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以德配天,以礼治国

以德配天,以礼治国

胡泳 2016-01-18
礼和条理秩序息息相关,儒家崇尚礼乐教化,即欲藉此维系社会秩序

《财富》(中文版)--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故称周公。曾经帮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一度摄政。他是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的政治法律学说的思想家,其思想和言论多见于《尚书》。

周公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的天命神权观,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能够赏善罚恶的人格神,也是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公正”之神。“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在许多文诰中,周公不断地向殷遗民、周贵族和方国的首领们告诫说:夏、商王朝的灭亡是由于夏商统治者无德而违背了“天命”,故天降命于成汤“刑殄有夏”,降命于文王“殪戎殷”。(刑殄,征讨消灭。殪,杀也;戎,大也。按毛奇龄说,“殪戎殷”就是伐大商。)夏商皆亡,周乃小国,却能后起,这给周人以无比强烈的震撼,迫使他们不得不正视并且解释统治兴替的问题。“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殷鉴”一词就是从这种反思而生的。

周公论证说,周王朝的兴起是“受天明命”,一切皆出于“上帝”的安排。“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意思是昊天的成命,文武两王受之。为了解决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观念,强调商人失德,所以天命转降于周,因此务必为政以德,明德慎罚。若天子不敬德谨行,就有负昊天上帝的期望,不可能继续管治人民,也就丧失了“祈天永命”的机会。

而天的意旨是通过人民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尚书·虞书·皋陶谟》)上天对于人间的明察,是依从众民的视听;上天赏罚的分明,也是来自于众民的意向。在这里,所谓“天意”即是“民意”的显现,君王之治道,应以民意为依归。《尚书·泰誓》的那句名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对此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周公的“以德配天”,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铜器铭文中,常见周人对“德”的重视,以德规范各个阶级的权利、义务,并且维系宗法伦常关系。《诗经·大雅·襪民》:“天生襪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襪民即众民。物,事也,则,指行事的道理。彝,常也。懿,美善也。上天生养万民,事物各有法则。众人秉有常性,喜爱美好品德。自从“以德配天”观在天命中引入了“德”之后,有周尽管仍注重天意,但其着眼点实际已经不在天命,而在人事了。

商人事事皆需求神问卜,而在周公看来,如果无德,哪怕上帝和列祖列宗也没法保佑君王。为此,君王需要时刻接受上帝(“天”)的监督,看其是否有失德的行为表现。《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莫,通“瘼”。疾苦,病。意思是上帝威明地监察天下,掌控四方,保佑人民的安定。天意要保民,“求民之莫”就需要爱民。敬天保民成为了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想。

周人以敬天为本,“推天道以明人事”、“法天即所以事天也”。民意既然成为天意的代表,统治者就不得不重视民意所向。表现在具体的施政上,统治就要“以民为本”。《尚书·盘庚中》提到:“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肌,鲜以不浮于天时。”这是说先世贤君,无不以保护民众安居为惟一宗旨;而民亦安君之政,与君同心以御忧侮。君民一心,皆行天时。后世绵延不绝的民本思想,周初已经形成。

周人以礼治国,而礼之设即法天而来,“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中庸第十九章》言:“明乎郊社之礼,怿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是说通礼就能够治国。自黄帝以来,中国的天子,总要在冬至的时候,在南郊举行祀天的仪式,称之为“郊”;夏至的时候,在北郊举行祭地的仪式,称之为“社”。《中庸》论到此时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礼记》:“天垂象,圣人则之。郊祭,天之道也。”上天有好生之德,同时有创生之力,所以祭天与治道相通。

《礼记·仲尼燕居》云:“礼也者,理也。”《礼记·乐记》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又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由此可见,礼和条理秩序息息相关,儒家崇尚礼乐教化,即欲藉此维系社会秩序。礼的作用是保障上下定位,尊卑有序。“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各种场合各具其礼,如此繁文缛节的安排,必须有制度来确保其井然有序。既如此,在祭拜天地和祖先的大礼上,倘各项礼仪均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推之于治国,则何难之有?

孔子特别强调礼的重要,所谓“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礼记·仲尼燕居》)。需要考虑到孔子生活的春秋中叶,社会结构处于急遽变化之中,因而他对于礼坏乐崩的现象,有着诸多的批评与感慨。《论语·八佾篇》载季孙氏于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孔子气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而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竟歌天子彻供时所用之《雍》诗。孔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对三家的僭越礼制痛心疾首。

终其一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章学诚曾言:“人如孔子,不过学《周礼》一言,足以尽其生平。”周公对夏商覆亡的历史经验总结,对“成康之治”以及西周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孔子总想回到周公的年代:“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