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结尾,当余音绕梁

结尾,当余音绕梁

戴晓雪 2023-01-10

一段发言、一次分享、一场演讲,如果开头和中间很精彩,而收尾一塌糊涂,实在令人遗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演讲来说,结尾收得好,则画龙点睛;结尾收不好,就很可能前功尽弃。演讲者所讲的最后一句话很可能是听众记住的第一句话,如果因为临近结尾而轻慢它,就将酿成悲剧。以下是两种糟糕的大结局:

一. 有善始,无善终

我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我受邀参加一场重要的圆桌会议,轮到我发言时,我眉飞色舞地说了一阵,然后突然意识到每个发言人的讲话时间是有规定的,心想把余下的话放在第二轮发言时接着讲,于是我踩了个“急刹车”,直接把话筒交到了旁边人的手上。当我把目光再次望向台下听众,我第一时间发现他们神情不对劲,那种感觉就像他们正在陶醉地看一部不错的电影,却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屏幕一黑,然后演员表开始滚动起来。好巧不巧,因为其他发言者超时,原计划每人两轮发言的设计,调整为一次了,所以我的“第二轮发言计划”就这样被不确定因素打破了,我再也没有机会扳回一局,以展示我精彩的大结局。那次糟糕的发言给我的教训是,即便是一段普通的会议发言,也应该有一个圆满的收尾,就像一幕剧演完了,舞台的幕布是要正式地拉一下的。

像我这样的发言者不在少数,当听众还沉浸在演讲之中,想继续听下去的时候,突然一句“谢谢”“就这样吧”“嗯,时间到了”“你们还有问题吗?”匆匆地结束演讲,留给听众的将是唐突与沮丧。听众为此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就这样算结束了?”这种毫无仪式感的结尾,它不仅暴露了演讲者没有控制好时间,也反映出演讲者没有提前设计好结构框架,即使前面的演讲内容多么精彩,整体呈现也会因此而大大减分。

一个好的演讲结尾,我们应当如何设计呢?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清晰的路标来表明演讲即将结束。例如“限于时间,请允许我总结一下我的观点”,简要地把主旨小结一下。还能够以“安民告示”的方式告诉听众你已经准备好结束演讲了,比如“我将以……结束我的演讲……”“总而言之”等等。这样说,不仅是礼貌的,也让听众做好了准备,同时提升了他们的注意力水平,加深结尾的记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使用“总而言之”“概括地说”等语句,避免在演讲过程中随意使用,除非你的演讲真的要结束了。

二. 有铺垫,无呼应

未了结的结尾、虎头蛇尾、拖泥带水、画蛇添足等都属于这一类。我听过一位演讲者的发言,他声情并茂地介绍了10位专家的观点,最后将第十位专家的观点介绍完成的那一刻,演讲突然戛然而止。台下的听众不明所以,于是疑惑地开始交头接耳:为什么要介绍这十位专家,演讲者的个人观点到底是什么?这类演讲在收尾时没有任何结论性的语言,但是演讲者确实已经发表完自己的演讲了。尽管演讲结束了,却让听众落了一个不明不白。

俄罗斯的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曾经提出一种叙事手法,叫做“契诃夫法则”,也被叫做“契诃夫之枪”,即在叙事的第一章中,如果提及墙上挂着一支步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就应该走火或有声响。如果它不会被使用,那么它就不应该被挂在那里。

从演讲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绑定原则”。如果你在开头引用了别人一个观点、表达了自己的一个主张、或是摆出了一些数据,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枪”,记得一定要在结尾时“开火”,别只是把它挂在那里作为摆设。在演讲的结尾,我们可以回顾开头陈述的意义、提示某种现象或说明解决了某个难题。这种方法将开头和结尾无缝地连接起来,从而呈现一个非常专业的结尾。在演讲中,我们也能够这样设置,通过呼应开头预埋一颗雷,引爆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经历过某个事件之后,可以记住的只有“峰”和“终”时的体验,他称之为“峰终定律”(Peak-End Rule)。“峰终定律”在经济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各个机构在对人们进行体验设计时,会重点关注人们在峰值和终值时的体验。比如在一间餐厅用餐,如果其中有一道特别美味的佳肴或用餐时餐厅提供了歌唱表演,这种感受突出的体验便是“峰值”;用餐完毕后店家赠送一道精致的甜点,并附赠礼券,这种在结尾的良好体验便是“终值”。同样对演讲者来说,需要让听众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至少记得一个关键点,即一个峰值,然后在结尾时,也要精心设计,留给他们一个打动人心的定格瞬间。就好似我带着跟我学习演讲的学员们,去观赏一场精彩的焰火表演,让他们不仅体验到了夜空绚丽多彩,还见证了有效演讲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以“砰”的一声结束。

所以,去精心准备那几句重要的结尾吧,如同你精彩的开头一样。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