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天与人交相感应——天与人之五

天与人交相感应——天与人之五

胡泳 2017-03-07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实际是指天事实上是人的副本,而不是人是天的副本。

《财富》(中文版)-- 前面的专栏说过,儒家的“天人合一”实为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虽然“天”被赋予了人伦道德的内涵,但还没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含义。到了汉代的董仲舒,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提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的属性。人的一切言行都应当遵循“天”意,凡有不合天意而异常者,则“天出灾害以谴告之”(《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董仲舒认为,天与人交相感应,所以人的道德或不道德都会从天那里得到赏或罚。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尚书·周书·洪范》。依照旧说,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周武王克商以后,向商朝贵族箕子问治国的“大法”,箕子讲了一番道理,并说自己的思想是由禹而来,称为“洪范”。《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今人认为《洪范》是战国后期或春秋作品。

《洪范》说:“庶征:曰雨,曰阳,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葽,时阳若;曰债,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阳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所谓“庶征”就是各种征兆。这些征兆是:雨、阳光、热、寒、风。它们都必须及时(符合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时序性)。此五者如果按照正常秩序来得充足,各种植物就会茂盛而丰饶。其中任何一种,如果极多,或者极少,就会造成灾害。君主行为的美好征兆是:君主恭谨,雨水就会按时降下来;君主有条理,阳光就会及时洒下来;君主有智慧,及时的温暖就会出现;君主有谋虑,及时的寒冷就会出现;君主圣明,就会及时刮风。不吉的征兆则是:君主狂妄,大雨就会连绵不停;君主越礼,天气就会久旱不雨;君主逸乐,天气就会经常炎热;君主急躁,天气就会经常寒冷;君主愚昧,大风就会刮个不停。这里的意思是说,君主的施政态度能够影响天气的变化。

本来是自然现象的雨、穤、燠、寒、风,变成了天显示其意志,对人间善恶行为进行奖惩的“庶征”,“休征”“咎征”即是“天人感应”理论思想的基础。《汉书·五行志》曰:“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干》《坤》之阴阳,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着矣。”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如果君主具有美德懿行,则上天普降吉祥;若君主失德恶行,则上天施以灾殃。君主统御万邦,根本在于代天抚育百姓,名曰“天子”,必然具有天德。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提出的一套君权神授理论,成为当时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儒生集团制衡君主的一个思想工具。

从天人相副说出发,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与“斗筲之性”没有办法改变,唯“中民之性”可以教化而为善(《春秋繁露·实性》)。“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因为万民的性,有待外加的教育才能向善,所以善应该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不当属于性的范畴。这里非常清楚,董仲舒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性阴阳论,他是重“教”的。他又比喻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此种人性论与孔子所谓“上智与下愚不移”非常接近,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者才是不可改变的。

进一步,董仲舒以天人相副为根据,提出“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纲常伦理紊乱,阴阳五行也必失去它的运行法则,从而引起天下大乱。所以说臣忠、子孝,“明尊卑、异贵贱”都是上天的旨意,因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这些都当然巩固了君主集权。

然而,与此同时,董仲舒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虽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尊天敬天,受天约束。这是因为,君主只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天对其有绝对的制约权。

一方面,董仲舒强调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另一方面,他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这可以说是儒家学说成熟的表现,因其致力于提高统治者的政治适应能力。

当新天子诞生或好天子出现时,天会显现龙凤麒麟等想象中的动物祥瑞来表示嘉许。而当天子背离王道施行恶政时,天就会以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示警,进而予以惩戒。这就是董仲舒的“天谴说”和“灾异说”,当此之际,皇帝必须发表“罪己诏”,自称无才无德,要采取措施弥补过失。“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事实上,董仲舒是按照人的样子来想象天,而不认为天根据自身的样子创造了人。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天事实上是人的副本,而不是人是天的副本。(财富中文网)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联系方式:yhu@vip.sina.com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