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史蒂夫与我

史蒂夫与我

Brent Schlender 2011-12-15
《财富》 杂志撰稿人布伦特·施伦德尔(Brent Schlender)是史蒂夫·乔布斯 20 多年的报道者和密友,他与我们分享这20多年来的一些故事和他收藏的部分照片。

在我们这些报道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辉煌职业生涯的人中,绝大多数迟早会发现,我们正在共同制造一个现代神话。我们无法不这么想。确实,乔布斯既有电影明星的魅力,又像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那样深谙操纵之术。尽管如此,我们帮他创造的传奇并非只是膨大他的自负心,还有更多的目的。他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知道他还必须成为他这一代的标志性事件——数字革命——的催眠大师,才能把想象中的神奇技术带给市场。

    尽管如此,史蒂夫仍只是个凡人。他的多彩人生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他公然蔑视权威,却表现出极端的自律;他不能容忍傻瓜,但要是哪个“笨蛋”有他需要的东西,他就会施展魅力,向其示好。他是超级微管理者,却也能描绘大画面里的粗线条,没有他的帮助,很少有人能想象出那幅画面。

    除了那架他特别垂青的湾流(Gulfstream)飞机,他对什么都不中意。但他的家居生活却出奇地简朴,尤其在他为人夫和为人父之后。他极喜欢独处,却总让公众见到。他远比我们大多数人重视身体健康,但他的身体却实在不争气。最后一个鲜明的对照是,当他在很多方面终于走到了人生的顶点,他却过世了。没错,他一直在操纵别人,有时候冷酷无情。但另一方面,我们记者有时也得益于他的名声和魅力。如今他走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改变所有人的生命的过程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局外人,我与史蒂夫打了25年交道,偶尔也受邀进入他的生活。在这25年中,他的故事中的一些章节我当时根本无法讲述,或者因为说这些事有损于他对我的信任,或者因为我所知道的情况确实不适于寻常的商业分析报道。在我看来,这些言论和经历能让我们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史蒂夫的人性,而神话肯定会忽略掉这些东西。

    确实,多年来,有关乔布斯的传奇描述经常变成俗套。从很多方面讲,他也喜欢这样。结果是造成了一种挑战(写有关他的报道时会遇到很多挑战),就是想出一个恰当而又独到的方式,描写他的鬼才:几乎每一件他想要推销的产品,不管是电脑鼠标、软件升级程序还是一部皮克斯(Pixar)电影,他都能煽起人们对它的贪欲。早年,在史蒂夫20多岁时,他的一位工程师称他为会走路、会说话的“现实扭曲力场”,这个令他讨厌的比喻流传了下来。同样,在描述他出了名的敏感性格时,“急性子”和“反复无常”也成了被用滥了的首选形容词。

    事实上,他的才能和个性如此多样、互补和不同寻常,以至于有很多种描述和解释他的天才的方式。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罗斯·佩罗(Ross Perot,美国亿万富翁——译注)称他为“我见过的最该死的一支单人乐队”。商业导师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把他比作“商界贝多芬”。硅谷亿万富翁拉里·埃利森(Larry Ellison)叫他“我们的毕加索”。

    我在《财富》杂志的各种封面报道中,称他是苹果(Apple)的计算机行业“美学总监”、皮克斯公司的“虚拟现实原创经理”。在本世纪头十年的早期,苹果仍处于不景气阶段,我称他是“一个疆土日蹙的王国的二毛诸侯”。结果,“急性子和反复无常的”乔布斯很快给我打电话,说他看过之后哈哈大笑。他是一本正经地说的。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