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70%解决方案
 作者: John Battelle    时间: 2006年02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八十七期>>商业2.0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 John Battelle

    艾瑞克•施米特(Eric Schmidt)2001 年加入 Google,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的管理班子增添了一份中年人的成熟经验。在那以前,他在硅谷之外并不为人所知。施米特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和施乐公司(Xerox)素富盛名的帕洛阿图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做研究工作。在担任 Sun 公司(Sun Microsystems)首席技术官期间,他大力支持并推广 Java 程序语言,在计算机业者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此后,作为深处困境、与微软公司(Microsoft)长期搏斗的软件公司 Novell 的 CEO,他经历了平生第一次真正的企业管理考验。

    近来,施米特春风得意、事业顺遂; 他不断网罗业界顶尖人才,带领公司成功上市,战胜了竞争对手巴里•迪勒(Barry Diller)、比尔•盖茨(Bill Gates)、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等的威胁,并且保持住了 Google 作为一个诚信企业的良好声誉。施米特是怎样取得这些成功的呢?他有两大法宝。第一条是他加盟 Google 之时布林和佩奇教给他的规矩─不做恶事。另一条是他赖以实施日常管理并开拓创新的方法: 把 70% 的时间投入核心业务,20% 的时间用于相关项目,10% 的时间花在全新的业务上。《商业 2.0》杂志采访了施米特,与他探讨了他和同事如何实际应用这些金科玉律。

    “不做恶事”的原则是怎样帮助 Google 发展的?

    我刚来公司时,一听这话,便说: “你们一定在开玩笑吧?”不久后的一天,在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工程师说: “你这么说就是件恶事。”他的神情就像是面对著此刻正发生在会议室里的一桩谋杀案。讨论嘎然而止。过了一会儿,大家才对他的看法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当时讨论的内容是我们应该怎样把广告与搜索联系在一起。我们最终决定放弃有人提议的方式,原因就是那将是一件恶事。这样的事情现在每时每刻都在许许多多的人身上发生著。我们把“不做恶事”看作遵循正确价值观的一条原则。你我对坏事的定义也许会有所不同,但这至少给了我们一种健康辩论的环境。

    但是,随著你们的发展壮大,局外人便会依照他们自己的善恶观对你们公司的缺点横加指责。

    这无可厚非。我们对这样的批评态度完全认可。“不做恶事”的原则能够奏效,与日本人拉下装配线上的停机索并无不同。装配线上的任何工人都能拉下停机索,使装配线停止运行。你可以把这看作对员工的授权。

    Google 对于新开发的产品是否有什么重大的战略性规划?

    几乎所有的新东西似乎都是工程师们在附属项目上花费的 20% 时间里所产生的成果。无论如何,它们绝对不是管理层的工作成果。

    可是箭往哪儿射是由你来决定,是这样吗?

    是的。但是,首先要有足够的力量,我们才能拉弓。也就是说,要有一小组工程师和一个产品经理,他们对某个事物产生了足够的兴趣。

    你在自己的 20% 那部分时间里做些什么?

    关于 20% 时间的概念,它只适用于技术人员,不适用于销售或管理人员。管理层的情况是这样的: 我们把 70% 的时间用于核心的搜索和广告业务,另外 20% 的时间用在与核心业务密切关联的业务上,比如“Google 新闻”、“Google 环球资讯”和“Google 当地资讯”。最后的 10% 时间完全用于真正新创的业务,比如 Wi-Fi 的开发,我自己对这个项目并未插手。天晓得他们这个星期又干了什么。我一直忙于核心的搜索和广告业务,无暇他顾。

    你怎样贯彻这个 70/20/10 的规则?

    有一段时间,我们把不同的项目放在不同的房间里进行。这样,如果我们在一个房间里呆的时间太长,我们就知道花费的时间比例有问题。这似乎有点愚蠢,但却行之有效。现在我们有了专人来管理时间,于是我会十分清楚我确实按照 70/20/10 的时间比例工作。

    拉里和谢尔盖现在也按照 70/20/10 的时间比例运作。他们 70% 时间的工作内容或许会有所不同。比如,谢尔盖在关注提高搜索质量的新方法─新的运算模式。拉里则在推动全新的广告模式,这要占去他 70% 的工作时间。

    你的一些新行动引起了争议。为什么出版商为“Google 图书”而控告你们呢?

    人人都在编造一些谎话。我们根本没有做的事,却被他们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们正在建立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目录。人们去查阅这个目录,他们可以看到书的一小段摘录─小得连一页纸都不到,然后他们必须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去买那本书。你能说这有什么不对吗?我们显然存在沟通上的问题; 我搞不懂这有什么错。

    出版商指控你们为了商业目的,以数字的形式复制书籍; 你们将随这个目录刊载广告,并由此而获利。

    每一个搜索引擎在网络上都是这样做的。我不是律师,我不打算辩论。我要告诉你,我们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非常透彻的研究。公平的使用,也就是出版商的利益和读者利益的平衡,显然允许建立目录。这是无可辩驳的。希望法律界能够看清本案的事实。再说一遍,我们并没有复制书籍用以出售。

    我们谈谈 Wi-Fi 吧。《商业 2.0》的奥姆•马立克(Om Malik)注意到你们买进了大量的传输带资源。你们是否打算向全国提供免费的无线互联网连接?

    我们向公众说明 Wi-Fi 试验是个测试。我们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我的回答是: 让我们进行测试,看结果如何。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将尽力而为,争取成功。我们对它寄予厚望。我们认为 Wi-Fi 具有极大的潜力。

    我们谈谈竞争环境吧。2002 年时你对我说,能在一个不跟微软竞争的公司里工作简直太好了……

    是的。你能把我带回那段时光吗?我真的非常喜欢我们当时的小生意。那时我们过得非常快乐。

    而且你们当时并没有引起比尔•盖茨的注意。

    没错。

    我最近向 MSN 的优素福•梅赫蒂(Yusuf Mehdi)询问他对 Google 的看法。他回答说,“现在我们成了没人理的穷小子了。”

    我不想回应微软公司的任何评论,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我很乐意谈谈 Google。

    那么 Google 是否正在建立一个计算平台?是否可以说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操作系统?

    依我之见,“操作系统”、“平台”、“网络操作系统”都是很笼统的说法,因此我宁愿不讨论这些问题。有人以为 Google 要建立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浏览器。这些技术已十分成熟,也很受重视。对我们而言,建立一个围绕内容和广告的生态系统作为我们搜索业务的延伸,有著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好吧,这是否意味著 Google 是一个门户网站呢?如果这样看,就像特里•塞梅尔最近指出的那样,Google 就只是一个较小的门户网站。

    如果我能不怕出言不逊的话……

    请直言。

    你在用一种过时的模式观察企业的行为。你看待我们所依据的是技术和点子的市场份额,而那些技术和点子是十年前的产物了。更好的问题应该是: 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公司的使命?我们的业务不是门户网站。我们的业务是使人们能够得到全世界的信息,使这些信息有用。你刚才所提的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讨论过。

    我所做的试验是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的工作。70/20/10 的原则就是要确定: 一个特征怎样扩展核心业务、相关业务和创新业务,以便完成我们的使命。我们搞的就是这一套,而且非常有效。所以,你所说的也可能完全正确,但对我们却并不重要。

    你的公司上市已经一年多了,经营一家公众公司感觉如何?

    就个人而言,我宁愿当一家私有公司的 CEO。我到这儿来以后就一直这样说。但人生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有句老话: “既来之,则安之。”Google 必须上市,也适逢其时。因此,正确的态度是: 作为公众公司,尽力而为,把事办好。

    译者: 韩春明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