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500强 活动 榜单 商业 科技 商潮 专题 品牌中心
杂志订阅

酒韵千秋:赤水河畔的传承、创新与未来

特刊
2025-02-20

茅台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不仅因为其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更因其对“以质取胜”的深刻理解:品质不仅关乎产品本身,还代表了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时的态度和行动。

文本设置
小号
默认
大号
Plus(0条)

酒韵千秋:赤水河畔的传承、创新与未来

每年金秋,贵州赤水河两岸的乡镇都被一片“火红”所包围。

这片红火不是来自枫叶,而是“红缨子”高粱的丰收景象。这种不常见于当代餐桌的物华天宝,为另一项中华饮馔赋予了独属于时间的风味——酱香型白酒,正是以高粱作为最核心的酿造原料,数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顺天应时,将天人之道、和合之妙贮藏在酒坛之中。

在黔西北这幅川流不息、山峦叠翠的生命画卷之中,一座人口不过十余万的小镇,造就了一个当代的商业传奇:全球市值最高的白酒公司,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白酒品牌之一的贵州茅台。百年来,这馥郁芬芳自赤水河涓涓细流,跨越山海,不仅广获南北国人青睐,更是如同一张文化名片远赴重洋。如今,无论是身处伦敦、巴黎、纽约还是东京,茅台已然触手可及,其独特酒韵也向世界展现着华夏千秋的内敛与厚重。

2024年,贵州茅台连续九年蝉联“Brand Finance全球最具价值烈酒品牌50强”榜首。2024年6月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EFQM)颁奖典礼上,贵州茅台荣获EFQM全球奖(七钻)暨“鼓舞人心的文化”杰出成就奖,成为EFQM全球奖采用新标准评审后,首家获得七钻的中国企业。2024年8月28日,贵州茅台更是在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公布的环境、社会及治理(ESG)评级中跃升两级至BBB级,目前为中国白酒行业最高评级。这些殊荣的背后是数十年来茅台“长期主义”可持续战略的开花结果。

坚守匠心,以信立本

茅台酒酿造工艺可以用数字“一到十”来总结: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四十天高温制曲;五月端午制曲;六个月贮存曲;七次取酒;八次加曲、堆积、入池发酵;九次蒸煮;十个工艺特点,包括“三高”,即高温发酵、高温制曲、高温接酒;“三低”,即糖化率低、水分低、出酒率低;“三多”,即轮次多、用曲多、耗粮多;“一少”,即辅料少。上述任何一个工序略有差池都会使酿造过程前功尽弃。而成功出产的酒液还需再经过长期贮存和精心勾调,时间的沉淀方能造就一瓶合格的酱酒。

从清代《仁怀草志》“全黔第一”到新中国的国宴用酒,再到走向世界的消费橱窗。三百余年的口碑也证明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古语——即使身处群山环绕,优质的商品总能得到赞许和追求,只有质量保持如一,才能够真正走得长远。

正如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所说:“质量是茅台的根基;质量是一份责任;质量是一份信念。”自1951年国营茅台酒厂成立以来,茅台酒基酒产量从数十吨到目前的数万吨,始终恪守品质至上的理念,坚守“质量是生命之魂”,并没有为了扩大产量而减少工序流程,严格遵循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的传统工序,整个过程历时五年,这种漫长而细致的酿造周期,是茅台品质屹立不倒的根基。

尽管茅台坚守传统工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拒绝现代科技的融入。早在上世纪80年代,茅台就引入ISO9000、ISO14000等标准体系,以先进管理模式引领高质量发展。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曾说:“茅台酒虽然酿在河谷,但是视野格局要站在山巅,需要洞察时代的时与势,随时跟进时代并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丢弃。所谓的山巅,意味着企业要站得高,看的才远,行的才稳。”

近年来,茅台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管理,通过5G、物联网和机器视觉等技术提升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在茅台的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对每一瓶酒的酿造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严格的标准。根据贵州茅台公布的《2023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显示,2023年,贵州茅台以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研发投入6.22亿元,揭榜研究课题450项。其公司建设了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的多个创新平台,推动传统酿造技艺的现代化。通过5G+物联网+机器视觉的方式,贵州茅台收集并分析了1,683万条酿造技艺数据,涵盖从原料入库、发酵、蒸馏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稳定性,使得传统酿造技艺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贵州茅台还建立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了全员参与的质量共治、全域协同的质量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全过程的质量监督、质量生态的协同发展,构建起现代化的质量治理能力,通过多层次的质量检测平台和高标准的管控措施,保证了产品的卓越品质。据了解,2024年,茅台产品的出厂检验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的背后,是每一位茅台人对细节与品质把控的执着追求。

顺天敬人,精诚兴业

茅台的成功离不开茅台镇自然环境的滋养。

这片区域独特的气候、土壤和水质,赋予了茅台酒酱香型的独特风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茅台酒基业长青的秘诀。茅台镇四面环山,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使得这里的微生物群落极为丰富,加之本地盛产的红缨子高粱,以及称作“美酒河”的赤水河,绵延五百余公里,水质清澈,富含矿物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构成了茅台酒“山、水、林、土、河、微”的命运共同体。

茅台深谙,只有依托“地利”与“人和”,顺应“天时”,才能实现茅台的永续经营发展,从酿酒的源头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推动原料种植“四良”研究,也就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贵州茅台便开始在仁怀市当地积极寻找并培育适合酿酒的优质高粱品种。经过科研团队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在2008年成功选育出优质的地方高粱新品种——“红缨子”。这一新品种以其厚实的外皮、良好的糯性、高支链淀粉含量及适中的单宁含量而脱颖而出,亩产量达到近400公斤,具有显著的突破性优势。

同年,“红缨子”被茅台正式确认为唯一指定的酿酒高粱品种。2022年,茅台集团更是出资控股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源头上确保“良种”优势,为酿酒产量、质量总保险。此外,茅台集团选育并登记糯茅2301、糯茅2302两个高粱新品种,“红缨子”“红珍珠”高粱品种入选贵州省农业主导品种。

顺应天时,拥有地利,由“红缨子”带动起来的高粱产业也为当地填补了最为重要的“人和”。正如张德芹提到的,茅台生长在大山,注定了茅台要有“山”一样的担当和责任。通过“茅台+政府+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茅台集团支持高粱种植,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原料的高标准,这也反哺了当地产业,为大山里的乡村振兴找到了可以参考的现实范例。自2001年以来,红缨子高粱的种植面积已经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有机认证面积100万亩,茅台集团扶持物资投入资金已达16亿元。目前,茅台有机高粱基地已经覆盖赤水河流域一带的72个乡镇、482个村。此行动为当地创造了农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以上,带动了850万人次农户参与其中,直接增收超过100亿元。

而酿好酒的另一源头——优质的水源和生态环境水,也没有被茅台集团忽略。为此,茅台不断加大对赤水河流域的环保投入,自2014年起累计投资资金已经超过4亿元,专项用于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茅台集团在水质管理上进行严格监控,设立了多个水质监测站,确保出境断面水质长期稳定在II类水平以上。此外,为了保护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茅台不断完善水循环利用和污水处理系统,确保酿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针对更为广大的环境治理,茅台集团提出了实施“增水、提气、保土、护微、生态系统平衡”五大工程及“节能降碳增效、绿色产品设计、产业链绿色转型、绿色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生活”五大行动,立体化推进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在绿色产业链建设方面,茅台集团通过优化能源管理和提升能效,不断降低生产过程中单位酒的能耗,同时大力推进酿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茅台循环产投公司开发出多层次利用模式,将酒糟、窖泥、曲草等酿酒废弃物用于生产有机肥、发酵饲料和生物质沼气,每年处理酿酒废弃物近30万吨,2024年实现酒糟、窖泥、曲草等酿造副产物100%资源化利用,助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茅台还在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领域加快绿色转型。茅台晶琪公司将玻璃瓶生产线窑炉从燃气改为电力。同时,茅台大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积极采购绿色电力,以提升整体绿色电力消费比例。2024年,茅台采购了8905.57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实现了厂区全域绿色电能覆盖,减少了约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茅台机场及物流公司还积极推进新能源车辆使用、建设充电桩等绿色交通设施,并开展绿色物流试点,建立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为茅台的绿色转型注入持久动力。

2025年2月18日,“中国茅台·国之栋梁”生态守护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贵州仁怀、云南镇雄和四川古蔺三地联动召开,以巡河、植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投入到保护赤水河的行动中。此次生态守护公益行动,是茅台立足“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公益主IP,在生态环保公益事业上的一次接续传承和全新实践,也是茅台积极牵手各方力量,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共治共享的重要标志。

承载未来,希望同行

企业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是绑定的,没有企业能够单独的逆势而行。茅台集团深谙需要在社会责任重担负起行业领军人与地方龙头企业的责任,并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自2009年起,茅台集团连续16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在此期间,茅台集团不仅在科教文卫和救灾等传统公益方向积极投入,还大力推动以自身业务为主轴,反哺当地,精准扶贫,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茅台集团十数年间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高额捐赠,以回应全社会的需求与仁人志士的殷切希望。

2023年,茅台集团正式成立贵州茅台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始终秉承茅台集团“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大品牌大担当”的社会责任理念,以“中国茅台·国之栋梁”主IP为统领,构建顺天护地、敬人惠众、明理思源、厚德共兴四大公益板块,搭建“多元一体型”发展的公益项目矩阵。截至目前,茅台公益基金会的公益总投入超9590万元。茅台通过产业帮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增收致富,更帮助当地农产品“出山”,同时引进配套产业进入乡村。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集团公司共计投入超过5.7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先后选派34名帮扶干部赴一线开展帮扶工作。茅台的精准扶贫“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成为企业与农村共同发展的典范。此外,茅台集团还通过学业资助、人才帮扶、技能培训及提供岗位等方式提升乡村人才素质,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文化传承同样是茅台的一项重要使命。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茅台持续开展“汉酱·匠心传承”公益项目,积极加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成为联合发起人,携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迄今为止,“汉酱·匠心传承”公益项目的捐赠总额已经超过2436万元,完成了“殷墟系列公益项目”一期123件青铜器的修复,并在全国范围 内开展了相关展览,成为文化保护的企业“领头羊”。

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于《少年中国说》所言,青少年乃是社会发展的未来。茅台深知,教育的兴盛不仅决定着个体的命运,更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茅台将教育扶贫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领域,通过多种形式的资助与支持,为贫困学子点燃希望之光。

自2012年启动“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以来,茅台连续13年累计捐资超过13亿元,精准资助25万余名学子从“家门”走进大学“校门”。每一笔捐赠,不仅帮助学子们跨越经济的鸿沟,更成为他们未来成长路上的坚实后盾。这项持续十余年的公益举措,不仅直接改变了无数家庭的命运,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全国教育扶贫的标杆。茅台于2013年、2018年、2023年分别荣获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

茅台深知,实现这项可持续战略并非易事,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加大对可持续绿色、公益事业的投入,更要与自生的供应链伙伴、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制定科学的长期目标和策略,优化生产链路和管理,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为此,茅台在2023年修订了《供应商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供应商关系管理规定》,以完善供应商准入管理、履约管理和关系管理。加强对供应商可持续性和履约能力的管理,确保其在道德、质量和环境标准方面达到茅台的要求。此外,茅台还为供应商提供培训支持,帮助其提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质量标准与交付要求。良好的整体环境助力茅台与供应商建立起绿色供应链,共同走向可持续未来。

同时,茅台与消费者也保持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与频繁互动。推出线上线下多个平台的“粉丝活动”。以“茅友嘉年华”为例,每年数以千计的消费者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深入了解茅台的历史与酿造技艺,邀请消费者加入茅台的公益事业,通过各种创意活动和互动环节促进了茅台品牌在消费圈层的交流,完成企业品牌与消费者志趣相同、彼此交好的双向奔赴。茅台集团不仅在活动中贯穿圈层的消费需求,更是积极推动传统酒文化,理性饮酒文化,倡导健康饮酒、适量饮酒,致力于打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生态。

后记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通胀、市场不确定性和供应链调整的多重冲击,白酒产业也不例外。尽管白酒以独特风味和深厚文化而著称,但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行业挑战日趋严峻。茅台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不仅因为其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创新,更因其对“以质取胜”的深刻理解:品质不仅关乎产品本身,还代表了企业在面对社会责任时的态度和行动。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常面临短期利益与长期投入的抉择。茅台选择了后者,以更广阔的社会责任为导向,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教育资助和生态保护等领域。茅台深知,企业的成长不只是市场份额的扩大,更需要扎根于社会的回馈与支持。正是这种长期主义的回报,让茅台超越了传统商业模式,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象征。

面对市场饱和、竞争加剧和消费习惯变化等多重挑战,茅台和整个白酒行业都在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融入中国文化、保持可持续发展,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茅台的实践证明,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更注重与社会共进、承担责任,与时代同步前行,这才是赢得长久信任与尊重的根本。

特刊 | 文中相关数据内容均来源于采访与公开信息资料,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财富中文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富媒体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条Plus
精彩评论
评论

撰写或查看更多评论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前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