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因顺而成就 视得为自然

因顺而成就 视得为自然

胡泳 2014-10-29
利害是互相召唤、相对存在的,所以一定要在得失之间权衡轻重

《财富》(中文版)-- 《庄子·山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蹇裳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哜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

    这故事是说,庄周到雕陵的藩篱边游玩,看见一只奇怪的大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度达七尺,眼睛直径达一寸,碰触到庄周的额头后,停在了栗树林里。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大却不飞走,眼睛那么大却没看到我?”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拿着弹弓来瞄准它。这时,庄周看到前面有一只蝉,正因为找到美好的树阴而忘记自身的安危;后面有一只螳螂借着树叶遮蔽自己要来捕捉蝉,也是因为看见将有所获而忘记自身的安危;这只大鹊跟着在后面要来捕食螳螂,也是因为看见利益而忘记自身的安危。庄周大吃一惊,说:“唉!万物间原来是互相束缚的,有利的和求利的二类互相招引。”赶紧丢掉弹弓,回头就跑,果然后面有警卫边追边骂。

    这个故事就是“螳螂捕蝉”成语的出处,庄周是要说明,利害是互相召唤、相对存在的,所以一定要“忘得”。

    还有一个成语叫“利令智昏”,形容人因为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在利益蒙蔽的时候看不到危险,这和鹊鸟只看到螳螂而没看到庄周一样,和螳螂只看到蝉而没留意虎视眈眈的鹊鸟一样。蝉只顾美荫而没留意阴影中的螳螂;庄周顾着追踪鹊鸟而未想到自己深入禁地,这说明,我们以为有所得,致力于得的时候,往往自暴危险中而不自知。此之谓“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

    与“得”相对的,是“失”。俗语常说,有得必有失。由此,在得失之间,人们需要权衡轻重。《列御寇》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水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宋国有一位叫做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与的数辆车子;秦王见到他十分高兴,又加赐车辆一百乘。曹商回到宋国,见了庄子说:“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庄子讽刺他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属下的医生,破出脓疮溃散疖子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治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得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

    舐痔获车,说明人之所得可能是以失去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不择其所当位者,而妄与物相取也”,这意外之得,往往得不偿失。庄周认为人要避免“得”带来的伤害,最好是远离诱惑、拒绝诱惑。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者曰:‘子见大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列御寇》)

    这个“畏牺”的故事,《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讲的:“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某些环境,一旦陷进去,想超拔而不得。尤其是权利交相利用的关系中,染缸无清水,独清独醒的人必受排挤。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

    在无法远离的情况下,再读《天地》篇里的这一则故事: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龆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矣。’”

    尧到华地去游览,华有封地的贵族祝祷他“长寿、富裕、多男子”,尧一一辞谢“不敢当”,因为“多男子就多惧,多财富就多事,多寿就多辱。这三种,都不是涵养德行的有利条件”。华封人却因此认定尧还不能达到安命自在的“圣人”境界,只是一位不贪多妄得的“君子”罢了。圣人“像鹑鸟不择地而居,像初生小鸟不择物而食,像飞行的鸟不留明显的形迹”,是不会担惊“恐惧”、“纷扰”、“屈辱”这三样祸患,而排拒上天的赋赐的。把这些赋赐视为“得”,它才会成为额外附丽的装饰,也许反过来伤害自身;如果“因顺而成就”,视其为自然,“得”就不会是负累了。(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