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高盛屹立不倒

高盛屹立不倒

Colin Barr 2010-01-29

难道真有人相信小小抗议会令高盛抱头鼠窜?随着人们对银行援助案的不满加剧,高盛成为众矢之的。

    作者:Colin Barr

    难道真有人相信平民主义者的小小抗议会令高盛(Goldman Sachs)抱头鼠窜?

    随着人们对银行援助案的不满加剧,高盛成为众矢之的。一直以来,这家纽约投资公司就与超高收益、巨额奖金和政治关系连为一体,近来,它更是成为华尔街唯利是图嘴脸的代名词。

    不过,并非人人都对这种逻辑买账。所以,每当美国政府计划管制大型银行时,市场上要求高盛卷铺盖走人的呼声都会随之高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高盛应停止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挂牌,重新恢复合伙公司身份。

    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可能很想使这家公司恢复从前的丰厚薪酬与低调作风,但不太可能逃离股市。因为这么做并不能堵住众多批评者的嘴,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业务。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罗伊•史密斯(Roy C. Smith)曾是高盛的一名合伙人。他表示:“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高盛的问题,在很多层面上来说,私有化都不太现实,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进入公开市场对一家交易公司而言相当必要。”

    高盛确实已经成了一家交易公司,尽管它经常否认这一点。在2009年,其交易与本金投资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5%,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五年中,上述收入占总收入的年平均数仅为39%。

    不过,高盛感兴趣的不仅是获取廉价的交易资金。私有化将迫使高盛借入数百亿美元,以买断流通股,此举显然有悖高盛谨慎保守的管理主旨。

    券商Finacorp Securities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大卫•默克尔(David Merkel)表示:“对高盛而言,在眼下这种时候提高举债经营比率,不符合其一贯行事作风。”

    这还牵涉到高盛的奖金发放。在1999年首次公开发行前,高盛曾表示,向公众出售股票将为其有价证券创造一个高流动性市场,它可用这些证券来支付员工薪酬或是进行收购。

    自那以来,支付员工薪酬似乎越来越成为高盛的首要任务。高盛上市10年来,其员工数翻了一倍多,而每位员工的平均薪酬则从1998年的297,000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498,000美元。

    与其它银行一样,去年,高盛以控制不合理风险为名,许诺会更多以股票形式发放员工薪酬。不过,这可能要出问题,因为发行这么多股票是有代价的。

    自首次公开发行以来,高盛已经在回购股票上花掉了320亿美元,其中部分是为了回购发放给雇员的股票。高盛也有失算的时候。据默克尔估计,在过去4年多时间里,高盛在回购被高估股票上浪费了近60亿美元。

    自2008年初以来,高盛未再回购股票,首席财务官大卫•维尼亚(David Viniar)上周在一次电话会议上表示,不清楚高盛何时将能决定未来的回购。

    维尼尔表示:“我们希望在今年,至少监管计划的大体框架将稍稍明朗化,这样,我们也能更好地考虑返还资本一事。”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阻止了高盛回购股票。近来,美国政府似乎对金融业表现得颇为强硬,尽管如此,人们尚不清楚一旦国会最终通过金融改革法规,银行将遵循哪些规章。

    史密斯表示,在关于资本率、举债经营、流动性以及暴利税的基本规则确定前,没有哪家公司会冒险进行重大决策。而美国政府近来姿态大为强硬,至少在公众面前是如此,这样看来,形势似乎不大可能明朗。

    史密斯称:“目前整件事相当古怪。我们已经从 ‘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变成‘晦涩到搞不懂’(too hard to follow)了。”

    译者:熊静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