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大猜想:颠覆iOS 7的九大创意

大猜想:颠覆iOS 7的九大创意

JP Mangalindan 2013-05-15
据报道,苹果公司将大举重新设计其移动操作系统。借此机会,我们询问了一些设计师他们觉得该系统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他们给出的创意五花八门,不仅涉及界面,还涉及丰富多彩的功能,比如更懂得察言观色的语音助手Siri以及魔术一般的文件传送等。

新的起点……

    如今的移动技术应该不仅限于访问应用程序:它还应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信息。而目前的iOS体验完全聚焦于应用程序,以至于所有通知的组织都是根据它们来源的应用程序,而不是相关性和重要性。

    iOS 7需要利用自己的拿手好戏,也就是应用程序,更快更轻松地获取来自这些应用的信息,以打造出色的用户体验。苹果(Apple)还需要使用户在移动体验方面享有更大的控制权。因为仅仅像传言所说的那样改变视觉审美特质是不够的。

新的主屏幕

    我改进后的主屏幕能根据用户行为等上下文关系,以磁贴的形式智能显示分组信息。因此用户会看到类似“上午的日程”、“临近的日程”或是“近期社会活动”这样的分组。

    这些并列式磁贴是各应用发布相关通知的平台。用户可以自定义哪些窗口优先显示及其先后顺序——他们可以完全掌控什么时候看到什么信息。当然,信息的分类也可以自定义。

开放式磁贴

    轻轻点击就可以点开这些磁贴,看到详细的情境信息。(指尖划过它们可清除或关闭通知。)这些磁贴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地点或用户当时的活动等条件而变化。应用程序开发商可以灵活设计和开发自己的并列式磁贴,以提供不同于当前应用程序中的信息。

    一个额外的好处是:应用程序类别清单会列出每个类别中的通知数量。

摒弃文件夹系统

    目前的iOS系统主屏幕空间有限,这限制了其每一页的应用程序数量,即便使用目录,每个目录里的应用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用户必须手动调整屏幕上的应用程序。一旦应用数量变多,这种方法就相当繁琐。

    我新设计的主屏幕能够相当灵活地组织应用程序。你可以把每一页屏幕都当作一类应用。从应用程序商店下载的应用会自动出现在手机的默认应用中。随后,用户能自由地将其移动到自定义分类中。(把应用拖向屏幕边缘即可。)“文件夹”完全不需要了,它只会束手束脚。

独一无二的主屏幕

    听起来和Google Now很像,不过两者还是有明显差别。Google Now完全为谷歌(Google)服务,换句话说,只能搭配谷歌的业务。苹果的主屏幕表现更好,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借这个舞台大显身手。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递送上下文信息,而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定制。iOS 7向所有开发者敞开了怀抱,它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随时同步

    人类是习惯的动物,所以,这部每天都和我们形影不离的电子设备理应记住我们的习惯。设想一下,如果iOS 7能够每天默默地学习我们的点滴生活。它将收集到诸如历史记录、日历、位置、时刻表、环境噪音、灯光等大量数据,甚至连运营商的推送信息也不落下。如此一来,苹果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更好地组织应用信息。

更聪明的iPhone

    聪明的iOS知道你在周末早晨会外出晨练,因为你插上了耳机,点开了Spotify和耐克(Nike)Running。它会关闭其它的应用程序来节电,更聪明的是,它还会禁止手机在口袋中误解锁拨号。如果到了工作日,iOS知道你在工作,它就会提高日历和Outlook等应用的优先级。而像Facebook和Instagram等惹人分心的应用,iOS会把它们临时挂起。

让iOS更卖力地干活

    iPhone中用作重力感应的陀螺仪表现很棒,新的iOS能让其再加把力吗?例如,如果你站在朋友面前,将iPhone垂直竖起,iOS应该知道你在拍照,它会自动启动照相机应用。而在播放音乐时,你如果想调整音量,摇下iPhone就行了。

更给力的Siri

    虽然只是小小的改进,但对于iOS的用户体验相当重要,这样的改进多多益善。想像一下,在某个特定时段,你把手机放到了床头柜上,iOS应该知道这是睡觉时间了,它会提示你设定闹铃。让Siri更给力一些?也许她应该改进下说话态度,亲声慢语地说:“闹钟定在早上7点。晚安!”

让文件飞

    相对于其它竞争对手,苹果的一大优势是用户通常拥有多个iOS设备。如何在通过认证的设备之间分享文件?这里可以提高的地方可不少。(当然,你可以说iCloud。不过坦率地说,我们通常都是给自己发电子邮件。)如果你拿着iPhone站到MacBook身边,新的iOS设备就能知道你想发送文件,是不是很棒?如果你的iPad能自动识别周围的iPhone,你只要在照片上划几下就能传送了,这难道不酷吗?

    这样的互动不仅仅是功能方面的,当用户看到文件从一台设备“飞到”了另一台设备,他们会无比兴奋。当然,苹果也许会说,这就是“魔法”。(财富中文网)

    译者:项航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