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即便基金反弹50%,为何仍有很多人浮亏?

即便基金反弹50%,为何仍有很多人浮亏?

陈燕 2022-04-01
算笔简单的账,从1元变成 0.75元,跌幅是25%,此时想要回本到1元,需要的涨幅却是33.33%【(1-0.75)/0.75 *100% = +33.33%】,抛开公式,简单理解就是每天的市值都在变化,滚动的本金基数都在变化。高处往下跌得快,低处往上涨得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大跌的品种发生一波幅度不小的反弹时,局外人感觉眼热,持有人仍然痛苦。看清这个常规现象,厘清这笔简单账目,可以给我们两个重要的启示。

自3月16日官方维稳后,市场走出了一波不小的反弹,正如统计结果显示的,这一波反弹较猛的基金主投方向是港股、地产和医药,反弹涨幅前十的基金名字中清一色带“港股通”字眼(尤其是互联网/科技板块),区间涨幅都在26%以上。这无疑又引来一波市场艳羡声,相关报道不少。

然而单独看一波区间涨幅意义不大,因为没有任何机构或个人能真的开天眼,没有谁能够次次精准抄底,大部分持有这些基金的人,都是早期在这些基金因涨势喜人出名之后追进去的,也有一些是在这些投资方向发生持续调整中抄底进入的。谁吃到了这波涨幅,谁又真正赚到了钱?恐怕大部分持有人账面仍然是浮亏。

我们看近一年的数据,以港股互联网成分为代表的恒生科技指数为例,从2021年2月23日至2022年3月15日下跌了65.20%,而从2022年3月16日至3月底反弹了32.68%,综合来看整个区间,恒生科技指数的净跌幅仍然有53.82% !也就是从高位一路跌下来,如果想要在原持仓不变的基础上回本,是非常困难的。也有很多人抄底抄在半山腰,见跌势不止,自己就停止了投资。这些投资者都吃到了这波反弹,却也都在痛苦地等待回本中。注意,2021年2月中下旬恰恰是牛年春节市场最火热,频出“日光基”过后市场变脸开始的时点,多少投资人是这个时间点前刚刚进入市场。

我们再算笔简单的账,从1元变成 0.75元,跌幅是25%,此时想要回本到1元,需要的涨幅却是33.33%【(1-0.75)/0.75 *100% = +33.33%】,抛开公式,简单理解就是每天的市值都在变化,滚动的本金基数都在变化。高处往下跌得快,低处往上涨得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个大跌的品种发生一波幅度不小的反弹时,局外人感觉眼热,持有人仍然痛苦。

看清这个常规现象,厘清这笔简单账目,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追涨杀跌,有百害无一利,尤其是“倒金字塔”式的加仓,越高越买,在回调时轻易就被击穿成本。涨起来的品种,宁可买不到,或者少买,按耐住眼热心态。相反下跌时最优策略是止盈;次优是越低越买,拉低成本,积攒将来上涨时的筹码;次次优是卧倒不动,以时间换空间,用更长的时间和耐心等待上涨周期;最差决策是一直卧倒,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悲观声中割肉,再在反弹后再次进入。追涨杀跌受人类天生的贪婪与恐惧的趋势,需要通过理性和学习来驯化。

二是,“市场大势,涨久必跌,跌久必涨”是铁律,投资标的的价格终会向其价值回归。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医药,其他行业板块同样适用。这也是我们止盈、止损或者分批进入摊薄成本的内在原理。投资中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如果每天盯着净值,盯着盘面,或者听风是雨地看看媒体报道,永远辨不清自己的方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我们需要过滤噪音,不单单关注报道所说的现象,而是持续关注资讯动态发展,了解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不被现象本身迷惑,做出更冷静更独立的判断。

投资中,想做到逆向思维其实很难,先尝试做到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减少冲动决策,让自己的投资有计划、有方向、有方法是相对容易达成的第一步。(财富中文网)

作者陈燕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与财富管理共同成长的研究员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