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父”的权威

“父”的权威

胡泳 2013-04-27
父的权威性,不在杖,而在修身日进的道德榜样。

    《说文解字》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儒家的孝道强调父权,儿辈们必须一辈子将父亲驮于背上。孝是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说:“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礼记·哀公问》)“成身”意味着身体本身成为天道秩序的表现者。由于孝子是完全彻底地顺守天道人伦秩序的,因此“孝子成身”。

    事亲、事天,孝、敬同也。《孝经·圣治》:“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说,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

    《孝经·士》:“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这很清楚地讲到,子女对父亲的孝要“爱”、“敬”兼而有之,但实际上“敬”要更多一点。而对母亲的孝则多强调“爱”。

    班固《白虎通义》把父子的关系解释为:“父子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也,子者,孽孽无已也。”(《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儿子犯恶不止,必须老老实实地接受父亲的管教,父为子纲被法典化。

    考“父”的起源,乃会意字,从又,从。金文“父”是手执石斧之形,“又”像手,“”像石斧,意指男子持石斧劳作。石器时代多有石斧留存至今,博物馆能见到。小斧无柄,长三四寸,右手把握。远古时代成年男人利用工具进行体力劳动,对开创生活有重大意义,受到特别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对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称,引申为父亲或男性长辈的通称。

    到了许慎那里,“”变成了杖。《说文解字》:“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父为一家之长,举法杖以教子弟,率音l,率教即实行教化。父亲在家庭中垂范训导,且手持木杖,代表权威、力量、秩序和安全。《说文解字》描绘了中国文化中父亲的形象:不可违背的权威和力量。

    中国历来有“严父慈母”之说,父亲代称为“家严”。“严父”的特点是右手老举着一根棍子要打人,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三字经》上“养不教,父之过”的名言是有来头的。子女不成才,当父亲的应当负主要责任,所以父亲天然拥有对子孙责罚的权力。《吕氏春秋》说:“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家中如果没有责打,童仆、小儿犯过错的事就会立刻出现。这里说的就是对于子孙的教育必须加以笞责辅佐,不然没法教育好。

    “矩”为何义呢?《论语》载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中亦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以此可知,“规矩”最初是指用以制定方圆的工具,后来被引申为一种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和法则。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父亲教育子女最要紧的不是口头说而是行动做(施),身先垂范乃为父之天职也。《仪礼·丧服传》:“父,至尊也。”汉·刘熙《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亲是子女最好的也是最现成的“规”和“矩”,一则言教,一则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

    《尔雅注疏》说“父”:“又为考。考,成也,言有成德。”《毛诗正义》:“言考者,明老而有成德。”《周易·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周易·乾·文言》云:“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成德”指一日之德,故又曰“日可见之行也”。每日都要见于具体行动,含“日新其德”之意。“潜”谓龙潜,君子隐敛。就外部环境而言,是说君子为世道障隐而不能耀现,虽欲行动而时机未至;其就主观条件而言,是说君子学问才华尚隐微未著,德行素养修而未成。潜龙勿用,意谓这时不要有所为,不要有所行。

    《逸周书·命训解第二》云:“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则敬,有常则广,广以敬命,则度至于极。”“大命”由“小命”累积而成,大命不改易,小命则随日而成。欲随日而成就得重视自己的行为,知大命而又重视小命,那么法度就能达到中正。

    “成德”即“盛德”,有盛德者得天命,盛德即大业。《周易·乾·文言》云:“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君子修身,日日维新,与时俱行,不可间断,就好像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程子认为,“逝者如斯”,是孔子在感叹道体流行不已。他说:“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13页)

    这里,程子通过深度感悟而将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提升为一种高远玄妙的道德化境。朱子赞同程子的看法,认为天地大化流行,往者过,来者续,没有一刻止息,这是“道体的本然”:“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

    由此,父的权威性,还真不在杖,而在修身日进的道德榜样。(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