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理与欲

理与欲

胡  泳 2014-06-10
认为程朱理学强调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是存在偏颇的。

《财富》(中文版)-- 理与欲,是中国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亦称天理与人欲。理,指伦理纲常;欲,指欲望索求。一般认为,程朱理学强调天理与人欲截然对立,“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二者既对立,人们需要“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四)后世人评判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伦理禁锢了人的自由,是主张禁欲主义云云。

    其实,“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后面还有一句,叫做“方始为学”。实际上朱熹的这句话反映的是宋儒的理欲之辩,这是理学的大题目。钱穆说:“理学家无不辨天理人欲,然天理人欲同出一心,此亦一体分两体合一之一例。朱熹论阳不与阴对,善不与恶对,天理不与人欲对。”朱熹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引自钱穆《朱熹学提纲》)

    有一种看法认为,朱熹的这句实际是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以及二程的思想。朱熹曾说:“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朱子语类》卷七)简单地说,朱熹主张的是明理见性,人为自己的私欲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面貌,不能体悟到天地之理,要想找到万事万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孟子提出了“尽心”、“存心”、“养心”之学,“尽心”就是要在认识上达到自我超越。孟子在《尽心上》开头就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是普遍的性的来源,不尽心则不能知性知天;要尽心,则必须存心、养心,而孟子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可以说,儒家自孟子开始,就十分重视存养的工夫。所谓“在其心,养其性”,与后世“存天理”的意旨正相通贯。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说法。他把“理”视为宇宙的本原,认为知识内在于人的心中,“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在《答张横渠定性书》中他说得很明白,“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心性篇》)这叫做“君子之学”,内含两层意思:其一,首先是忘我,将个人的私欲抛开,物我两忘,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二,遵循事物本来的道理,即天理,按照天理行事。程颢根据先秦儒家而完成的义理模型是“即心即性即天”,心、性、天(理)是通而为一的。这可以说是儒家的内圣成德之学。

    然而,后世的发展使得程朱理学中许多十分复杂的问题都被庸俗化、简单化了,如理欲关系被简化为理与欲的机械二元对立,而程朱强调其统一性的一面被忽视了。主张“理存于欲”的清代学者戴震,就曾猛烈抨击宋儒将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的说法,他多次指出,程朱理学把“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与“不出于正则出于邪,不出于邪则出于正”混为一谈。戴震说:“然则谓‘不出于正则出于邪,不出于邪则出于正’,可也;谓‘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不可也。欲,其物;理,其则也。不出于邪而出于正,犹往往有意见之偏,未能得理。而宋以来之言理欲也,徒以为正邪之辨而已矣,不出于邪而出于正,则谓以理应事矣。理与事分为二而与意见合为一,是以害事。”(《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戴震在这引出了理与事的关系,比理、欲的关系推进了一层。用现代的话就是说,戴震认为程朱理学混淆了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即动机好并不等于从这一动机出发所表达的意见都是正确的,而且也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这实际是在强调在政治生活中不能遵循意图伦理,而要遵循责任伦理。

    在戴震看来,宋儒的逻辑是这样的:理得于天而具于心,人心之中天理人欲不两立,天理为正,人欲为邪,人们做出的任何判断不是出于邪,就是出于正;不是出于欲,就是出于理。因此,在判断事情的时候,认为只要自己在主观上没有邪念、私欲,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即所谓“不出于欲则出于理”。这种逻辑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理与欲、理与事、理与情的分离,从而与意见合二为一,这就是宋代以后信奉程朱理学的儒者“以理杀人”的理论根源。对此,戴震说得非常激愤:“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然而,戴震没有明辨的是,在程朱理学中,所谓的“人欲”有其特定的内涵。在程朱那里,人欲并非指人的一切欲望,实际是指不道德的恶的欲望。朱熹在解释周敦颐《通书》“寡欲以至于无”一句时说:“此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但亦是合当如此者。”朱子言去人欲,其实并非否定人的欲望,而是要人排除不合理的欲望。对于天理与人欲的区别他也说得很清楚:“此不是有两物,如两个石头样,相挨相打。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朱子语类》卷七十八)人欲就是过度放纵而损及他人的欲望;为了与合理的欲望相区隔,又称私欲,因它已干犯到他人或公众的权益。(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