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领英中国:“撤出”不是恰当的词

领英中国:“撤出”不是恰当的词

谢菁炜 2024-02-28
这场《零度对话》,发生在岁末年初的职场转换高峰期,根据领英平台的预测,2024 年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23年5月,领英发布声明,宣布中国的本土化求职平台“领英职场”将于当年8月9日起正式停止服务。有媒体将这一举动称为“一场毫不意外的撤出”。但对于这场事件的核心人物、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来说,“撤出”并不是一个恰当的词。

近期,王茜首次向《财富》(中文版)透露了该事件的背后故事,包括她如何迅速做出战略调整,用数据说服总部,成功保留并壮大了领英中国的B端业务。今天,领英中国的新身份是“中国出海企业服务平台”。

这场“零度对话”,发生在岁末年初的职场转换高峰期,根据领英平台的预测,2024 年的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王茜分享了领英最热门的技能标签、对文科就业前景的看法,讨论了外企是否真的陷入了“招聘困境”等话题。作为微软旗下的公司,领英也在全面拥抱人工智能,我们谈论了用AI协助招聘带来的便利和可能产生的问题。

我们谈到了“巴尼时代”(BANI)的不可预知性。她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能量和目标”。

以下为经过编辑的对话实录。

谢菁炜:当你得知C端业务撤出中国的决定时,瞬间的感受是什么?

王茜:得知这个消息,我先是惊讶,然后是惋惜。但其实这个决定并不让人意外。理性地看,我们这样一家平台型公司的沟通成本和运营成本非常高,而会员端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公司的期望值,效能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是本次调整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把更多资源聚焦在我们最强的To B端,集中在我们最有优势的企业级服务解决方案上,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个逻辑是对的。

但从情感出发,失去曾经每天共同战斗的同事,我肯定还是感到惊讶和难过。领英在进入中国的九年里做了各种尝试,我们不后悔。但在中国,相比综合性的社交软件,垂类社交软件更难成功,这也是现实。

谢菁炜:惊讶和难过之余,接下来马上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王茜:为应对这个调整,我们很快成立了一个项目小组,我是组长。我需要马上考虑怎么去跟政府、市场、客户、媒体、内部员工沟通,比如涉及裁员,我们要跟劳资部门沟通。为了做好这些沟通,我们以数据为依托,对外部大环境和内部资源及产出做了大量研究。

那段时间,大量的沟通使我的工作量翻了三倍。我希望让大家理解决策背后的逻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当前和接下来的战略。

在C端业务撤离的过程中,我们给用户保留自己数据的时间,以及和领英平台的朋友们告别的时间。对于员工,我们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失败,这只是一次别离,我们感谢大家在过去的9年作出的贡献。

谢菁炜:你怎么去说服总部,领英还需要留在中国,还能够留在中国?

王茜:我向总部传递的信息是: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服务中国出海企业这个新战略不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从市场看,中国的生产力是给全世界准备的,不只是为中国准备的;从人的角度看,和20年前相比,现在的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拥有更全球化的视野;从我们自身看,领英在服务出海企业中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站在一个最好的赛道上。

为了佐证我的观点,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数据、做调研。我们内部管理奉行的原则就是用数据说话。从“5万英尺高度往下看”,现在中国有59000家企业,在海外需要招聘450万人才。到2026年,人才海外招聘这块的市场的规模会达到84亿美金。领英中国在战略转型的这半年多以来,在中国市场依然保持着双位数的增长,中国是领英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当然,说服公司所有人接受这个新战略,也需要提供让大家都理解的事实和案例。所以我给管理层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我们一个重要客户,在8年前和领英签约的时候,他的签约金额只有8000美金,之后随着这家企业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数字在今天翻了几百倍。

最后我们领英内部达成了一致,领英中国全力转向新战略。话说回来,刚刚接手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抗拒的,因为要面临裁员、和客户沟通进行退款等等,感觉会很艰难。但后来我发现每一个考验都是机会,变局中才会迸发出更多机会。

 
领英中国区总经理王茜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谢菁炜:刚才提到领英“用数据说话”,你们的数据是如何帮助出海企业做决策的?

王茜:我这里想举一个研发中心的例子。很多中国企业都会在海外打造几大中心,包括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供应链中心,等等。有一家中国企业想为它的海外研发中心选址,并在当地吸引目前大热的AI人才。很多这类企业都会首先想到硅谷,或者西雅图。但拍脑门做出来的决策并不是最好的决策,数据更可靠。

就这个案例,我们基于全球10亿会员的大数据洞察,发现硅谷和西雅图的科技人才储备虽然非常丰富,但竞争也非常激烈,最后我们说服了这家中国出海企业去波兰建造了它的研发中心,因为当地的人才储备和供给是非常地充沛的。

谢菁炜:从领英的数据来看,有大量人才需求的中国出海企业,主要分布在哪些赛道?

王茜:我们知道出海“新三样”分别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新能源光伏。领英去年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选出了中国出海四大科技新势力领域,和这三大行业有重合,也有不同。我们发现智能硬件、工业机器人、医疗健康和新能源这四大领域的出海人才需求最大。

这四大前沿领域的头部企业,能力更国际化,更多地走入到目标市场,它们中超过95%的企业开始海外本地化运营。而且打造了一个前、中、后台的运营环境,前台有当地的营销人员、研发人员适应当地市场,来提供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营销服务,同时利用中国的中台更好地去支撑前台的发展,所以他们是真正的glocal(全球本土化)的企业,就是既全球化又深入当地市场。

谢菁炜:AI伦理是当下的重要话题。领英积极采用AI来协助招聘和求职,你们如何避免为了效率牺牲公平的情况?

王茜:对AI而言,领英不是一个新手,我们一直在用AI来助力搜索引擎和算法。面向企业,我们有“AI招聘官”,让招聘流程更简洁、更有效率,匹配结果更精准。面向个人,近期我们还推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 LinkedIn Premium,你可以用AI工具去匹配更适合你的职位。

根据领英平台的数据,到2030年,68%的职场技能会发生改变,这对所有的职场人士是一个重要提醒。我们的AI产品会帮你做“诊断”,让你了解最新的职场技能是什么,你最适合的转型方向是什么。有时候人想要了解自己是很难的,反而AI更了解你,给你做出合理的推荐。把合适的人,匹配到合适的岗位,人尽其才,这本身也是公平的体现。

在领英,我们一直希望给弱势群体创造更多机会。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价值观。我记得我在领英参加入职培训的时候,看过一个视频,让我非常震撼。一个单亲妈妈想带脑瘫女儿旅行,看看世界,这是非常困难的。她就在领英上给各大酒店和航空公司的高管发信息,询问是否可以给她的女儿提供便利。没想到所有人都回复她了,最终让她完成了一个自己不敢想象的旅行。

技术上,我们也投入了很多资源去推荐开源算法,也是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打破人脉鸿沟。

谢菁炜:很多企业都在采用“AI考官”来面试求职者,领英未来是否也会考虑上线这项功能?

王茜:首先,我们未来肯定要更积极地拥抱AI。

但对于用AI做面试这件事,我也和很多人力资源的同仁们讨论过,我们觉得AI面试虽然看上去有效率,但实际上AI提出来的问题都是利用大数据预设的,无法很好地根据面试者的语言表达、声音、情绪做识别分析,所以往往会对一些高潜力的候选人有误判。最重要是,AI无法理解候选人的情感和主观能动性。面试的时候,不光要看候选人当下的能力,还要看主观能动性,才能对之后的能力做预判。但AI目前还做不到。

所以我认为现阶段,AI在招聘过程中还是更多地起到辅助作用,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无法代替人来面试。AI的应用还是会有边界的。

谢菁炜:“技能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领英的调研显示,近 90% 的中国企业认同“技能会成为未来职场货币”这一观点。在领英的4.1万个技能标签中,你观察到哪几项技能最受雇主青睐?

王茜: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是说,我们能够很便捷地获取信息,借助数字化来打破人脉鸿沟;最坏的时代,指的是这个时代瞬息万变,全球化和AI等趋势,都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技能是软技能。首先,管理的能力很重要。现在宏观经济形势的不确定、经济下行的压力,对于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里说的管理者不光是指CEO,也包括中层和基层的管理者。对于个人而言,管理能力意味着管理好时间、目标、能量,其实做到这三点,就能让一个职场人脱颖而出了。第二,沟通能力很重要。现在的沟通形式很多样,有面对面的、线上的,有全球沟通、跨部门沟通、跨行业沟通,等等。丰富的沟通形式,对沟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服务能力很重要。我们中国客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中国在客服这个方面也是最“卷”的。

关于软技能,我还想补充一点。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小朋友具有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这样才有创造力。中国的下一代,要有区别“事实”和“观点”的能力。

第二块很重要的就是AI相关的技能。以前是人与人打交道,以后还需要人机互动。怎么样跟机器互动?现在都是自然语言去搜索了,你怎么向AI提问,怎么持续地提问?所以人机互动能力、AI相关的所有的能力变得非常重要。

第三块非常重要的就是ESG的能力。我们看到《财富》世界500强的光伏企业中,有超过46%是来自中国。但欧洲对于社会责任、可持续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新的法律法规和限制。所以中国企业在追求效率和成本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绿色人才,才能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做生意。

领英平台上有600多种绿色标签、12个类别和400多种工作岗位,让这些觉得绿色技能是空中楼阁、不知如何在自己公司里面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有更多、可依靠的依据。

谢菁炜: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文科都是服务业”。从领英的角度观察,在技能为王的时代,文科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王茜:AI时代,内容的产出和消费大大增加,这其中很多能力是文科生无法被理科生取代的,比如,把数据提炼成洞察,再把洞察扩展成内容。

但我认为就业市场过分强调文科和理科的差别,这种做法太片面了,这反映了大家还是用学历和工作经验这种传统的方式在找工作。学科当然有文理之分,但在评价人才方面,我们一直倡导以技能为标签。我们评价一个人,要看此人是否足够敏捷、有灵活性、适应性、韧性,是否能够持续地做时间管理,同时还不会过度消耗自己。其实这些很多用人单位招应届大学生时看重的软性能力。当然硬性的技能我们也很重视。

技能的不匹配,导致很多研究生毕业了,可能在职业大潮中还是处于弱势的状态。但反过来,你会发现很多中国新兴企业非常需要新兴的人才,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但往往他们招不到人才。一方面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招到人才难,两边存在一个鸿沟。所以我们今年才会把我们的学习解决方案正式落户中国,来弥补这个鸿沟。每周我们都会有60多门的课程上线。

谢菁炜:领英在外企、中高端人才和全球化人才的招聘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十几年前,毕业生们普遍憧憬一份外企的工作,但现在,年轻人似乎不再做“外企梦”了,他们的选择更多元。现在外企招到优秀人才是不是越来越难了?

王茜:中国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20多年是外企在中国的黄金20年。20年之后,我看到很多在中国还有核心竞争力的外企,在招聘平台上依然很抢手,依然是人才的“黄埔军校”。而在中国失去核心竞争力的外企,他们才真真正正地退出了中国。如果你的客户不为你的产品和服务买单,这家企业也很难为雇员提供强有力的福利和薪资,难以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

我们现在看到了几种趋势。一方面,我们在中国服务的前200名的外企,他们发展得非常好,招聘趋势也很正常。同时,互联网大厂在裁员,这是因为前些年这些企业发展太快,现在速度下来了,势必不会保持原有的招聘节奏。第三,中国又有另外一种力量在带动招聘的增长,就是全球化。中国全球化企业在我们平台的招聘以超过30%速度在逐年增长。

日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发展趋势的可能。在日本,更多的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特点是更个性化。未来可能我们中国的企业也会走向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有头部公司,有腰部公司,也有小型服务业,来满足一个区域或一种特定需求,向个性化发展。

从更大的层面看,全球的经济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这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谢菁炜:是的,“乌卡时代”之后,我们说的更多的一个词是“巴尼时代”,这是一个更加让人难以理解的世界。

王茜:对,我们感受到原来的秩序被在正在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形成,但是什么还不知道。尤其还叠加技术的突破进展,更多的变化正在发生。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适应性,管理好时间、能量和目标。我自己每天花30分钟学AI,再忙,每天也会花30分钟在通勤途中学习。焦虑没用,你只能分配时间去拥抱这个变化。

谢菁炜:去年,达利欧曾表示:“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们会面临一个非常混乱的环境。”全球整体招聘的职位数量和成功招聘的比例都在下降,同时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一部分工作。职位少了,但需要工作的人却不会减少。如果请你给今年即将毕业的年轻人提一个最关键的建议,你会说什么?

王茜:我的建议是:放下自我意识,先付诸行动,在行动中实现自我迭代。

年轻人当然有选择的权利,但作为职场新人,能够拥有付诸行动的机会、承担责任的机会、去尝试的机会,这非常重要。不要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不要说这个不是我想要的,就嫌弃这个机会。

最近我们讨论了一个“三A模型”—— Agility(灵活),Ambitious(抱负),Adaptive(适应性)。最后这一点对年轻人很重要,你要适应现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适应你的自我意识。(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