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赤兔下线:美国互联网公司无法打破“中国魔咒”

赤兔下线:美国互联网公司无法打破“中国魔咒”

杨安琪 2019-06-28
美国互联网巨头们都把中国看做“阳光明媚的巨大市场”,但他们最终都黯然从这里离开。

LinkedIn领英中国旗下职场社交工具赤兔将在7月31日下线,这款带着浓重中国社交色彩的产品,经历4年后黯然退场。

2015年赤兔刚刚上线时,我曾见过沈博阳。那时他意气风发,有一种“舍我其谁”的冲劲。从客观上来说,赤兔也拥有足够的中国社交基因:领英中国的投资方红杉中国和宽带资本都是最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基金,而沈博阳从一开始就告诉团队,赤兔要在用户使用习惯上,要与微信足够相似。

但他最终失败。其中原因众多,在沈博阳一篇名为《赤兔下线背后:中国职场社交路在何方?》有详细描述,不多赘言。

一个更值得思考的话题是:美国互联网巨头们都把中国看作“阳光明媚的巨大市场”,但他们最终都黯然从这里离开。

这种中国魔咒从淘宝与eBay的对决开始。2003年的5月10日淘宝上线,正面挑战eBay,彼时eBay要向入驻商家收取入场费和交易费,而马云宣布了淘宝网的3年免费战略,免费正是淘宝同eBay竞争中的杀伤性武器,此后阿里巴巴在中国一骑绝尘,至今已经是全球前10大互联网公司。

撇去及百度与谷歌的竞争,接下来亚马逊与京东的竞争则更为明显。

京东更多把亚马逊当作老师和融资过程中说服投资人的标签——我们是中国的亚马逊。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把亚马逊中国当做真正的竞争对手,刘强东不断与国美、苏宁大打价格战,而向亚马逊学习仓储、物流和管理。在如今中国B2C电商市场份额上,亚马逊只是京东的一个零头。

我曾经问过彼时亚马逊负责所有海外业务的高级副总裁、意大利人蒂亚戈皮亚琴尼一个问题:为什么亚马逊不能修改自己的页面?让它们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览习惯。

他的回答是,亚马逊要保持全球的一致性——亚马逊想改变中国人的浏览习惯,而不是适应它。最终证明亚马逊的做法没有实现贝佐斯的愿望。

曾经我认为最有可能破除“中国魔咒”的公司是Uber。这家公司给了中国团队高度自治权利,每个城市的领导者都有绝对话语权,可以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调整补贴策略和营销政策,但即使这样,Uber也从中国匆匆离开。

有一类公司除外:诸如高通、英特尔这样的硬核科技公司在中国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实际上,小米、vivo、oppo之类公司,都会在发布会上提及,谁首先能够使用到高通的最新一款芯片,并把它作为领先竞争对手的标志。

中国互联网公司处于“自由市场”竞争的最顶端,他们就像一个个生于街头的青年,每天刀头舔血、竞争夺食,稍有不慎就将瞬间死去。也正是这种生于街头的竞争,让中国互联网公司们不惧怕任何外来者。

如果总结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在迎战美国巨头时有三大利器:免费、产品快速试错并迭代、快速融资。淘宝用免费模式战胜了eBay、京东用快速试错打败亚马逊、滴滴则用融资压垮了Uber中国。

沈博阳写到:记得2014年初领英中国刚刚创立的时候,沈南鹏问我,你觉得领英App最需要改进的一个功能是什么。我说是要支持手机号注册(领英当时只支持电子邮箱号注册)。他说有道理,你觉得多久可以做出来。我说,如果是我自己的创业公司,加上测试,最多两周上线。在领英可能会慢一些,估计两三个月总能搞定吧。结果这个功能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上线。

赤兔或许只是一个美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缩影,如果想一想还有哪些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有机会?哦,Airbnb一直都在。

它会比此前来的人做的更好吗?(财富中文网)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