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华润的面纱

华润的面纱

石 东 2011-09-29
揭开第一道面纱,它是家最市场化的央企;揭开第二道面纱,它是能够把企业做成产品的公司

    上世纪80年代末,外贸体制改革成为中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华润失去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内地所有的工业部门都有了自己的进出口权。长期以来,作为外贸企业的华润只是交易平台,即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更没有自己的客户。断了粮的华润,面对的是香港这个完全讲究市场经济的地方,走不进市场,就只有退出市场。

    好在,在华润占据垄断地位的时候,它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家底。比如,上世纪70年代,它曾代表中国政府向香港出口油品,帮助香港度过石油危机。由此,华润在香港建立了包括码头、仓储、加油站在内的一整套石油分销体系。它也曾将内地的活猪、活牛等出口到香港,以此为基础,在香港形成了局部的供销体系。

    在原有垄断资源突然失去的情况下,这些家底帮助华润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1994年,它把旗下的优质资产整合,实现红筹上市。“资本市场让华润人飞快学会了什么是资本。”宋林说。企业要为股东创造价值,华润比内地央企更早知道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由此,还训练了华润职业经理人的理念。他们知道了身在企业,是要为股东打工的。”宋林认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化的程度,一直到今天仍是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华润由于地处香港,又很早就成为上市公司,员工对职业经理人的理解要更深刻。

    回忆华润上市时的经历,宋林说,那时基金经理中中国人还很少,很多外国投资者提问时不会给企业留一点颜面,很直接,也很尖锐。“什么叫有钱就是老大?市场化标准是什么?首先是资本的属性,干不好就会被炒鱿鱼。资本市场是不会管你是什么行政级别的。市场化的企业,就要为股东创造价值,这是企业的天职。”

    通过这种训练,华润与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实现了无缝连接。这种在市场上的学习,是学得最快的、最能带来感悟的,也是最扎实的。华润人那时就清楚,在资本市场面前,自己就是个“穷人”,别人看不起,如果再是个没能力的“废人”,就更被别人轻视。

    就这样,一群内地最优秀的学生兵,在他们职业生涯刚刚开始、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被放到完全市场经济的香港,然后又强制性被割断了与母体的脐带联系。华润虽然上市成功,但直接面临资本市场赤裸裸的考验,华润人怎么办?

    “除了让自己尽快成为真正的商人,没有获得尊敬的其他办法。”宋林说。1994年,是华润的一个里程碑,从这一年起,华润市场化训练已经开始。文化和理念的重塑,使其与原来的行政体系越行越远,企业向市场实现最本质的回归。到今天,说起华润的特点,宋林会说:“华润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为央企,不像央企。”因为它比所有的央企,都更市场化。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