窗口期,抓紧谋划落实更多增量政策工具,为内需发力“保驾护航”。
工信部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的通知2022-05-11 14:55
虽然较上一轮加息周期,美联储此次加息幅度加大、节奏加快,但通过此前较好的预期管理,使得此次加息整体符合市场预期。短期来看,中国宽货币周期与美国紧货币周期,将使得中美政策利差明显收窄(甚至出现倒挂),资本面临较大的流出压力,这将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但当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在美国加快新一轮加息缩表的节奏下,中国货币政策更需抓住关键的时间窗口期,“以我为主”主动应对,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通过尽快落实增量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的提前量。
鲍威尔拒绝更激进,美股直线拉升2022-05-05 13:03
只要内部经济实现稳增长,人民币汇率便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当前,疫情多发带来的防疫措施升级,使得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阻力,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也是人民币汇率短期出现较大波动更主要的原因。但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从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资产依旧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这将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基本支撑,人民币汇率长期“无忧”。
人民币贬值超2000点后,央行出手了!2022-04-26 10:25
1、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4.8%增速,增速依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体现“迎难而上”;
2、从短期来看,疫情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依旧是当前经济稳增长的核心“痛点”;
3、此轮降准将更多起到恢复市场主体信心的作用,避免“信心塌方”;
4、建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保卫战”,给予多方位的政策扶持;
5、只有中小企业重塑发展信心,才能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6、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创新是一道必答题;
7、在近三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8、高技术制造业是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创新型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预期较强;
9、今年,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将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创新与资本将更高效结合;
10、从一级股权市场募投数据来看,经济虽仍在冬季,但资本早已使得创新型中小企业春意盎然。
2、从短期来看,疫情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依旧是当前经济稳增长的核心“痛点”;
3、此轮降准将更多起到恢复市场主体信心的作用,避免“信心塌方”;
4、建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保卫战”,给予多方位的政策扶持;
5、只有中小企业重塑发展信心,才能顶住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6、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创新是一道必答题;
7、在近三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8、高技术制造业是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创新型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预期较强;
9、今年,更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将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创新与资本将更高效结合;
10、从一级股权市场募投数据来看,经济虽仍在冬季,但资本早已使得创新型中小企业春意盎然。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比2021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2022-04-18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