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登录  |  注册  |  高级搜索  ] 

焦点>>   [实录] 2013财富全球论坛    [家电创新] 三星的厨房野心    [汽车] 丰田改革奏效    
吉姆·柯林斯与中国企业领袖谈领导力
 作者: 高德思   时间: 2010年12月14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封面报道(废止)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吉姆·柯林斯谈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领导力、继任计划、商业教育、核心价值等。
转贴到:             开心网 加入            人人网            新浪微博 关注            豆瓣

    200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上,我第一次见到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会上,他就新书《从优秀到卓越》中的研究成果做了一次40分钟的演讲,整个过程柯林斯在不停地走动,没看一条备注。这次演讲令人备受启发。从那时起,《从优秀到卓越》便逐渐成为史上最畅销的精装商业书籍。

    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在柯林斯先生位于科罗拉多州玻尔得市的办公室第二次碰面,并进行了此次采访。他的办公室被称为“黑猩猩工作室”(The ChimpWorks LLC),是柯林斯研究小组的总部。

吉姆·柯林斯(左一)接受《财富》(中文版)独家专访。点击观看>>>

    工作室的研究人员被亲切地称作“黑猩猩”,正是他们杰出的分析工作,为柯林斯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玻尔得市是柯林斯的家乡,他的办公室就坐落在离家几步之遥的一栋古建筑里。柯林斯就是在附近长大的。

    他的同事都非常友善,乐于助人,但他们也实事求是地说,柯林斯先生能够答应接受《财富》(中文版)共四小时(分两天)的采访,的确是非同寻常。特别是考虑到他正全身心投入到下一本书的写作当中,正处于他所谓的 “闭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通常很少来办公室,而是更愿意在家里静心写书。

    我在2001年《财富》全球论坛上第一次听到了柯林斯的演讲。他是我见过的最棒的演说家之一,演讲总让人觉得备受鼓舞,但同时又有些忧虑。备受鼓舞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充满热情,忧虑则是因为他很容易使你相信,如果不吸取这些经验教训,你和你的公司都会面临严重的问题。

    在他演讲结束后,我走上讲台,做了个自我介绍,并表示很想找机会和他聊聊,谈谈他的研究如何能够令中国的商业领袖从中获益。他也表示很有兴趣。他搜集了大量关于《财富》500强公司的历史和业绩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这些研究是否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地域和文化。

    大约过了十年,也就是2009年,我突然意识到与柯林斯进行第二次对话的时机成熟了。原因如下:

    一方面,《从优秀到卓越》行销全球,是一本非常成功的商业书籍,在中国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其研究成果能够引起共鸣,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影响广泛并值得借鉴。事实上,与其他商业书籍相比,这本书在中国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柯林斯的理念能够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这么大的共鸣?

    我猜想,吉姆·柯林斯在中国之所以大受欢迎,部分原因也许是因为他将实证研究与启发激励相结合。实证的方法非常有说服力,因为它以广泛的研究为基础,基于已得到证明的事实和结果。启发激励具有吸引力,是因为中国过去30年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挑战着原先清晰的价值观和方向感。当然,在美国也同样如此,不过中国的变化速度更为惊人。

    同时,随着2009年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中国和其他多国开始怀疑是否还要将美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作为学习典范。柯林斯的数据都是基于美国公司,因此现在正是我们重新审视美国公司的经验教训是否还具有原先认为的那种适用性的时机。

    最后一点,自《从优秀到卓越》2001年出版以来,跻身《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企业从10家增加到42家。同期,中国的上市公司增长了约60%,达到近2,000家。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谈论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些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飞速发展。

    中国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不再需要柯林斯著作中的管理智慧了呢?还是恰恰相反,这些更突出了对其管理智慧的需求?

    还有比现在更恰当的时机来研究柯林斯著作与中国企业崛起的关联和意义吗?

    此外,柯林斯还写了一本短小精悍的商业书籍:《再造卓越》(How the Mighty Fall,and Why Some Companies Never Give up,中文版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于2009年出版,研究了一些卓越公司急转直下的原因,并与没有这样的公司进行对比。

    《再造卓越》的出版是个意外,柯林斯原本打算花六年时间写一本大部头,研究影响全球市场的新动荡因素,并原定于2011年末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再造卓越》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版的,却并非针对此次危机,因为早在危机开始之前柯林斯就已经动笔。然而,书中关于卓越公司失败的教训却在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现在看来,这本书的确极富先见之明,写得很及时。

    所以,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从香港到玻尔得市的这趟采访,就是想探询一下柯林斯对以下问题的看法:他的研究和作品对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界有什么意义。尤其鉴于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刚刚过去,如今的商业模式是否已彻底改变?我们是否也必须随之改变一些基本的管理原则?还是说,这只是一次相对比较重大的市场调整,并不影响任何基本原则?

    尽管他非常注重数据,通常不太愿意回答自己研究范围以外的问题,但我仍然希望能够让他谈谈中国企业家面临的种种问题,包括领导力、继任计划、商业教育、核心价值,等等。

    我还希望能够了解吉姆·柯林斯这个人,因为尽管他的作品在中国广为人知,人们对他的个人生活却知之甚少。许多国际知名的管理大师都到过中国,但柯林斯一直忙于写书,很少出门,所以他还没来过中国。很多中国粉丝都希望能更多了解他。

    我想知道,是什么促使他在过去20年间写出了三本重量级的管理著作和其他一些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作品,并积极酝酿又一部大作。2001年听他演讲的时候,我发现他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热情。我好奇地想:这样的热情源自何处?他又是如何保持这份热情的呢?

    所以,我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和一本空白笔记本从香港飞往芝加哥,从芝加哥又飞往丹佛,再驱车45分钟来到了玻尔得市。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生活恬静的大学城,人口只有20万左右,碧空如洗,街道宁静,跑步、骑车、划皮艇和遛狗的人比汽车还多。

    以下是这次专访摘要。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1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