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安倍晋三留给日本两大遗产

安倍晋三留给日本两大遗产

俞再孟 2022-07-12
经济向左,政治向右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意外遇刺身亡,享年67岁。消息一出,举世哗然。

日本上一个遭到刺杀的首相是安倍的外公岸信介,也在7月,不过那一次岸信介躲过一劫。62年之后,刺客再次盯上这个家族的政治人物,不禁令人感慨历史的吊诡。

2021年9月安倍晋三生日时,他曾表示,“成为父亲没有做到的总理,并且将在年龄上超过父亲。在余生中,只有尽己所能”。安倍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和父亲安倍晋太郎一样,倒在了67岁,而且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落幕。不过,安倍毕竟还是弥补了父亲没能当上内阁总理大臣的遗憾,还成为日本战后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

安倍出身政治世家,外公岸信介、外叔公佐藤荣作都当过首相,家族名气显赫。3岁时,安倍就跟随自己的外公一起出访。28岁,安倍以父亲秘书官的身份正式进入政坛。1991年,安倍晋太郎抱憾而终,安倍晋三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家族全部的政治资产,并最终通过努力在10多年后成功登上首相宝座,完成父亲没能实现的一门三首相的夙愿。

安倍曾两度拜相,第二个任期长达七年零九个月。安倍是自民党内传统的鹰派势力,任内积极推行著名的“安倍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帮助日本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政治上,安倍强化美日传统同盟关系,并坚持修宪,赋予日本自卫队更大的行动权力。但也由于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拒绝对日本二战期间的行为道歉,激起中韩两国强烈不满。总体而言,安倍执政的功绩还是获得了大多数日本人民的支持和认可,本人亲民的形象也获得了民众高度的尊敬。

本文试图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评价一下安倍晋三留给日本的两大遗产。

保守派力促修宪

《日本国宪法》是二战之后盟军制定并强加给日本的,被称为“和平宪法”。该宪法的核心是第九条。第一项内容是“作为解决国际纷争的手段,永久放弃战争和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第二项内容是“不拥有陆海空军或其他战斗力”。“和平宪法”75年来未曾修改,由此保障了这个自尊心极强的民族的长期繁荣稳定。

但这一切在近些年有了明显变化,以安倍为首的自民党人正是修宪背后的重要推手。

安倍曾在2015年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解禁了日本自卫队的集体自卫权,并多次强调将自卫队存在的正当性明文写进宪法的重要性,称这事关国家安全之本,但苦于没有足够的票数支持,国会反对的声浪一直存在,这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民众不愿打破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且满足于眼前现状的基本事实。

不过,中国的强势崛起、俄乌战争等事件动摇了日本民众护宪的决心。日本《读卖新闻》在今年3~4月针对2080名采访者进行了民调,5月3日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60%的受访者赞成修宪。这是自2015年开始进行这项调查以来的最高值。对于“修改宪法条文或想追加新条文”的提问,回答“为了自卫而拥有军队”的人最多,占45%。但是,对于宪法第九条第一项,80%的人反对修改。

根据规定,修宪需要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票数同意,全民公投支持率需要过半。在众议院执政联盟票数早已过三分之二的情况下,修宪成败的关键则落在今年的参议院选举。安倍为此不遗余力地东奔西走,没想到惹来杀身之祸。更没想到的是,他的离世反倒促成了修宪进程的提速。

日本2022年参议院选举7月10日晚落幕。根据东京电视台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安倍遇刺事件的影响,有13%的电视观众改变了自己在本次改选中的投票对象。NHK在7月11日早间公布的结果显示,自民党赢得125席中的63个席位大获全胜,自民党和公民党执政联盟赢得了76席,远超保住多数席位所需的56席。目前,自民党、公明党、日本维新会、国民民主党等修宪势力共占得参议院174席,已经超过修宪所需的165席。

这样一来,修宪几乎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剩下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从国际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反恐战争结束后,美国不断从中东撤兵,战略重心重回亚太、阻止中国强势崛起的意图相当明显。不过,欧洲今年意外爆发战事短期吸引了美国极大的注意力,美国被迫“两线作战”,压力巨大。日韩两国作为美国的长期盟友,它们对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维持自身利益和区域稳定而言非常重要,美国急需日本在军事上能够牵制中国,减轻美国的压力,这也是今年日韩两国首脑首次被邀请参加北约峰会的重要原因。

从日本国内来看,面对中日钓鱼岛之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以及朝鲜核武潜在的威胁,日本从民间到国会都敏锐地觉察到危机感正在迫近,因此保守主义势力加速抬头。事实上,二战之后自民党几乎一党独大数十年,鲜有挑战者,本身就有着深厚的东亚政治特点。从上到下挥之不去的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一直蕴藏在每个日本人心中,只是等待一个释放的契机,而安倍的突然去世正好助燃了这把火,并帮助日本向正常国家迈进一大步。

可以说,安倍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完成自己多年未了的夙愿。

安倍经济学得失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上台执政时提出了“3支箭”:1.大胆的货币宽松政策;2.灵活的财政政策;3.刺激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这就是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可谓大名鼎鼎,被认为是现代货币理论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现实应用的典范。不过,在全球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央行纷纷加息的当下,日本央行仍然在坚持“安倍经济学”,客观地说是全球大国央行中最没有底线的。

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十分相似,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致使“无形之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他国家戏称日本为“日本株式会社”,意指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股份公司。日本经济模式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出台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方向,银行为重点行业提供廉价资金,企业在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快速扩张,这三者又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此强化整体行动力。

问题在于,日本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倾向制造业,服务业则被偏废。回顾中国的五年计划和日本的产业政策历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与不可预测的服务业相比,制造业的风险显然小得多,产品看得见摸得着,是实实在在的财富创造。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失衡,由此形成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顽疾。

首先,制造业的过度发展必然导致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则必须通过出口消化,而贸易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贸易摩擦。需要注意的是,导致日本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日本当年与美国签订的“广场协议”,而这个协议签订的原因就来自于两国巨大的贸易差额,与中美当前的情况相似。

其次,投资驱动不可持续。产业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引导企业投资来拉动经济,而非创新驱动。投资驱动有两个问题,其一,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能投入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到后来无非都是借债投资,最终负债累累。其二,投资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就是说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投资一旦停下来,经济奇迹随后也就消失了,这也解释了日本经济为何几十年来都没什么显著的变化。

其三,服务业的落后影响创新能力和市场活力。日本社会老龄化严重、消费低迷都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服务业的落后却被掩盖在强大的制造业表皮之下,尤其是日本金融业,长期受到政府的管制,产品落后,效率低下。马云说中国的银行是当铺思维,日本银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这些银行都喜欢给有足够抵押资产的大公司提供贷款,而服务业和初创科技企业则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数据显示,2021年日本独角兽企业仅6家,经济排名第十的韩国也有11家,美国则有488家。当金融沦为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工具,市场的活力与创新必然遭到打击。

“安倍经济学”一方面通过央行推行负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为政府和企业融资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通过日元贬值帮助外贸企业增加出口。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政府债务的快速膨胀,2020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达到惊人的266%,全球最高;日本央行则从最后的贷款人变成了最后的买家。数据显示,日本央行成为了日本政府最大的债权人,国债占总资产比重高达85%。另外,日本央行还是40%日本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之一!

日本央行的这通超前操作确实玩出了印钞机的新高度,真正做到了印钞机在手,天下我有,其他央行的确没有跟风的勇气。

从表面上看,“安倍经济学”看似获得了不错的效益,收获了民众鲜花和掌声。从2012年12月安倍上台到2020年9月下台,日经225股指从1000点左右最高涨到30795点,日本经济在2012年11月达到谷底,直到2018年10月的顶峰,延续了71个月的经济扩张。日本就业人数增加400多万,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的就业增加。同一时期,日本的失业率从4.3%下降到3.0%。

但“安倍经济学”没有改变日本二元经济的格局,也无法扭转强大的制造业与低效的服务业之间的失衡,只是通过印钞制造金融泡沫的方式暂时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甚至给未来的经济改革者制造了更大的麻烦。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如果不能重回改革之路,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而继续靠印钞自我麻痹,未来日本还将继续失去四十年、五十年……

总的来看,在安倍第二个任期之内,经济向左,政治向右,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这其中既有安倍对日本重回世界政治舞台的野心,也有他屈服于门阀政治和经济危机,难以锐意改革的遗憾。功过褒贬,见仁见智,若干年后,历史自有评述。(财富中文网)

编辑:杨安琪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