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时间是投资的敌人

时间是投资的敌人

刘思恩 2015-09-15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比较现实的财富积累提早实现的路径,就是谋一份好工作,并且努力使薪酬的增长幅度超越存款利率、超越通胀速度、超越周围人的财富增长速度。

    《财富》(中文版)-- 理财课程里不可缺少的一堂课,必然是介绍复利的累积价值。“复利的威力大过原子弹”、“时间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些都是理财讲座里高频出现的语句。生动的案例也有,比如:一个人22岁毕业开始,拿5万元做投资,每年只要赚10%,到60岁退休时,就可以成为拥有187万元的百万富翁;如果每年的收益率上升到20%,也就是巴菲特的水平,那60岁时就拥有5,100多万元了!

    理财老师自己显然是没有本事教你炒股炒期货做贸易快速致富的,否则他自己也不必辛辛苦苦给你上课、赚微薄的小时工资了。但理财老师讲数学规律是一把好手,正确的让你不管以后投资成功还是失败,都挑不出老师的茬儿来。但是理财老师唯独不会告诉你,60岁时有那么多钱,你会因此感到幸福吗?

    高级一点的理财老师会考虑到通胀问题。以目前的币值,当我们退休时,家产只有百万的人很可能需要领救济金,家产5,000万的人可能无法支付一次心脏搭桥手术的费用。所以负责一点的理财老师,会建议你多配置点股票、房产,言下之意你靠复利的数学规律也未必能够过上好日子,人生还是得靠投机拼搏。

    但是再高级的理财老师,一般也不会和你讨论寿命问题、健康问题,他们不会提醒你正常男性是活不到巴菲特的年龄的,更别说在退休之后还能够持续赚二十年的钱。理财老师也没法教你:怎么在还缺第一桶金、但是又迫切需要女人的时候,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买房、成家、生娃。理财老师更没法告诉你怎么讨好你的老板,让你一辈子都有稳定又不断增长的现金流,来维持你三四十年漫长的投机生涯,应对其中的波折。但是,这些关于生理规律、家庭、事业、幸福感的问题,其实和理财问题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赚钱的最终目的是花钱,而不是在墓志铭上刻一个最终累积的数字,证明自己有多么成功。

    所以,我相信,学习巴菲特,相信时间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是违反人性的。时间是所有生命体的敌人,我们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尽快获得更多的食物,尽快拿到更大的领地,尽早取得和异性的交配权和生育权。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尽快达到人生最高的(当然也是理性预期下的)物质生活目标,尽早享受。因为拖延的越晚,生命就有不确定性,身体健康有不确定性,投资环境也会有不确定性。

    一位男性的一生当中,金钱支出的大头是30到50岁这段时间,他需要购买婚房、生育子女、还清首套房按揭、购置第二套改善住宅等等。这个过程最好在40到50岁时结束。如果60岁以后还背负着赚钱、养家、还债的重任,这不值得自豪,而是悲剧。有些老人虽然经济上没压力,但由于之前事业和个人理财生活的惯性,在60岁之后还是追求事业和财富的积累。虽然只要精力、体力和智力允许,从个体来说未尝不可,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大多数的老人都在这么做,肯定弊大于利。

    然而,现实社会中,一位男性在25岁开始才有可能有收支结余。考虑到男性的晚熟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实际上男性在30到35岁时才开始有像样的积蓄可以开始投资。如果这位男性没有获得父母的经济支持,又发生了居住地的迁徙—比如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或者移民海外,那么他的正式投资生涯开始时间更要推迟,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投资,一直处于还按揭、还消费贷款的漫漫还债路。

    所以现实的问题是,财富必须来的早,而中青年时期的第一桶金最重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比较现实的取得路径,就是谋一份好工作,并且努力使薪酬的增长幅度超越存款利率、超越通胀速度、超越周围大多数同龄的同学、亲友的财富增长速度。再说本文开头的例子,我们只讨论了年轻时一次性投入5万元。其实大多数人可以每年追加投资。假设一个人22岁开始每年投资5万元,之后每年追加的投资增加10%(假设是因为通胀和加薪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即便每年的收益率不过是平庸的10%,那不必等到60岁,在他50岁时,资产就可以达到2,000万元;如果收益率提高到15%,资产便可以达到4,100万元。这是一个有长期理财计划,又懂一些投资工具常识的人,跳一跳可以达到的目标。

    当然,和父母的关系与财富转移的节奏,以及择偶时是否要多考虑一下对方的经济能力和愿意承担的后续经济责任,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道理,或许听上去有点乏味、势利、没劲,但财富积累的话题本就如此。(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刘思恩系海康人寿投资总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