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如何应对当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如何应对当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钟正生 2024-04-17
钟正生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其中涉及的民营企业更多,需避免“一刀切”重演,可给予主动退出的落后产线一定财政奖励,补贴低能耗产品的终端消费、征收“碳税”等市场化形式,给予民营企业稳定的预期和充分的信心。同时,鼓励渠道、商业模式及应用端创新和质量标准提升,以及创造良好国际环境,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通常定义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的比例。当一个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就意味着存在大量的闲置产能,该行业就处于整体产能过剩的状态。因此,产能利用率的衡量就成为界定和分析产能过剩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产能周期与产能过剩,审视当下产能过剩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轮产能过剩的化解之道。

历史上的产能周期与产能过剩。产能周期往往滞后于经济周期,新增产能的投放可能恰逢需求的回落,从而造成经济中出现产能过剩。回顾历史,中国在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2015年走过了三轮朱格拉周期,最新一轮的朱格拉周期在2016年开启,2022年起或已进入下行阶段。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综合统计局公布的细分行业和上市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2023年下半年,中国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程度低于历史中枢水平。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表现最弱,与高技术制造业的重合度较高。原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程度也有不足,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工相关行业。消费制造行业中,无论是医药、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必需品,还是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皮革制鞋、纺织业等可选消费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利用不足。

本轮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特征。第一,房地产和人口迎拐点,建筑原料与商品需求面临变局。一方面,商品消费可能从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尤其是家用器具、家具、木材等房地产相关的耐用消费品,而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也较难复刻“消费升级”时期的增长逻辑。另一方面,房地产部门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建筑原材料终端需求的影响较大,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压力逐步累积。第二,产能投放叠加外需转弱,化工医药行业压力突出。2021年以来,外需推动化工、医药行业等行业大规模扩产。然而,2023年以来全球需求趋于回落,对前期产能的消化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风险逐渐显现。第三,绿色化浪潮推动,能源转型行业投资迅猛。“碳中和”长期需求前景较好,远期视角下的产能有望得以消化。然而,技术路线处于演进过程中,“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存在矛盾。第四,海外产业链加速重构,半导体竞争白热化,行业面临三重压力。一是产能增长,中国及海外经济体均加大半导体领域的资本支出,新建产能将陆续投放。二是制造外迁,外商企业在华生产回落,更趋向于“在岸”、“近岸”和“友岸”。三是需求回落,加剧相关行业的经营压力。

产能过剩的化解之道。第一,供给侧改革仍然有必要。本轮产能过剩行业涉及的民营企业更多,需避免“一刀切”重演,可给予主动退出的落后产线一定财政奖励,补贴低能耗产品的终端消费、征收“碳税”等市场化形式,给予民营企业稳定的预期和充分的信心。第二,鼓励创新和质量标准提升。先进产能不易过剩,渠道、商业模式及应用端的创新同样重要,优质产品的推出和推广能够创造需求,有助于帮助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的企业打开市场,消化产能。第三,畅通“外循环”。创造良好国际环境,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财富中文网)

作者钟正生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