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肉食者鄙

肉食者鄙

胡泳 2012-05-03
肉食者何以“鄙”呢?可能首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不能舍弃,从私心算计,以个人画圈,当然不能为国家、为大众“远谋”了。

    “肉食者鄙”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齐襄王死后,他的二位公子(小白、纠)争王位,而弱小的鲁国因为送出走的公子纠回国,而受到已登上王位的公子小白(齐桓公)之猜忌,小白出兵伐鲁。

    鲁国危在旦夕。此时,曹刿求见鲁庄公献退齐师之策。曹刿的亲朋好友(“乡人”)劝他不要去,说了这样一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说这样的国家大事,朝廷中有许多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都在那里出谋划策,你何必去掺和呢? 曹刿给出了一句著名的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其后的事情就是历史了:“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鲁齐之间的“长勺之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肉食者,简单地讲,就是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这个成语意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实际上是眼光短浅一族。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饮馔部》里这样解释:因为那些当权者油腻吃太多了,在体内“结而为脂,蔽障胸臆,犹之茅塞其心,使之不复有窍也”。故而,“肉食者鄙,非鄙其食肉,鄙其不善谋也”。

    一个“鄙”字,显示曹刿显然不信任“肉食者”,他们的鄙陋引来曹刿的鄙视。换言之,他就差对鲁国国君开口大骂了:国事所依靠的那些达官贵人不过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酒囊饭袋之徒,他们哪里会有御敌保国的办法。即使他们有些急智,那也不过是临渴掘井罢了,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肉食者何以“鄙”?可能首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太多的既得利益不能舍弃,从私心算计,以个人画圈,当然就不能为国家、为大众“远谋”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对实情隔膜,对民众冷漠,所出之招必为昏招,所行之事必为滥事。结论很简单:朝廷中享受荣华富贵的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是靠不住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绝不缺少“肉食者鄙”的例子。可以一起来读一些古诗,如杜牧《台城曲》:“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城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音,可能就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这是隋朝的事。

    到了北宋末年,内忧外患重重,君臣犹自升平,最终两帝被俘,“靖康之耻”难雪。宋人刘子有《汴京纪事》二十首讽之,著名的一首云:“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说的就是蔡京、王黼等前朝权贵成国家大事不足、败国家大事有余的旧闻。

    后来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然而他并未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只求苟且偏安,根本就不想收复失地,还迫害将领岳飞等人。内政腐败无能,外交屈膝投降,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人林升愤而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写下一首《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熏”、“醉”两字惟妙惟肖地刻划了肉食者的精神状态。

    朝代相袭,肉食者之鄙却恒常,致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曹刿自己也不会想到,就是他这样一句针砭时弊的牢骚话,却会流传后世,成为经典。直到近代,严复还在《救亡决论》中说:“彼唯有见于近而无见于远,有察于寡而无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辈。”

    说到肉食者鄙,就会让人想起苏轼的《艾子杂说》。幽默的苏轼堪称古代的“段子”大王。这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艾子之邻,皆齐之鄙人也。闻一人相谓曰:“吾与齐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食肉,所以有智;我平日食粗粝,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粜粟钱数千,姑与汝日食肉试之。”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羽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曰:“吾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艾子叹曰:“肉食者其智若此。”

    顺便说,《艾子杂说》有人疑系假托东坡之名而作,但不论是谁所作,其出于宋人的手笔无疑。从上面所引的诗歌可以看到,北宋与南宋的肉食者并不在少数,就凭着懂得脚面向前、鼻孔向下的一点智慧,治理政事,结果越弄越糟,以至不可收拾。

    从苏轼的段子中,我们还可以读到:肉食者固不聪明,吃素者认为自己食肉以后就会聪明,则更是愚蠢。以后遇到肉食者,以及竭力想成为肉食者的吃素人,不妨像艾子一样叹一句:“唉,这就是吃肉人的智慧呀!”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