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403 胡华成 - 观点作者 - 财富中文网
立即打开
胡华成 - 观点作者
胡华成
胡华成
财经作家,智和岛创始人董事长
观点
网上的流言越传越多,昨天网上传出了一段聊天文字,要求俞敏洪在东方小孙(东方甄选CEO)和董宇辉之间选择一个人。从文字的表述上来看,两人好像已经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紧接着,俞敏洪对此进行了回应,指出不存在“二选一”的情况。不知道造谣的人是什么居心,为什么一直在离间东方甄选呢?不过我们还是借着东方甄选的公关危机来聊一聊老板们都可能遇到的问题,那就是CEO和明星员工之间的二选一问题。假设我们现在是俞敏洪,必须在东方小孙和董宇辉之间做出抉择,选择了董宇辉,东方小孙就得走人。选择了东方小孙,董宇辉就要放走。你会怎么选择?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三分钟,好好分析一下谁对公司的贡献更大,我们无非就是要找出一个对公司贡献更大的人而已。不管我怎么劝大家仔细思考,结果好像都是一样的,大多数人会选择董宇辉,而放弃东方小孙。因为董宇辉可遇而不可求,东方小孙这样的管理人才一抓一大把,结果好像显而易见。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我个人反倒认为东方小孙的作用要超过董宇辉。我知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要反驳我,且听我细细分析。第一、东方小孙操盘能力出众。就在俞敏洪准备转型做直播带货的时候,能够替俞敏洪分担压力的只有东方小孙。董宇辉纵使有万般才华,也不能帮助俞敏洪快速落地。东方小孙却可以按照俞敏洪的想法将主播团队、文案团队、选品团队、运营团队、供应链团队等纷纷建立起来,让它更像是一家专业的直播带货公司。请问,如果当时让董宇辉来做这些,真的可以落地吗?董宇辉只要做好自己的主播,就已经是帮了大忙了,其它的根本不用他操心。作为公司的CEO,东方小孙都要根据公司现有的资源将它盘活,让它最高效地运转起来。如何运转呢?这就比较考验CEO的智商、情商以及规则制定能力。从员工的薪酬设计上,它就必须满足每个岗位的特点。写文案的需要具有什么能力,可以拿到什么薪资,并且用什么来做考核作为薪酬激励的标准。主播们又需要具有什么能力,薪酬制度如何设计等,这些都是学问。如果给的少了,员工都不满意。如果给多了,员工没有动力将工作干得更好。总之,一家新公司成立的时候,需要CEO在成千上万个细节上参与设计,这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东方小孙做到了,也做得很好,将公司从一家市值只有20多亿港元的公司带到了最高超过700亿港元水平的公司。正因为东方小孙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出色,可以让俞敏洪有更多时间思考公司的战略问题。第二、董宇辉爆火,东方小孙功不可没。可能很多人认为董宇辉是突然爆火的,实际上背后少不了东方小孙在营销上的运作。只不过当时,东方小孙并不知道哪个主播能脱颖而出,只能是批量生产。就在董宇辉有爆火潜质的时候,东方小孙一定给董宇辉设计了很多内容,好让他更火,成为东方甄选的招牌。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董宇辉可以这么火!第三、东方小孙更能服众。虽然说东方甄选离开了东方小孙可以正常运转,再找一个CEO就行了。可是新的CEO真的能让团队听他的吗?东方小孙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俞敏洪也更信任他。有没有可能让董宇辉来做CEO呢?董宇辉做不了,董宇辉虽然流量大,但是很难服众。对于俞敏洪而言,不管失去东方小孙还是董宇辉,都是一种损失。如果两个人必须分开,不能在一起工作,那么存在以下两种更好的可能。(1)顺应网友的呼声,扶正董宇辉,并且让他升职。公司也可以明面上解雇东方小孙,实际上让他不再出镜,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幕后人员。这样会有很多网友打着支持董宇辉的旗号,让东方甄选重新成为流量的中心。(2)帮助董宇辉新开一家直播带货公司,只不过董宇辉是这家公司的CEO,与东方甄选形成两匹马赛跑的姿态,供应链可以依旧公用。当两家公司同时直播带货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网红PK的感觉,支持东方甄选的在那边购买,支持董宇辉的在董宇辉公司购买,反正最后受益的都是俞敏洪。
UGO
评《东方甄选CEO孙东旭致歉!未来3天直播海报仍没有董宇辉》
春节还没完全过去,西安回民街一家面馆就火了。1月24日,游客用20元买了一碗油泼面,连大带小一共是6根。关键是这家面馆的碗很大,这几根面只占了一个碗底。游客感觉这个面太贵了,于是就发了短视频来吐槽。

游客发完短视频之后,网友也是清一色站在了游客这一边,因为面条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游客千里迢迢跑到西安旅游,怎么着也要让游客吃饱吧?

由于游客的这一条吐槽视频火了,有很多游客也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类似的遭遇,这也让西安成为春节期间首个出现宰客现象的城市。

事发之后,西安市场监管局快速行动,调查了此事。调查发现,商家给的餐量确实有点少,已经勒令商家退还游客费用,并且要求商家在原有的量基础上增加50%!

在看到这样的新闻之后,西安本地的居民也很不开心,因为西安是最近几年非常火的旅游城市之一,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游客能够喜欢西安的文化,认可西安。可是一些商家的出现却可能让全体西安人为此做出的努力化为乌有,这是不可容忍的。

有网友表示,对不起,替西安给您道个歉,把位置店名发出来,我们自己清理门户,必须关门,没商量。

不得不说,西安网友的评论又让西安很加分,因为这说明大家都很讨厌奸商。

因为如今的商业回到正轨非常不易,可是有商家破坏掉的话,真的是非常可惜。除了西安以外,广西北海、海南三亚也都传出了宰客的现象。

同样是1月24日,一个游客在广西北海银滩旅游被宰,因为只点了4个菜,价格就高达1500元。请注意,这不是在北京,也不是在上海,更不是什么五星级酒店,而是广西北海一家普普通通的饭店里,4个很普通的菜竟然要1500块钱,这个价格实在太离谱了。

网友表示,这四个菜就算到日本的北海道吃也花不了这么多啊。

据比较有经验的网友表示,这个游客肯定是被宰了,因为这一片饭店的人均消费也就100元左右。她去的饭店之所以很贵,是因为她是被司机带过去的,司机是可以拿到50%提成的。仅仅这一单,司机就能拿到750元左右的提成。

事情已经过去三天,目前还未看到北海市场监管部门的回应。不过,这条新闻在昨天登上了热搜,相信很快也能看到相应的调查结果。

紧接着就是三亚了,三亚几乎每年都会传出宰客的现象,而且数额要比其他地方高很多。

近日,有网友表示,自己13个人在三亚海鲜餐厅点了8个菜,价格高达11609元,人均消费893元。需要注意的是,这13个人不一定都是大人,可能会有4-5个孩子,否则也不会只点8个菜,因为这根本就不够吃。看到这样的菜单,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个人是认为有点贵了,因为这只是一顿饭的价格。如果一大家子到三亚玩一星期,就算只去饭店吃10次,也要10多万,这真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这还不包括住宿的费用。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三亚18万/晚的酒店已经供不应求,这些一个接一个的天价确实可以烘托出三亚的高端,但是却真的有可能劝退很多普通人。因为如果一家子去三亚旅游一次要花几十万,那么还不如出国感受一下异国风情,价格可能要低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到旅游旺季就会出现很多宰游客的现象呢?可能大家的答案是商家太黑心了,因为他们内心不会想其他的,就知道游客只来一次,能多坑点就多坑点。

不可否认,景区里肯定有这样的商家存在,但是这样的商家应该不多。但是网友却随随便便就能发出自己被宰的证据,这就说明了商家黑心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房租太贵、监管不严等。假如一家店铺的房租特别贵,那么商家就只能通过高价也拉回投资,否则一年到头可能只是在为房租打工。这也就要求景区在房租的问题上要更加变通一些,不能给商家过高的压力,否则宰客现象一定会层出不穷。

另外,监管也要跟上。假设商家被举报一次,就要关门一个月,并且罚款10万元,你感觉还有商家敢漫天要价吗?其实问题出现了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一座城市的旅游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当地的所有人为之努力,尽量将这种宰客现象降到最低。如何才能让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只有优点,没有污点呢?这里就要求当地具有较高的商业模式设计能力。既要给商家创造出一定的生存空间,又要给游客难忘的旅游回忆,同时也需要所有当地人以及游客自发来为这个地方代言,这个工作想要完全做好,真的很难,它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

不过如果能够做好,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它可以让本地拥有远超其他景区的吸金能力,可以让当地所有人享受到旅游业兴旺带来的新机会!
UGO
评《吃4个菜1500元?涉事饭店称“明码标价》
不管大家是否喜欢特斯拉,它确实做出了一个打破了传统豪华车品牌的举动,那就是特斯拉的中国销售价格低于海外销售价格。除了特斯拉以外,不管是保时捷还是奔驰,又或者是劳斯莱斯,这些豪车海外的销售价格全都低于国内的销售价格,有的价格相差非常悬殊,最高可以超过100万元以上。特斯拉在价格上至少没有任何歧视行为,这是比较令人欣慰的。在营销策略上,特斯拉也是特立独行的,它从来没有将自己定义为奢侈品,尽管价格挺贵的。因此,特斯拉的价格是最不稳定的,它不仅让老车主无力吐槽,更让那些车贩子恨之入骨。3个月前,售价还是32万左右的特斯拉Model Y,如今已经降价两轮,现在只要26万元左右,如此大的降幅让老车主多少有点吃不消。老车主们心里有怨言非常正常,毕竟很少有汽车降价这么快的,特斯拉恐怕刷新了降价记录。可能有很多人会纳闷,特斯拉这样降价不是摆明了要伤害老用户吗?特斯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特斯拉在玩一个狠招,它不仅会收割老用户,还要收割同行。特斯拉从来没有想过要做汽车领域的LV,而是要做汽车领域的可口可乐。众所周知,LV包的成本只要500元左右,但是它的终端售价却可以高达5万元左右。不管这款产品销量怎样?绝不降价搞促销。举个例子:LV设计了一款包,一次性生产了100万个,成本500元,售价5万元。由于款式设计不讨喜,人们并不喜欢,一次只卖出了10万个,还有90万个成了库存。按照常理,LV完全可以将这批包便宜一点出售,就算降价到1万元,公司已经有很大的利润,可以收回90亿元。可是LV并不会这样做,如果实在卖不出去,这批包会被公司集体销毁,绝不会以大幅降价的方式赚取利润。这就是奢侈品,他们保护的是老客户的利益不受损害。反观特斯拉,它跟奢侈品的营销行为是完全不搭边的,因为马斯克认为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了,就应该降价销售,如果一直保持在高价销售,既不能保证新车主的利益,还让公司的竞争力有所折损。如果价格可以一直下探,那么就能被更多用户喜欢。特斯拉到底要降价到什么时候呢?特斯拉的目标就是降价到实在不能降价,Model 3的底线也许是15万元,也许是10万元,总之就是要越低越好。你当然可以批评特斯拉“割韭菜”,但是你不得不佩服降价带来的好处。据了解,特斯拉降价后的部分城市销量环比12月增长了50%左右,部分门店的订单量甚至暴涨了500%。订单的大幅增长,再度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并不是不喜欢特斯拉,只是因为价格不合适而已。20多万对于一辆车而言,并不是很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是遥不可及的梦。这并不是说人们买不起,而是舍不得买。当特斯拉真正跌破20万的时候,将会真正进入到大众可接受的消费区间,特斯拉的潜在用户又会出现一个跃升。通过特斯拉的持续降价,我们也可以看出,特斯拉的目标并不是稳住自己豪车的形象,而是让更多人开上特斯拉。传统的豪车品牌依然停留在产品思维的层面,特斯拉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产品思维目的是赚钱,互联网思维的目的是赚取用户。只要用户足够多,最终可以通过特斯拉生态来赚钱。另外,特斯拉的不断降价是在逼死这个价格区间的同行。举个例子,你本来准备20万买一辆国产的新能源车,就在你准备下单的时候,特斯拉宣布降价,只需要19.8万元(原价23万元),请问你选择特斯拉还是国产新能源车呢?可能会有超过一半的用户都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当国产新能源车企陷入亏损的时候,倒闭也就提上了日程。特斯拉凭借着规模优势将成本降到了最低,只要同行敢用相同的配置,那么成本就一定比特斯拉高,然后依然用相同的售价,那么同行就可能没有利润,甚至是处于亏本状态。特斯拉的这一招跟可口可乐非常相似,他们全都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渠道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将成本降到了最低,只要同行敢来竞争,那么价格就必须很高,否则根本赚不到钱。这也是国产饮料为什么卖6元/瓶,可口可乐只卖3元/瓶的原因。不管是可口可乐还是特斯拉根本就不怕卖的更贵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未来的特斯拉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特斯拉的生态中生活。
UGO
评《特斯拉去年净赚850亿元,马斯克:中国竞争对手最努力也最聪明》
最近,我对特斯拉的关注相对较高,因为,特斯拉的商业模式属实迷人。放眼全世界,特斯拉可能是唯一一家不做广告宣传的汽车公司,但是特斯拉的销量却出现了火箭式地上升。年初的时候,特斯拉公布了2022年的汽车生产以及交付数据。特斯拉一共交付了131万辆,同比增长了40%,力压比亚迪的91万辆纯电销量,稳居行业第一。特斯拉一共生产了13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47%,其中第四季度贡献近1/3。如果按照第四季度的生产量和交付量来计算,特斯拉2023年的生产量和交付量可以轻松超过160万辆。如果按照40%的增长率计算,特斯拉2023年的生产量和交付量都有望超过180万辆。随着特斯拉产量和交付量的数量屡创新高,特斯拉就会拥有更高的议价权,也能对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压缩。特斯拉Model 3售价跌破20万元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特斯拉的不断降价对国内的造车企业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更别提还没有将车造出来的小米汽车。近日,网红经济学者吴小平发文建议小米放弃造车。原因则是小米面临着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双面夹击,比亚迪不断降价,比亚迪又不断提高产品力,传统的小米模式没有任何优势。如果继续投资,可能会拖垮整个小米集团。目前已经投入的研发资金权当是沉没成本,没了就没了。不知道大家对于吴小平的这番言论怎么看?表面上看,吴小平的说法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小米集团对于造车而言,完全就是门外汉,需要从头做起。小米不仅要在汽车的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还要在工厂的建设上投入巨额资金。最后,雷军还要再做一遍成立小米时的事情,搞定供应链。反观特斯拉和比亚迪,他们都有20年左右的汽车相关经验。最关键的是,特斯拉和比亚迪早就实现了量产,新能源车能否量产其实是车企的一个分界线,很多车企还没有量产,就已经倒闭。当然,大多数车企死于资金链断裂。对于小米集团而言,只要它决定造车,大概率是可以走到量产这一步的。因为小米集团每年的净利润是可以轻松超过100亿元的,这也是雷军造车的最大底气。换句话说,就算是小米汽车一分钱也融不到,那么小米汽车也是有钱花的。如果小米汽车能够搞出比较好的营销概念以及商业模式,同样也是能融到巨额资金的,更何况雷军拥有非常强大的人脉关系,小米汽车应该是能够支撑到量产的这一步。可是对于雷军而言,小米汽车难就难在定位上面了。如果小米汽车定位于年轻人的第一辆新能源车,而且主打性价比路线,这是很难行得通的。性价比是小米非常擅长的路线,这也是小米能够在手机领域突出重围的重要原因。可是新能源车完全不同,因为新能源车的主要成本就是电池、电机以及电控。电池的定价权在宁德时代手里掌握着,电机、电控的成本也是很难压缩的,因为你想要好一点的质量,可控选择的范围就会比较狭窄。更加可怕的是,马斯克也是一个成本控制的狂魔,雷军很难做得比马斯克更加优秀。因此,小米主打性价比的路线有点难。那么问题来了,小米是不是可以放弃中低端市场来进攻中高端市场呢?当然可以,只不过小米汽车可能要改名,不能让人们看到汽车就想到小米,为什么?因为小米发家的绝招正在限制小米往高端市场发力。如果小米一直走性价比路线,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小米做高端产品,人们总会心有芥蒂。小米到底该怎么做呢?这是一个问题!其实说白了,小米跟特斯拉、比亚迪这些专业选手竞争的话,是没有任何胜出的可能的。不过小米依然可以借鉴它自己成功的模式走中高端路线。这是什么意思呢?小米一定要避开跟特斯拉、比亚迪的正面比拼,而是去跟传统的豪车品牌比参数,这是小米非常擅长的。举个例子,小米汽车可以跟保时捷或者是劳斯莱斯做对比,用超过豪车的参数,价格却只要豪车的1/5,是不是就会有市场了?试想一下,假如小米汽车未来也出一款对标保时捷911的跑车,无论是电池容量还是百公里加速都比保时捷好,但是只要50万元,是不是就有可能吸引到一批喜欢跑车但是又买不起的人呢?再加入一些变态的服务,会让一些人感觉物超所值的。如果你感觉花50万买小米跑车有点冤大头,那么有没有考虑过花50万买一辆类似于劳斯莱斯这样的车呢?是不是瞬间就感觉很值了?大家觉得小米是否应该赶紧止损?如果不止损,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米汽车突出重围呢?
UGO
评《特斯拉发起价格战,预示着一场灾难还是押注未来增长的豪赌?》
中国经济整体性转好只是面的问题,如果中小民营企业不能正确的看到问题的本质,可能转好只是部分企业形式,今天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我们要清楚这次长发三年的疫情对哪些人影响最大?

在我看来不是最富有的一批人,也不是最贫穷的一批人。而是那些原本生活差不多的人,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主们。

因为最富有的一批人往往都经营着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他们具有一定的定价权,就算疫情有影响,对他们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最穷的一批人本来就在谷底,已经没有下降的空间。处于中间的一批人还是有较大的下降空间的,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更加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可是突然间,自己的赚钱节奏被打乱了,原有的生活品质又不想改变,这就很痛苦了。

特别是最近,我看到一个数据,2021年全国中小老板的平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一个月也就400元左右,这个收入比绝大多数的员工工资低。这个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考察,但是这个结论却引发了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的共鸣,因为自己赚得确实还没有员工多。当然,赚钱还算是好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亏损,这就相当于老板在借钱给员工发工资,真心难受。

那么问题来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在哪里?如何在疫情之后,活得更好呢?

表面上看,大多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实际上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疫情之下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就算疫情过去,订单就会自然回到疫情前那么多吗?不太可能,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疫情期间非常努力,已经抢走了你的一部分客户。

改变,成了疫情之下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只有改变才能让企业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也能距离头部企业更近一点,这样才能让整体性中国经济回归到疫情之前或比疫情之前更好的节奏增长!

改变最难的地方不在于改变本身,而是在于怎么改变和改变什么?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发现任何一家企业,只要拥有“三院”就能活下去、活得好。

“三院”分别指内部商学院、创新研究院、BP打磨院。它分别解决了团队认知、创新、融资等三个问题。

试想一下,假设一家公司的团队商业认知非常高,又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最关键的是还能通过资本运作拿到融资,这样的公司有没有前途?

这样的公司恐怕不仅有前途,还有可能对行业的头部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新的问题又来了,“三院”怎么打造?需要多少资金呢?

如果需要的资金是天文数字,那么这不是把企业推到了另外一种困境中吗?

很明显,“三院”应该是一种化有形为无形的存在,不应该占用公司过多的资源与资金,它只是公司未来可以一击制敌的杀手锏而已。

正常情况下,我们理解的商学院就应该是由多个专业的老师组成,专门用来给公司高管集体进修的地方。

实际上,公司的内部商学院并不一定需要专门腾出资金建造一栋楼来作为一个神圣的进修场所,一间会议室就可以成为内部商学院的所在地。这个地方重要的是提升高管商业认知的,干净整洁,有投影仪就够了。其他的并没有什么要求。

谁来提升高管的商业认知呢?不是外来的讲师,而是高管自己。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人一年内读我给他制定的12本书,做到之后,第二年个人能力价值都有了10倍增长,年收入可以提升5-10倍。通过对一组5个人的个人能力定制打造,发现成功率达到了80%,只有一个人收入增长是低于5倍的。他们之所以可以做到年收入10倍增长,是因为他们的商业认知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只要我们能够读对适合自己的商业书籍,并且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强化这种学习效果,认知提升是非常快的。

当公司高管的商业认知达到同一个高度之后,交流起来效率就会高很多,而且也会一直有新的想法迸发出来。

当然,公司做内部商学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团队整体认知能力,方便后期新项目发展能够选出合格人才,毕竟公司内部培养出来的,用起来要比外招的更加放心一点,沟通成本也更低。

内部商学院落地之后,就可以择机打造创新研究院了。创新研究院不需要研究其他的东西,只需要研究怎么打败母公司就行了。它可以是产品的创新、模式的创新、渠道的创新、营销的创新等等。

如何确保新产品的创新不影响老产品的销售呢?答案就是进行品牌隔离,尽量不让他们真的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

宝洁公司卖洗发水,并没有让所有洗发水都是海飞丝,而是进行了品牌的隔离,比如:海飞丝、飘柔、潘婷、沙宣等。

同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如果我们的创新研究院认为自己的新产品、新模式能够击败母公司,那么是不是可以单独成立一家公司呢?母公司占主要的控股地位,让内部商学院培养出来的核心的领袖出来当新公司的带头人。假设新公司发展非常快,已经到了可以击败母公司的地步,那么我们的新公司是不是也可以击败其他同行的公司呢?

如果我们的产品和模式足够新颖,是不是会吸引很多同行模仿抄袭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再度创新、自我迭代出更新的产品和模式,再度击败上一代产品和模式,如此往复,我们就成了行业的领导者,其他人只能跟风模仿。

腾讯在有了QQ之后,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推出了微信,自己颠覆了自己,让竞争对手没有任何机会超越。

在我们进行创新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融资,如果一直靠公司自有的资金,不仅会增加公司的风险,还会让创新变得缓慢。在有了外来资金的帮助之后,彼此可以实现双赢的效果。

融资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打造一份投资人无法拒绝的BP(商业计划书)。这就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来辅助新的团队打磨BP,力争用最少的见面次数换来更多的投资。这里就需要有一个BP打磨院,不要忽视BP打磨院的价值,更不要忽视存在的意义,管好这个院,可以解决一家公司永远不缺钱的问题,打磨院就是根据团队的需要不断改变BP的版本,争取打磨出各种场合都能用到的BP。

比如说,我们经人介绍见到了某家知名投资机构的创始人,但是我们只有5分钟的时间,那么我们就要打造一个5分钟版本的BP,让投资人可以快速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未来有多大的潜力?

总体来看,“三院”的打造看似复杂难做,实际上只需要一个专业的商业咨询团队辅助就够了,而且费用也不会太高。因为你并不需要他们来做全案,只是做一个背后的辅佐者和推动者,在关键时刻给予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其实,每家企业都需要建立一个“三院”,不论大小,这是做企业,想做大做强的基本要求。
UGO
评《刘鹤:对于明年中国经济实现整体性好转,我们极有信心》
接张文宏提到的创新,我来说关于创新的话题,关于创新大部分人不管是专家、学者都是以点带面,今天我就站在一名资深商业咨询顾问角度谈谈创新!

所有人都知道企业的未来一定是创新,可是企业如何创新是一个大问题!

近些年来,我也接受了上百位创业者的咨询。他们很多人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然后来找我解开疑惑。

其实,我也知道这些创业者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努力、非常聪明的人,有时候只是在思维上缺少一点梳理的时间和方法,只要能让他们目标清晰、过程明确,就非常有希望让企业更上一层楼。

可惜的是,他们很难从书中或者是生活中找到这么一位帮他梳理思维的人,以至于他们大多也生活在焦虑之中。

我也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才总结出了一套连环问题,不管你是否真的来找我咨询,只要你能认真回答以下21个问题,你就有希望理顺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拥有更加清晰的方向。

(1)你是什么行业?

这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时代。如果你选择了一个风口的行业,就算自己没有那么努力,依然会有不错的成绩。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生产过剩的行业,那么行业内卷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试想一下,你想选择一个需求刚刚爆发的行业,还是一个内卷严重的传统行业呢?

当然,如何选择主要还是取决于我们有怎样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传统行业丰富的人脉资源,那么传统行业并不会影响你赚钱。如果我们什么资源都没有,那么一个需求并未被完全满足的行业可能会是我们更好的选择。

(2)这个行业的前景如何?

如何衡量一个行业的前景好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因素,分别为:市场规模的大小、政策扶持与否、是否属于刚需、是否存在复购、资本是否感兴趣等。

如果一个行业是人们的刚需行业,复购率极高,市场规模很大,国家有补贴,资本又大肆投资,那么这个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相反,如果一个行业不是刚需行业,也没有复购,国家政策也是各种限制,市场规模也不大,资本也不喜欢,那么这个行业不管你多么努力,都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功。

(3)行业总规模有多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行业的总规模越大,机会就会越多,资本也会更喜欢。

如果我们选择一个总规模只有10亿元的行业,就算我们垄断了整个行业,不过也只有10亿元的规模而已。可是假设我们选择了一个10万亿级别的市场,只要我们能做到0.1%的市场占有率,那就是100亿元。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4)行业前十名的企业分别是谁?

一旦我们选择进入某个行业之后,就要开始研究竞争对手。至少要知道行业前十名的企业都有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世界铜王”王文银不仅知道行业的前十名是谁,他还知道全球铜储量排名前十的矿山分别在哪里,储量是多少等。这些信息已经印在了他的脑子里,根本不需要专门去查资料。

(5)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好做还是难做呢?主要看行业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越高,行业就越难做。我们以外卖行业为例,美团占了65%左右的市场,饿了么占了27%左右的市场,两大巨头占了超过90%的市场。如果我们想要挑战他们,难度就会很大。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企业的具体市占率是多少,那么可以研究第一名和第二名企业的营收规模差距。第一名越是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就说明这个行业越难做。

相反,假设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距很小,甚至第三名也经常超过前二名,那么这个行业就存在着较大的机会。

(6)你的企业现在排名第几?

每个创业者都要对自己企业的位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在全国排名多少,那么至少要知道企业在当地排名第几?

(7)你进入这个行业的理由是什么?

每个人选择行业都是有理由的,可能是看到别人进入这个行业赚钱了,也可能是这个行业里有人脉资源,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看到了消费者存在的痛点,自己又想努力解决。

总之,每个人进入一个行业都不是无理由的。如果这个理由是源于自己想把产品做好,服务做好,那么你就有很强的忍耐力,更容易把事情做成。如果只是外界的因素驱使你进入这个行业,那么你可能更容易放弃。

(8)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无模式,不创业。我们在创业的时候,都要想好公司的商业模式。如果我们不能很清晰地将公司的商业模式叙述出来,那么我们公司可能跟市场上的其他创业公司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用行业管用的方法赚商品的差价而已。

(9)行业前十名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就算我们暂时不知道自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那么我们至少应该研究一下行业前十名企业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只要把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清楚,就很容易针对行业固有的商业模式设计出一套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破坏性商业模式。

(10)你的商业模式与行业前十名企业的商业模式有哪些优势?

一套完整的商业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商业闭环。我们很难在每一个地方都比竞争对手强,但是只要要在关键的点位上比竞争对手强,这才有成功的机会。

关键的竞争优势包括: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人效更高、传播速度更快、口碑效应更好、渠道建设更广、渠道建设费用更低等等。

(11)目前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创业者很多时候认为的痛点,一般都是伪痛点。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可能是请专业研究机构调研,也可以是消费者的问卷调查,针对消费者不同的痛点进行测试,通过市场来知道市场当前的痛点到底是什么?

同理,在知道行业的痛点之后,就要将商业模式进行适度的调整,以应对新的变化。

(12)你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前十名的商业模式能否真正解决当前痛点?

消费者的痛点是会慢慢变化的,有时候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痛点是什么?也正因为痛点的善变,要求各企业的商业模式需要针对目前的痛点做出改变。我们需要认真洞察我们的商业模式和行业前十名的商业模式能否解决当前的痛点?

如果都不能,那么是好消息,只要我们率先改进商业模式,就有可能成为一匹黑马。

(13)如果不考虑钱的问题,你有没有什么创新的做法让你成为行业第一名?

一个从来都没有想过成为行业第一名的企业,几乎没有可能会成为行业第一名。如果你一直在找方法成为行业第一名,时机成熟的话真的有可能会让你愿望成真。前提是,你的创新做法符合逻辑推演,不能是空中楼阁。

因为只要你的想法切实可行,有可能资本会给你钱,让你去实现你的想法。

(14)你能列举几条成为行业老大的设想吗?

刚开始先不要管设想能不能实现,一定要先列举,这是帮你理清思路的第一步。只有在设想全都列举出来之后,再进行删除和改进的动作。

(15)你的这些设想的依据是什么?

你的设想可以有点“梦幻”,但是一定要有依据。只要有依据,就有实现的可能性。

(16)除了钱以外,如果想要成为行业第一,你还需要哪些资源?

只有钱并不会万事大吉,我们还需要各种资源的配合才能真正完成一件大事。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我们成功的路上到底需要哪些资源?

(17)你用什么方法整合你想要的资源?

在我们知道了需求之后,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整合这些资源?在创业路上,我们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才办成一件件大事,这是需要一定能力的。当然,只要我们能给资源方带来他们想要的利益,他们没有理由不让我们整合。

(18)按计划,你多久能成为行业老大?

时间表是一项很神奇的发明,只要有了日期,未来多么艰难都能咬牙度过。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给公司制定一个时间表,只要我们每一项任务都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那么我们就有希望在时间表内成为行业老大。

(19)想要做到第一,你个人和团队在能力上有哪些不足?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就需要有不同能力的人来做。有的人具有很强的成长性,有的人则不会同步成长,因此企业永远不存在完美的时刻。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想要达到目标,需要团队拿出什么样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能力与期望之间还有哪些不足?

(20)如何弥补个人和团队在能力上的不足?

知道不足之后,就要努力提高,可以要求高管定期学习提高,也可以通过招聘的方式来解决这些不足。

(21)以上的这些思考和设想,你打算什么时候执行?

如果只是简简单单进行思维的梳理,并不足以让我们公司更加成功。真正重要的是梳理完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去做。只有勇敢尝试了,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第一名。如果一直按部就班,恐怕永远都不能成为第一名。

如果你是老板、创始人、合伙人、管理人,这21个问题,一年至少要问自己三次。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实现逆袭,那就必须颠覆原有认知,重构新的商业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对同行进行降维打击。

只要我们能有颠覆与重构的准备,那么未来所有的行业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
UGO
评《张文宏:创新没有国界,但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地方》
财经圈爆了,都在讨论一家名叫尚乘数科的公司。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家公司最近的股价像是坐上了马斯克的火箭,垂直上涨,上涨幅度超乎你的想象。

具体上涨了多少呢?给你举个例子,假设你在7月15日当天买了1万美元的公司股票,到了8月2日晚上(仅仅13个交易日),你的账户浮盈最高达到了211万美元。这赚钱速度要比你炒比特币还要快。

7月15日,尚乘数科在纽交所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发行价为7.8美元/股的尚乘数科遭到投资机构的抢购。开盘价达到了13美元/股,最低价为12.05美元/股,收盘价为16.21美元/股,上市首日就暴涨107.82%。

13个交易日内,只有4个交易日出现下跌,有5个交易日的的涨幅超过了100%,单日最高涨幅达到了234.65%。昨日股价最高涨到了2555.3美元/股,二级市场最高涨幅高达21100%。

截至8月2日收盘,股价为1679美元/股,较发行价相比上涨21400%,市值更是达到了3107亿美元,而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2453亿美元。就算阿里巴巴的市值与拼多多市值(619.3亿美元)加起来,还没有尚乘数科的市值高。

上市刚刚两周,股价暴涨超过200倍,恐怕也创造了美国股市上涨速度的一个纪录。

作为一家中概股,尚乘数科彻底火了,可是大家也都懵了,因为在网上找不到太多这家公司的信息。

几乎所有财经编辑都在查找尚乘数科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市值可以超过3000亿美元呢?

通过招股说明书可知,尚乘数科主要是一家定位于数字金融的平台,给客户提供数字金融解决方案。

据了解,尚乘数科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公司,隶属于尚乘集团。尚乘集团成立于2003年,它是由长江和记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长和控股)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成立的一家金融服务集团。

那么问题来了,长和控股是谁的公司呢?答案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嘉诚。目前李嘉诚的儿子李泽钜为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公司拥有员工30万以上,年营收超过2800亿港元。

如此大的集团布局金融业务是很正常的,尚乘数科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细分,主攻保险领域的代理与销售。除此以外,也会做一些投行的业务。

那么这家公司的业绩如何呢?

2021年,尚乘数科营收为1.96亿港元,净利润为1.72亿港元,净利率高到吓人。主要的盈利就是收的保险手续费。

反观阿里巴巴公司,2021财年,公司营收为7172.89亿元,净利润为1503.08亿元。

通过业绩对比可知,尚乘数科的净利润还没有阿里巴巴公司的零头高,但是它的股价为什么会涨这么凶呢?

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就出在了公司的主承销商上面,因为尚乘数科的英文名缩写是AMTD,而公司的主承销商是AMTD Global Markets Limited。

通过主承销商的名字就知道,尚乘数科跟主承销商是有关系的,而且是一家的关系。

最关键的是这家公司只发行了1600万股,而且发行价只有7.8美元/股。就算将这些股票全部买下仅需要1.248亿美元,实际募资金额是1.16亿美元。

这点钱对于李嘉诚而言简直就是毛毛雨,为了发行成功,公司完全有实力在股价上面做文章。

举个例子,尚乘数科在募集资金的时候,可以将主要流通股转移给李嘉诚旗下的另外一家公司,拿下流通股的90%。这样公司只需要拿出来几亿美元就能将股价一路炒高,甚至是狂赚数十亿美元。

因此,表面上看,尚乘数科可能是到纽交所募集资金,而实际上可能是为了在二级市场募集更多的资金。这种玩法相对来说就比较高级了,赚钱也更加轻松,不过这样容易把自己的信誉给毁掉。

抛开炒作来看尚乘数科这家公司,其实还是蛮厉害的,因为这家公司只有50名员工,一年能赚1.78亿港元,平均每个员工可以赚到356万港元,员工绩效无敌。

当然这些员工也不是白做的,公司的平均薪资也很高。2021年,公司的工资支出是4800万港元,平均每个人的年薪是96万港元,折合人民币82.49万元。

尚乘数科的薪资跟中金公司的薪酬相比,稍微差了一点。但是要比绝大多数公司的收入高得多。

综合来说,尚乘数科是家不错的mini金融数科公司,盈利能力也不错,但是绝对不值数千亿美元!
UGO
评《市值一度超阿里与腾讯,史诗级妖股盘中暴跌40%》
自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以来,越南想夺取“世界工厂”的野心逐渐显露,更是希望在203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在不懈的不努力之下,在中国后面追赶了几十年的越南,终于迎来了两组突破的数据,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速超乎往年。众所周知,新冠疫情让各大公司都遭遇了历史性的“大滑坡”,几乎每个国家的GDP都在急速下降,在疫情当中倒下的产业也是比比皆是。为数不多保持正面增长的国家屈指可数,其中越南和中国都以近3%的增速,在疫情当中GDP不减反增。

第二,出口增长迅猛。今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高达14.4%,出口的货物当中大部分都是制造业加工产品。从总量数据上看,有着“中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中国深圳没能比得过越南,在贸易额当中暂居下风。

相信当大家看完这两组经济的数据时,一定不禁感叹,越南GDP逆势增长,今年的出口总额又超过了深圳,一直没有受到过多重视的越南,好像经济仿佛正在向中国靠拢并有超越的迹象。不过,越南真的会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吗?

实际上,这个想法有些武断了。

越南2020年虽然在GDP增速上面超过中国,但从总量数据上看,中国依旧将越南远远地甩在身后。这一点,世界银行给出了更具信服力的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总量位列全球第二,越南GDP在世界排名中仅位列第42。中国GDP总量和越南相差50倍之多,并且在人均GDP数据上看,中国也是越南的4倍。如果直接将增速简单理解为超越中国,其实这个想法太过天真了。

那深圳和越南的出口对比呢,也不能证明吗?确实二者根本无法比较。深圳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越南是一个国家,两者的人口规模根本无法同一而论,忽视GDP总量的基数去直接比较,根本站不住脚。不仅是越南,任何想替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都需要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纯靠市场是行不通的。现在鼎盛时期的越南制造,与其说像中国,其实更像日本,都拥有狭长的国土、接近破亿的人口,想要赶超中国,不如先将当年的日本或者韩国作为对标对象。

因此从目前来看,越南又怎么能撼动甚至取代中国“世界制造大厂”的地位呢?

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硬实力最好的指标之一是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世界的28.55%,而越南占世界的0.34%,相当于中国的1.17%。连中国的零头都无法达到,其实越南的国家实力依然还需努力。

中国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国家大量倾注的经济支持以及政策支持,但是目前的越南,才刚刚起步,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动态的竞争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轻视越南,他们在制造业上面便宜的人工,众多的贸易伙伴,狭长的海岸线,都让他们的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虽然短期之内越南无法代替中国,但长远来看,中国依然需要提高制造业的质量,使人均产值尽快迈入第一梯队。
UGO
评《仅靠人口红利,越南无法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昨天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重要的经济数据,其中包括:GDP、居民收入、居民消费等人们比较关注的数据。

这个经济数据表现基本符合市场对它的预期,因此,股市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网友倒是对于这样的经济表现呈现出了惊喜的表情,毕竟刚刚过去的二季度让很多人印象深刻,个别重要经济城市出现了一个多月的停摆现象。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经济韧性令人羡慕。

如果不是第二季度的影响,我国今年的GDP有望保持在4.5%以上的同比增长速度,因为我国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了4.8%。

现实不容假设,即使二季度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依然取得了正向增长的好成绩,值得为其点赞。

除了GDP以外,我国上半年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依然稳步增长。

从全国来看,上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8463元,同比增长4.7%。看到这个数据网友可开心了,因为自己终于可以达到平均数了,因为只要每个月赚3077元就行了,这比那些招聘机构发布的动辄人均薪资过万的报道靠谱多了。

说句实话,虽然大多数网友的薪资水平超过了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但是以家庭为单位,大多数还是没有超过平均数的。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家庭包括两个老人,一共是6口人,人均18463元,这意味着上半年这个家庭要赚11万左右才能达到平均数,请问你的家庭达到这个收入水平了吗?

如果达到了,那么恭喜你,说明你的家庭收入状况已经超过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家庭。因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15560元,平均每个月每口人的收入为2593元。

如果没有达到也不要慌,因为人生很长,你还有很大的反超机会。另外,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如何,跟你所在的地区有很大的联系。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2324元,农村的则是8410元。两者之间差了将近三倍之多,因此,如果你只是想凭借劳动力多赚一点钱,来城镇会好很多。

试想一下,假设现在有一个地方,对你本人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你过去,工资就比现在高三倍,你去还是不去?

话又说出来了,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虽然比农村的高不少,但是城镇的消费支出也会多出很多,比如:房租、娱乐、餐饮等。

最终网友也发明了一句话调侃城镇:“城里挣钱城里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消费端,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756元,跟收入相比少6707元,这也意味着上半年平均每个人存了6707元,你达到平均数了吗?

既然中国经济上半年表现这么强劲,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是什么水平呢?

我们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主要参考对象,看看这些国家表现得怎么样?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个国家均未公布上半年GDP数据,我们主要参考他们一季度的GDP增长情况以及专业机构对其GDP做出的预测来判断世界多国的经济变化情况。

美国第一季度的GDP为59847亿美元,同比下跌了1.4%。市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受贸易逆差扩大的拖累。

对于第二季度GDP的预期,高盛给出的答案是同比增长0.7%,然而此前给出的预测是1.9%。这个数据说明美国第二季度的经济跟第一季度相比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不太乐观。

亚特兰大联储对于美国第二季度的GDP进行预测,从原来预测的-1.01%下调到了-2.08%。

如果美国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的情况,美国将会进入名义上的经济衰退情况中。

日本这边也不容乐观,日本内阁府曾表示,2022年一季度GDP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GDP同比下滑0.9%,这是日本连续两个季度来出现的GDP下降,日本经济比美国更早一个季度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

英国的GDP表现要好一点。如果用英镑计算,英国的2022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7%。之所以英国的数据表现如此强势,是因为英国2021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出现了5%的下滑。

高盛预测英国2022年全国的GDP增速在4.1%左右,这意味着第二、三、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将出现下降。

通过跟全球主要的几个国家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的经济相对来说最为稳定,增长动力也更强!

统计局指出,经过初步核算,我国上半年的GDP总额为56.26万亿,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2.5%。大家格外关注的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了0.4%,达到了29.25万亿元。
UGO
评《国家统计局: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同比增长2.5%》
就在江西景德镇恒大珑庭全体业主发布《强制停贷告知书》之后,全国烂尾楼的业主们纷纷开始效仿,河南、湖南、湖北、广西、江苏等超过18个省,上百个烂尾楼楼盘出现强制断贷的现象。

问题出现之后,各行各业的人都开始出来为此发声,其中,律师们一致认为不要轻易断贷,因为断贷之后,业主会因此上征信,成为被执行人,无法乘坐高铁和飞机。

律师们自然是好意,主要是为了希望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给这些业主们一点参考。而实际上,这些业主们比谁都知道房子断贷的后果,就算是征信出现问题,他们也要放弃供养这套掏空了6个钱包却永远无法住进去的烂尾楼。

很明显,这些业主的行为是经过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结果。只有他们知道孰重孰轻!

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13日,业主发布强制停贷的楼盘已经达到了106个。到了今天,澎湃新闻指出,疑有150个楼盘业主发布了强制停贷公告。还有媒体指出,目前强制停贷的楼盘已经达到了180个。

为什么国内会有这么多烂尾楼出现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内相关监管机构对于资金的监管不够严格。

试想一下,开发商拿下一块地,花费10个亿,盖楼需要花费6个亿。楼盘开盘之后,直接卖出去20个亿。开发商再怎么挥霍也不可能造成楼盘烂尾的。

可问题是,这些开发商们都是贪婪的,需要将这个楼盘赚的钱提前预支出来去买另一块地。只要开发商能严格控制好节奏,这种游戏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也不会出现烂尾的情况。只要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可能传导到其他环节,最终全盘瘫痪,出现烂尾。

可能有人会说:“难道就不能指定一个政策让这些开发商专款专用吗?不是这个项目的支出坚决不能用,等到项目结束之后,银行再把钱打给开发商。”

其实,国内有相关规定的,开发商不能将项目款拿出来用到其他地方,理论上,国内出现烂尾的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

现实是,我国是人情社会,开发商是银行的大客户,开发商有取款的需求,银行也可能会为此开绿灯,开发商在拿到钱之后就可能搞其他的项目了,最终大环境恶化,项目资金链断裂,风险就转嫁到了买房的人身上。

而买房又偏偏是大多数国人一生中最大的投资,为了交齐首付,很多家庭要掏空6个钱包才可以。买了房之后,很多家庭也不能开开心心享受生活,因为他们要努力还房贷。

对于很多买房人来说,他们不怕生活苦一点,他们怕的是吃了苦之后,连房子也没有见到,苦难道白吃了?

假设业主强制断贷,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业主们不仅会被银行起诉,银行的坏账率也可能大幅提升。

众所周知,衡量一家银行风险大小的因素就是银行的坏账率,如果银行坏账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资金链同样出现紧张的情况。

万一有媒体不小心报道某家银行取款难,银行出现挤兑的风险极大。不管多么大的银行,只要出现挤兑现象,倒闭都是有可能的。

最近这两天,银行股连续下挫,足以显示市场对于银行业的看法。为了缓解投资者恐慌的情绪,多家银行对此进行了回应。

7月14日,兴业银行发布公告称,经过公司排查,相关停贷楼盘的贷款余额是16亿元,已经出现停止还款的按揭资金是3.84亿元。这笔资金规模不大,不会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据了解,兴业银行2021年的营收是2212.36亿元,净利润高达826.8亿元,出现停止还贷的3.84亿元对公司影响确实不大,不过这也会减少原本属于股东的利益。

同样是7月14日,农业银行也发了公告。经过全面排查的之后,截止2022年6月末,一手楼盘合作数量为5.7万个,按揭贷款余额是3.97万亿元。经过初步认定,存在保交楼风险的贷款余额是6.6亿元。总体规模较小,风险可控。

2021年,农业银行的营收高达7199.15亿元,净利润高达2411.83亿元。就算出现交房危险的楼盘全部变成烂账,农业银行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总体来说,出现强制停贷的楼盘还是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也督促银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监督责任,未来对于房地产市场可能是好事。
UGO
评《“铤而走险”的停贷业主,能否迎来转机?》
点击加载更多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