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老子论智

老子论智

胡泳 2014-11-26
老子并不反对“知者”或“智者”,但对易滋生奸伪、工于算计之“智”,则持反对态度

    余英时先生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中,将《老子》归入反智论的阵营:“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事实上他的重点却在‘无不为’,不过托之于‘无为’的外貌而已。故道家的反智论影响及于政治,必须以老子为始作俑者。”

    余先生举了好几个例子说明,老子的反智言论中有很多是直接针对着政治而发的。比如:“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智)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第三章)后文的“知不敢”即“懂得不敢的道理”,“弗为”也指百姓而言,意为“不妄为”,这样就能达到“无不治”。《老子》中又言:“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第七十三章)“不敢”正是要民“知”的对象。

    又如,王弼本《老子》第十九章云:“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抛弃圣智的名声和聪明智巧,人民反而可以得到比以往多百倍的好处。“声”与“圣”古通。马王堆《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四(《德圣》)云:“圣者,声也。圣者知(智),圣之知(智)知天,其事化翟。其谓之圣者,取诸声也,知天者有声。”汉帛书“翟”假借为“耀”,表示照耀,引申为指点、引导。意谓圣人明智,其智慧在于知天道,其功业在于化育万物、照耀万物,即为万物指点明津、引导门径。

    传世本《老子》中的“圣”字,在帛甲本中多写作“声”,在帛乙本中多写作“耳口”。帛书《五行》:“聪者,圣之臧(藏)于耳者也,犹孔子之闻轻者之击而得夏之庐也。”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闻”的对象自然是“声”,“圣”和“音”“言”有密切关系。《说文解字》:“圣,通也,从耳。”

    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八角廊简《文子》等出土文献,以及《大戴礼记》、《新书》等传世典籍中,都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以“见而知之”来解释“智”。因为大多数的人对周围的事物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四则进一步把“圣”和“天”,知(智)和“人”联系起来:“圣,天知也。知人道曰知,知天道曰圣。”因而,所谓“圣”是一种水平很高的“知”,是“知之华”,能根据间接的、历史的或者遥远的信息把握事物的要害,得出正确的结论,选择合适的行为;而“知(智)”则是对直接的、现实的、就近的事物做出判断。“圣”和“知(智)”显然都有认识论的意味。

    再如,《老子》通行本第五十七章:“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王弼注为“民多智慧,则巧伪生;巧伪生,则邪事起。”“伎巧”,甲本作“知”,同楚简本,即智巧。乙本为“智慧”。“奇物滋起”,乙本为“而邪事滋起”,甲本作“而何物兹起”,兹,通“滋”。楚简本作“而奇勿兹起”。物,古作“勿”。

    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智慧”理解为躲避惩戒的技巧。因为针对民众的压制和刑罚越多,民众就越会被迫创造出各种“智慧”手段以设法生存并躲避制裁。在中国,“智慧”一词常同“生存”一词连用,是谓“生存智慧”。

    上面的引文主要系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两本释文,见《文物》1974年11期。郭店竹简和马王堆帛书《老子》在用字上有些颇有意思的差别。比如“绝圣弃知”,郭店楚简却作“绝智弃辩”。严遵《道德经指归》释“绝学无忧”句云:“俗学则尊辩贵智,群居党议。”疑严氏所据之版本,与简本同。党译,在这里是聚众议论之意。

    简本和帛书的一个突出的差别是,竹简中尽用“智”而帛书中尽用“知”。传世本则有的地方作“知”,有的地方用“智”。综合起来,知(智)有二义:一是指领会、理解、把握、洞悉等义,如“知其雄”“知其白”“知足”“知止”“知和”“知常”“自知者明”“吾不知其名”等等,对此,老子并不否定。《老子》中有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里的“知者”或“智者”,即有智慧的人,不在老子反对之列。王弼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在帛乙本中为“知者希,则我贵矣”,帛乙本前半句并无“我”字,意为有智慧的人很少,那么我就显得很难得,这里当据帛乙本改正传世本之误。可见,《老子》对“知(智)者”是很重视的。

    二是指机智、聪明、诡诈等义,在传世本中常作“智”,如帛书第六十五章的这段话:“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治)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治)邦,邦之德也”,在通行本中作:“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里所谓“智”者,为易滋生奸伪、工于算计之“智”,河上公注曰:“以其智多,故为巧伪。”对这个意义上的“智”,老子是持反对态度的,今本反复强调“不以智治国”,不仅愚民,而且愚王,所以竹简本开篇即说“绝智弃辩”。

    余英时先生认为,老子公开主张“愚民”,因为他深切地了解,人民一旦有了充分的知识就没有办法控制了。老子的“圣人”要人民“实其腹”、“强其骨”,这确是很聪明的,因为肚子填不饱必将铤而走险,而体格不健康则不能去打仗或劳动。但是“圣人”却决不许人民有自由的思想(“虚其心”)和坚定的意志(“弱其志”),因为有了这两样精神的武器,人民便不会轻易地奉行“圣人”所订下的政策或路线了。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圣人要树立榜样(尚贤),则百姓会弄虚作假,争当先进;圣人要看重稀有之物,则百姓会千方百计窃为已有;圣人如果不拿什么东西来刺激百姓的欲望,就能使百姓相安无事。老子所反对的“智”即指“争”“盗”“乱”的手段和技巧。(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