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才艺:变形的中国教育

才艺:变形的中国教育

贾鹤鹏 2013-07-16
当各种兴趣学习都关系着升学加分,无路可走的中国普通家长们把孩子和自己都逼上了梁山一条道。

    出国前与作了学龄儿童父母的朋友们聊天,每每感叹孩子们沉重的教育负担,不但有厚厚的课本和冗长的作业,一到周末,各种才艺“兴趣”班更是夺去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大多数周末。

    到美国后,我发现周围的很多人,也要忙于把孩子送往各种兴趣班,钢琴、绘画、汉语、以及各种体育训练。大概除了奥数在美国不普及外,其他方面与国内给孩子们和家长造成了沉重负担的各种课外学习并无不同。实际上,美国父母的负担可能会更重些,因为孩子放学的时间更早,而且法律不允许12岁以下的孩子单独在家,加上祖父母没有帮忙看孩子的传统,所以父母一方如果不辞职在家,要照顾孩子的各种兴趣学习真是非常困难。

    那么,同是父母成为“孩奴”,同是孩子满满的日程,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到底有没有差别呢?美国教育到底在哪种意义上还可以称之为“自由和独立”呢?

    细细观察与思索,差别还是有的。首先是美国的各种兴趣学习基本上不会与升学加分连在一起。美国的中小学是学区制度,“拼”的是父母是否能付得起高一点的房价和物业税住在好区,大学入学,特别是名校入学,虽然重视孩子的才艺,但那是靠你的申请书描述,更多的情况下是与孩子们非常综合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完全谈不上用才艺成绩来加分。而国内为了满足标准化的需求,从奥数到钢琴,甚至是古琴,全部建立起来各种等级制度,为了考一个钢琴高等级,很多孩子整日练习几首考试曲目,考了一个高等级却不会实际演奏。

    与此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孩子们在选择多元化上的区别。我相信不论中外,大多数父母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才艺,目的不是让孩子们走上职业艺术家这条独木桥。但在国内,很多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们为了考级别无选择,只好一条道走到“黑”,而在美国,因为学习更多是为了兴趣和培养孩子们的修养,所以孩子们在学习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大得多,中途“改行”屡见不鲜,而孩子们如果将才艺当成专业,也有很多灵活操作的空间。

    而另一个区别,似乎在于心态。国内的每一位朋友似乎在抱怨“万恶的教育制度”的同时,都在继续不知疲倦地把孩子们送进各种才艺培训班中,而每每聊天,都忧心忡忡地数说着各种才艺学习,如何在孩子的小升初或升高中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相反,很多美国家长,虽然为了孩子的付出可能一点也不少,但却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其心态也要从容许多。

    看来,中美在这方面区别的不是让不让孩子们学习才艺,也不是“孩奴”们付出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才艺学习是否被量化成了孩子们进阶的工具。

    其实才艺学习本身有个台阶并没有什么不好,给确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也算是一个普遍的惯例。然而,仔细思考一下眼下国内的各种才艺标准化考核却会发现,各种才艺成就被量化成了均一的加分标准,恰恰在于目前的教育制度不能保证才艺自身的成就(通常是非标准化的)能够公正地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多教育资源(例如考入名校),所以不得不用标准化的数目字管理来解决问题,尽管这一手段在平息人们对不公正的指责的同时,也剥夺了很多孩子真正的艺术兴趣。

    而反观美国,当人们不再抱怨不公正时,也就没有必要用标准化来取代艺术本身的成就,以及用各种数目字的考级来扼杀孩子们的兴趣。

    但标准化真的解决了公正问题么?恰恰相反,事事标准化的解决手段,反而让人们对有权力制定标准的人更加不放心。在孩子的教育上,普通家长既然没有能力制定和改变标准,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增加自己的砝码,哪怕这样的砝码对于孩子和自己而言都是一枚苦果。

    (作者为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美国康奈尔大学在读博士)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