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信息差:高盛的牟利之道

信息差:高盛的牟利之道

Richard Field 2010-04-29
在很多投资中,信用评级和抵押品管理机构扮演的角色,都具有误导性,而这正是投资者借以判断投资风险的两个主要指标。

    在结构性金融证券市场上,金融机构向投资者提供相关数据的方式存在严重问题。这类信息本该完全透明,然而事实上,它们有如密封在牛皮纸袋里,根本看不清。此次高盛(Goldman Sachs)被起诉,正是因为对结构性金融产品Abacus 2007-AC1做了错误陈述,遗漏了关键信息。事实上,Abacus 2007-AC1的收益来自几种次贷担保证券。

    高盛和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从Abacus交易中获利颇丰,而这是因为他们完全了解关于该产品的信息,但包括高盛客户在内的其他人却被蒙在鼓里。

    说白了,现在的情况就是,投行一边往投资组合里填充垃圾次贷,一边告诉客户投资非常稳妥,得以了解真相的,只有投行自己和保尔森那样懂行的对冲基金经理。而如果信息透明,投资者根本就无需绞尽脑汁地猜测相关信息,也不至于被满口谎言的投行骗得团团转。

    同许多金融公司一样,高盛拥有信息优势,因为它每天都能获得贷款数据,而投资者和客户等其它市场参与者通常只能获得月报数据。如此一来,信息不仅不透明,而且滞后好几周。借助过时的数据来判断今天的情况,这简直跟猜谜差不多。

    高盛日前宣称,其客户都是老练的投资者,对所承担的风险心知肚明。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就该购买事先未见现货而且装在牛皮纸袋里的东西吗?不仅如此,在很多投资中,信用评级和抵押品管理机构扮演的角色,都具有误导性,而这正是投资者借以判断投资风险的两个主要指标。

    每日向各参与方提供贷款数据,能让投资者清楚的了解自己所购买的产品,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至于像在Abacus债务抵押债券案中那样,对购买的产品一无所知,而约翰•保尔森之流也就无法靠做空该产品牟利。简言之,如果信息透明公开,高盛就不可能钻这个空子。

了解内情

    要想了解投资相关信息,结构性金融证券投资者们只有依赖第三方,即信用评级机构的证券价值评估服务。

    高盛诈骗案显示,信用评级机构体系实际上误导了投资者,让他们跳过了自己先好好调查研究这一环节。事实上,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声称自己与众不同,因为它们能获取机密数据信息。

    这就使投资者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认为评级机构比自己掌握的信息更新更及时,并认为这些机构了解内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这些机构也没有告知市场玩家,其实他们也不了解内情,因为他们也无法获得每日贷款数据。

    其实,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投资者根本无需依赖评级机构,他们自己就能发现购买的证券产品估价不合理,价值必然缩水,因此一开始就会对高盛的金融产品敬而远之。

    高盛不仅知道注定亏损的Abacus债务抵押债券是由垃圾次贷组成,而且对次贷市场状况了如指掌。因为它直接参与了始发、计价和收集其它次贷。事实上,高盛曾帮助创建了一家次贷发行和服务商Senderra,该公司后被高盛全资收购。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