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送别赵浩生先生

送别赵浩生先生

车巍 2013-06-28
编者的话:著名新闻记者、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于2012年6月29日去世。赵浩生是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挚友。长期奔走于中美之间,对促进中美建交及后来的双边关系良性发展做过积极贡献,与我国历代领导人均保持深厚友谊。在他去世一周年之际,忘年好友写下这篇纪念文章,谨以此文向一个卓越不凡、不留遗憾地走完了一生的人致敬。

    赵先生的女儿讲的是她眼中的爸爸以及爸爸对她人生的影响。她说她从小对她爸爸的印象就是总是在伏案写东西。她爸爸写东西的时候,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在门外贴一张纸条“请勿打扰”。

    女儿是看着爸爸写东西长大的,也许是受爸爸的影响,自己也选择了写作的职业,在写作时,她也在门上贴一张纸条“请勿打扰”。

    爸爸在家里言语幽默,笑话连篇,让家人欢乐不已。女儿因此也希望自己的谈吐能像爸爸一样风趣,但却很难博得父亲一灿。直到她40岁后,终于有一天她的一个笑话,惹得爸爸开怀大笑,这让她无比开心。

    赵先生的儿子,极具演说的天分,他那天发言就像美国总统的竞选演说,立即就能激起现场的反应,因此留下比较多的记忆。

    那天的追思会,除了亲属和几位相知多年的挚友,并没有通知其他的人,所以现场也就二十多人。本来,养老院部分老人们是要来的,但由于都八老九十(不是七老八十)了,一时集合不起来,就留在养老院等这边的追思结束再到那边继续。

    因此,赵先生儿子的开场白是: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个有魅力的人,朋友众多,可今天来到这里,看到的场面却如此冷清,便问妈妈为什么来的人这么少?妈妈说:你爸爸许多朋友都已经不在世了。我这才意识到,父亲原来是个长寿的有福之人。他的话使现场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有魅力、朋友多,是儿子对父亲最深印象:“从7岁到70岁女人都会被他吸引,就是出席有希拉里到场的party,父亲的光彩也不会被掩盖。”说到这儿,儿子一脸的骄傲。

    让儿子终生难忘的,是小时候的一件往事。儿子幼年为玩电动玩具在超市偷了一副电池。此事被父亲知道了,对他大加训斥,“我从来没见过父亲如此震怒”。之后,父亲带他回到那家超市,把电池还给人家并承认错误。“那是我生平最后一次偷电池。”

    儿子最后提到的,从父亲那里学到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凡事要做到最好:上学要上一流学校,工作要做一流工作,做人要做一流的人。所以,他选择读耶鲁,后来职业生涯从在全球一流的咨询公司任高管,到现在创建自己的公司为世界上一流公司服务。而今天,他也是以同样的价值观教育自己的女儿的。

    赵太太的发言回顾了她和赵先生从相恋到结婚,以及婚后的历程,她说她和赵先生的关系就像太阳和月亮,赵先生是太阳。她所取得的成就,她成为耶鲁大学日本文学部的主任,都是因为有了赵先生。她说能握着赵先生的手6小时,送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她感到十分欣慰。

    亲人的追思,都是围绕着贴身的细微感知和具体事物。因此,我这个外人对赵先生人生的总体感受和评述,到显得别具意味和特点,因此让赵家的亲人们感到欣然。

    我注意到,在整个追思会的进程中,没有瞻仰遗容这一项内容,赵先生的棺材始终盖着,上面安放着赵先生充满慈祥微笑的照片,簇拥着亲友们送来的鲜花。我想这其中大概有一重讲究,就是让追思的人、告别的人,在心目中永远保留着逝者活着的,更美好的形象。这也许是东方和西方在思维上的一个差异。

    追思会结束后,亲友们纷纷离去,赵先生的棺材仍被留在教堂里。赵太太问我们,要不要再看一眼赵先生。我们说很想。

    在赵太太与赵先生独处了大约10分钟后,我和妻子回到教堂里。此时,棺材打开着,我看到被精心装扮后的赵先生,身着他平时最喜爱的西服和领带整整齐齐,栩栩如生,神态安详,手臂间还夹着一个皮包,仿佛是要出门远行的样子……

    我握了握赵先生的手,和他做最后的诀别。我感觉他的手并不很凉,好像是在安睡,说明遗体在告别阶段做了精准的温控,这一点做的非常人性化。

    之后,我和赵太太一家回到了养老院,同赵先生的告别在这里的一间小礼堂还将延续一段。这是一个非常高档的养老院,在赵先生人生的最后七八年间,我每年至少要来这里看望一次赵先生。

    在这里的告别,实际上就是一个大party。赵太太把赵先生一生有代表性的照片都陈设出来,桌上摆放着品种多样的食物、水果和饮料,一群八老九十的老人们三三两两,边吃边交谈。

    在赵太太身边,不断有老人驻足慰问。我看到一个长得非常优雅的老太太,走到赵太太跟前,她指着自己的衣服说:“Howard生前最喜欢我穿的这身衣服,所以我今天穿这身衣服来送他。”

    养老院的告别持续了约一个多小时,我身在其间,感觉这里的气氛和在教堂一样,让人几乎察觉不到一丝伤感和悲情。我在想:他们是在庆贺一个人走完了他的一生,而这个人生前越是卓越不凡,那他就越没有什么遗憾,越应该心满意足地离去。

    (2013年6月8日于北京)

    本文作者车巍于1991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现为丹佛斯中国区副总裁。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