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资本除了逐利,还可以向善

资本除了逐利,还可以向善

石宝华 2019-06-13
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道德价值与商业利益可以协商一致,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依靠商业力量的推动,资本被赋予向善的理念,从而造福社会。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变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处理。要想解决上述社会问题和主要矛盾,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亟待新的力量。传统的慈善捐赠行为虽好,但不具有可持续性。有没有一个既可以改善社会问题,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办法?作为投资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其实早在1982年就说过“只有把社会问题变成有利可图的商机的时候,这些社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0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出了一个创新的理念:在追求财务回报的同时力求实现积极的社会效应,即影响力投资。影响力投资的本质在于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社会影响力投资市场正在形成,成立社会影响力投资机构、发行社会影响力债券、建立社会股票交易所等一系列措施已经相继落地。近几年,社会影响力投资的活跃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投资量和人数以每年15%至18%的速度增加。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影响力投资行业发展指数甚至超过了传统行业。2018年,影响力投资还被纳入G20的议题,全球都在关注影响力投资。

在中国,影响力投资还属于新鲜事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显著增加,大量社会财富回馈公益,开展影响力投资的机构孕育而生,通过影响力投资实现快速发展的企业和影响投资的成功模式逐渐涌现,一些知名企业、资本大佬其实早就在用实际行动助力影响力投资改善社会问题了。红杉资本的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2009年就投资了中国最大的公益小额信贷机构“中和农信”;香港天天向上基金的创始人应琦泓力图建立一个纯粹的社会影响力投资机构。2016年12月,天天向上基金向“中和农信”投资1亿美元,成为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一笔影响力投资;禹闳资本打造的集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投资三方合力的“绿康模式”创造了用影响力投资解决社会问题的范例。2017年12月,阿里巴巴推出脱贫基金,承诺在未来五年将投入100亿元资金用于脱贫。自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启动至今,蚂蚁金服助农贷款发放超过768亿元。国内很多投资人也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公共慈善事业和社会企业,许多投资“大咖”在其机构设立“使命投资”部门,关注社会企业。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道德价值与商业利益可以协商一致,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依靠商业力量的推动,资本被赋予向善的理念,不仅可以丰硕自己,更能够造福社会。人类的智慧已经打破了“资本完全是逐利的”这一魔咒,事实证明:资本不仅是逐利的,还可以从善如流,这完全取决于投资人的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迈进,社会影响力投资力求实现的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平衡的最大化,可以说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与影响力投资本身非常契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以及政府对于扶贫问题的高度重视,养老、绿色农业、扶贫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在民生产业领域需吸纳社会投资20至30万亿元,中国的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5万亿元。据国家社科基金测算,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8.52万亿元,健康养老产业孕育着无限商机,还有普惠金融、扶贫产业、残疾人就业等领域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马云曾说,为社会解决的问题越大,就有越大的投资机会。如今,政府要求在教育、健康、生态等领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在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说影响力投资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能够可持续地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影响力投资可以成为更多投资人的选择,那么我国当前存在的诸多人们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或将得到更好地解决。因此,作为投资人,请肩负起推动资本向善的使命,一起来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财富中文网)

注: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

本文作者石宝华是中国建投研究院研究员。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