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制药与生物技术:郎情妾意?

制药与生物技术:郎情妾意?

David Ewing Duncan 2010-05-13
全世界的药品研发渠道眼下已真正实现联姻。这是上周在芝加哥举行的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年会上传递出的重要信息。

    至少过去10年内,任何关注生命科学行业的人,都注意到了两个赤裸裸的事实。

    其一,制药巨头无不争先恐后地拓宽研发渠道,因为其销售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畅销药品面临专利失效,而内部研发项目也运转不畅,尽管它们已经砸了数十亿美元。

    其二,生物技术公司往往怀揣制造新药的良方,但又苦于现金短缺。

    这已不是什么新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业与生物技术业就开始眉来眼去,主要原因在于制药公司为了缩小内部研发水平短期内存在的差距,于是借助外力,暂时弥补先天的不足。然而最近,这种恋爱关系开始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全世界的药品研发渠道眼下已真正实现联姻。这是上周在芝加哥举行的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年会上传递出的重要信息。

    “我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并非全能。”美国制药企业默克公司(Merck)全球临床研究高级副总裁巴利•格尔兹(Barry Gertz)表示。自2004年被迫从市场上召回止痛药伟克适(Vioxx)之后,默克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与其他公司一样,默克公司有些药品未能通过人体试验,或是专利已失效。“放眼默克以外,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格尔兹表示:“借助外力,我们成功的机率会更大。”

    “绝大多数制药新理念都源于制药行业之外。”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首席生物技术官杰伊•西格尔(Jay Siegel)表示。强生公司最近刚刚设置了首席生物技术官一职。

    生物技术领域善于创新,这一方面是因为该领域的多数公司都规模不大,从而减少了官僚作风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资金长期不足,也促使它们在研究和早期开发阶段反应更为敏捷、更具创新性。而药品研发渠道的另一端——最后阶段的人体临床试验以及制造、销售和营销阶段,则是制药巨头的拿手好戏。

    这不仅是二者联姻的基础,也是重建药品研发渠道的基础。过去几年来,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现在才正式完婚罢了。

    “坦率地说,过去当生产线出现失误时,我们也不禁向外眺望,寻找权宜之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AstraZeneca)企业发展副总裁肖恩•格莱迪(Shaun Grady)表示:“现在,这在公司董事会已经是公认的战略了。”

    确实,BIO年会期间,制药业大胆示爱,派出了业务拓展大军,向生物技术领域的明日之星频频展开追求攻势,4天内,双方就举行了上千次速配会谈。

    比如,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派了35人来到BIO大会,与生物技术公司举行了300次会晤。“就在几年前,我们还与生物技术领域毫无往来。”葛兰素史克负责业务拓展的亚德里安•罗克里夫(Adrian Rawcliffe)表示:“现在我们在全球有100人负责与他们达成交易。”默克表示,他们派来了40人,看了生物技术公司的400次展示;阿斯利康也派了30位员工,与生物技术公司会晤了数百次。

    其实,就许多交易而言,早在摩根大通(JP Morgan)每年1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生物技术领域财务大会期间,双方就开始了接触。

    罗克里夫表示,葛兰素史克每年都要投资上亿美元,用于与生物技术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是进行收购,该公司迄今已完成了10至20笔大型交易,15至20笔重要交易,并且平均每年进行一次重要收购。“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做法不会变化。”他介绍道。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