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领导力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刺激消费的政策,如何发挥最大效用?

2023-08-02

近几年尽管刺激消费的消费供给侧措施源源不断,但最终效果强差人意,根本原因是忽视收入需求侧。收入需求侧不改革,消费供给侧就很难推进,只有在消费需求侧上下功夫,才能治标又治本,药到病除。同时,虽然促进消费的最佳方法确是增加居民收入,但是增加居民收入很难一蹴而就,也需要其他措施配合,双管齐下,方能实现“1+1>2”功效。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各地方、各部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措施围绕6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举措。隔日,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做出解释,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的“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促消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上述消息一经出炉立刻引起各方极大关注,因为20条具体政策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广泛涉及居民的衣食住行,切切实实关系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也具备很强现实意义,当然围绕“刺激需求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口袋没钱满足”的现实派观点同时也引发全社会广泛热议。

曾几何时,我们曾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社会各类物资非常丰富,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多年,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更高层次需求也可以通过外贸进口商品来解决,“吃不饱、穿不暖、无处安身、寸步难行”等衣食住行基本问题已经完全解决,现阶段突出矛盾在于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居民收入增加幅度不匹配的矛盾。

毋庸置疑,这次国家出台刺激消费政策的初衷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也切切实实想让老百姓有增加消费的欲望,但是现实情况在住房、医疗和教育等三座大山之下,加上目前经济形势不好,就业环境严峻,“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何况作为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呢?网络上有句流行语叫“有钱任性”,虽然暗含贬义成分,但是也蕴含一个朴素道理——“有钱不会花是棒槌”,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钱不仅要精打细算,更要开源节流,增加收入来源,减少各种消费开支,因此,一旦老百姓口袋瘪了,就单单依靠刺激政策,根本带不动实际消费。事实上,国家近几年来已经“老生常谈”式多次出台各类政策刺激消费,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不过刺激效果却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还是用政治思维解决经济问题。

显而易见,之所以产生这样困惑在于,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因为消费并不是刺激出来的,而是由收入决定的。消费与收入原本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通过“居民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复苏——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家庭收入——二次消费”,这样周而复始,一旦正反馈可以良性循环起来,就可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的双赢局面,但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个悖论的最大问题出在刺激消费上,消费如果可以简简单单可以用“刺激”一词就能解决的话,那接下来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可惜没有如果。从汉语“刺激”一词简单分析其中逻辑,就明白刺激的基础是有这样的可能性,或者说通过外在一定条件和手段能够达到目的,这样方可以定义为刺激之效用,如果明明知道刺激的基础条件都不满足,那刺激的结果岂非闭门造车、缘木求鱼?

诚然居民消费涉及诸多方面,但是其核心无非三点:一是消费观念,二是消费能力,三是消费意愿。经过三年举国上下的疫情防控,绝大部分实体行业都受到影响,不少家庭积蓄大幅减少,大部分居民收入也不同程度降低,加上目前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作为我国居民消费主力军的青壮年群体在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上均呈现下滑趋势,加上储蓄理财等传统消费观念尚未真正与上一辈脱钩,由此带来社会居民消费实际需求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后疫情时代,国民经济尚在复苏之中,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下降,除去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必要开支后,绝大部分家庭可支配收入没有能力进一步扩大消费,加上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现有岗位竞争激烈,对于未来预期收入和岗位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绝大部分青年人也都不敢超前消费,加上传统储蓄养老、意外事件备用金等传统观念尚没有摒弃,消费中最核心三要素——观念、能力和意愿均没有达标,何谈真正消费呢?

要捋清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居民实际收入和对未来预期才是真正制约居民消费的关键所在,若还是简简单单通过发布几个政策,相关部委和省市出台一些优惠措施,难免不会重蹈覆辙,治标不治本。因此,近几年尽管刺激消费的消费供给侧措施源源不断,但最终效果强差人意,根本原因是忽视收入需求侧。收入需求侧不改革,消费供给侧就很难推进,只有在消费需求侧上下功夫,才能治标又治本,药到病除。

通过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特别是帮扶民营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劳动法,取缔就业年龄、地域、性别等歧视,回归健康的就业环境;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加大对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领域改革力度,降低居民日常大额开支比例,切实减轻居民生活负担;将国家交通、自然、环保等社会公共资源尽可能多免费或者保本开放服务于全体国民,降低各类税费,做到真正让利于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提升老百姓幸福感;通过实际消费能力提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最终让居民明明白白、踏踏实实、毫无顾虑地消费,这样的消费,或许根本不需要刺激,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虽然促进消费的最佳方法确是增加居民收入,但是增加居民收入很难一蹴而就,实际操作具有很大难度,同时周期性较长,难以立竿见影,也需要其他措施配合,双管齐下,方能实现“1+1>2”功效。近日,江西省近日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今年下半年江西将统筹安排省级商务发展资金1亿元用于发放消费券,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当然,诸如借鉴欧美、港澳地区货币化模式,通过数字人民币给予失业、贫困、低收入等社会底层人员实名制方式发放现金并强制性限期消费也是一种有意模式探索。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疲软,居民消费停滞,但是居民存款微增,更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对于现实缺乏安全感,对未来缺乏信心,在此之下,出台再多的消费政策无疑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因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归现在国内消费乏力问题,终究就是要回到解决居民收入问题上来,否则本末倒置诱导消费,只会适得其反,难以到达预期效果。(财富中文网)

作者汪杰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创业公司从业者,关注宏观经济形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