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令人惊叹的商业前景
 作者: Geoffrey Colvin    时间: 2000年07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二十二期>>封面专题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21世纪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应付技术上的变革。这里将介绍美国一些最深刻的思想家的想法。在知识经济中,劳动者的价值将根据他们的创造力、判断力、想象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判断。

    作者:杰弗里•科尔文(Geoffrey Colvin)

    “现在,一个适合以冶炼生铁为正常职业的人的首要条件是,他应该愚蠢、迟钝,大脑构造要更近似一条牛。” 嗨,谁在骂谁笨蛋?说出这种话的人该有多蠢?在钢铁业或任何其他行业,谁能说一个人应该像牛一样蠢而又真的指望这个人能干好任何工作?

    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答案是,上述引语出自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企业管理权威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之口。不错,就是那位作为泰勒主义之父、“科学管理”之父、遭到全世界工人痛恨的时间与动作研究之父的泰勒。

    他的观点很重要,因为《财富》杂志头 70 年(在 20 世纪)关于企业管理的文章,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企业界先是把他视为救星而纷纷向他求助,后来悟出他的态度是错误的,再后来他的世界就消失了,最後他们在这方面进行种种努力,但结果证明这是极其困难的。事实上,到了 21 世纪,企业管理的这项工作尚未完成。

    我知道,你们不会相信。泰勒是上个世纪顶尖的企业管理权威?就是那个握着秒表的家伙?对于《财富》杂志第一期的读者来说,他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即便是今天,这也是确定无疑的事情。泰勒的思想这么多年来使很多行业的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如果没有他,我们今天的繁荣是不可想象的。他的根据对任务进行仔细分析而安排工作的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已不把它看作是可恨的泰勒主义。20 世纪首屈一指的企业管理著作作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称,泰勒的思想是继“联邦主义者的文章之后美国对西方思想最持久的贡献”。

    尽管如此,泰勒还是错了。人岂能是牛?他们从来不是牛。我们所谓的现代管理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企业界人士通过工人们对于科学管理所表现出来的常常是愤怒的甚至是暴烈的反应,以及通过心理学家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和人文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等人的著作而开始得到这种启示的。(想要对 20 世纪做一次最明晰的了解,可以阅读斯图特•克莱纳(Stuart Crainer)所著的《管理的世纪》(The Management Century)一书,该书由约塞-巴斯出版社(Jossey Bass)于今年 3 月出版。)企业开始承认工人也是人,尽管这种思想使它们不快。

    与此同时,整个世界都在变化。泰勒的成就是提高了体力劳动的效率,但是,当大多数劳动都变成另一种劳动,即知识劳动时,体力劳动者是娇弱的人,还是愚钝的动物,这个问题已经变得不太重要了。这种知识劳动很多年前就已成为大部分西方经济的基础;要知道,在一个投资银行里放一块秒表,并不会提高生产率。

    我们早就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承认人是复杂的生物,他们最有可能成为知识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在更近期的时候,企业组织已被视为更像有机体,而不是机器。在 2000 年,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公司仍然认为,要使它们的结构和做法适应这些已被普遍接受的现实几乎是难以忍受的。

    相反,我们只是在边缘上修修补补,这正是我们通常不能努力想象真正的新事物的原因。还记得《杰森一族》(The Jetsons)吗?那是 20 世纪 60 年代对 21 世纪的生活──包括经济生活──的设想。乔治•杰森(George Jetson)为斯佩斯利链齿公司(Spacely Sprockets)工作,该公司与科格斯韦尔轮齿公司(Cogswell Cogs)的竞争非常激烈。链齿和轮齿之争──除了人人将拥有一架私人航天器以外,21 世纪的经济看起来与 19 世纪非常相像。

    当试图去想象真正的新管理方式时,我们又落入了旧的窠臼。管理人员现在苦苦想解决的问题──什么是能够真正吸引和激励最好的知识劳动者的方法、团队的价值、根据项目进行组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拉平等级──全都是几十年前(对,是几十年前)最优秀的企业管理思想家已看得相当清楚的问题。然而,尽管我们也读到一些有魄力的公司如何以新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大多数的企业仍在沿用一百年前的按职能进行组织的、等级森严的机械模式。事实上,如果与雇员们坦率交谈,你就会发现,许多人仍然觉得他们还是被当作牛马看待。

    原因何在?因为人的本性不会很快改变;我们正在尝试做的很多事情在某些更深的程度上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最根本的一点是(这在 21 世纪初有点令人吃惊),我们仍然要应付在大企业工作的种种要求。记住,大企业是 20 世纪的产物,而使它运转的正是引出将管理作为一项专门工作的概念(一个纯粹 20 世纪的概念,而且是这个世纪中叶的概念)的问题。在亨利•卢斯(Henry Luce)为《财富》杂志写的创刊词中,只字未提这是一份给企业管理者看的杂志,70 年前的第一期也没有专门论及管理的内容,也没有供管理者看的文章。所有在本世纪初建的那些商学院(例如哈佛的商学院)的情况又如何呢?它们所授的学位不是工商管理的学位,而是“行政管理”的学位,这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概念。《财富》杂志十周年纪念刊(主编是彼得•德鲁克)把美国的经理定义为一群人,但是说他们的不十分崇高的使命是“悉心照料 56,000 名资本家”,也就是大公司的大股东。然而到 1966 年,《财富》可以断言:“在 1900 年几乎不被承认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了当今文明的中心活动。”

    今天的管理者最好还是回想一下,直到 20 世纪,唯一真正的大规模组织还只有教会和军队。在这两类组织中,你可以发现历来能够使大组织里的人们长期效力的两种力量:铁一般的权威和共同的价值观(这两类组织当然都依赖于这两种力量)。铁的权威有其作用,但是作为对变化迅速、适应性强和有创造性的企业的一种管理方法却有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们听到了 21 世纪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价值观这样的议论。是的,为股东赚钱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不是使人们早上起床、为公司打仗的原因。那还要有更深刻的原因。通过数千年的人类的经验,我们还知道,为数众多的具有共同价值观的人可以形成一种可怕的力量。因此,在这个许许多多的人能够为任何人工作、而且能够想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工作的时代正在形成的时候,以共同的价值观团结员工就成了企业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组织原则。提出、阐明和维持组织的价值观因而也就成了管理层最重要的工作。

    当我们在努力理解经济中的其他发展趋势时,应该牢记这一企业成功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这种没有磨擦的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自由代理人挤在电脑空间,以极高的效率向可能不时需要服务的组织出售他们的知识劳动者提供的服务;在这种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买主与卖主为几乎是匿名的、以一拍即合的价格进行的交易进行联系(这与 20 世纪的冷酷的科学管理非常相近),这种模式适用于整个 21 世纪的经济。现在,就像在泰勒时代一样,我们能够看到技术和知识已经带来了什么样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预见到光明的前景:惊人的效率真的能使人类达到我们现在梦想不到的富裕。但是,如果我们忘记了必须由多变的人 ──他们 20,000 年来并未有多大的进化,而且他们仍然非常需要交往、需要被承认、需要有各种关系──来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因而他们也应该是受益者,那就会犯一个愚蠢而古老的错误。

    从公司以不把雇员当人看待的手段而取得成功(有一段时间简直是惊人的成功)的时代到现在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程,发展之慢令人痛苦。亨利•福特(Henry Ford)曾赤裸裸地谈论“减少必须为工人着想的想法”。而今天,通用电气公司(GE)的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则直言不讳地说,必须解雇对公司的价值观不能身体力行的经理,即使他们有好的业绩。在这方面我们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个世纪之初对经理们的启示是,管理是一门人的艺术,随着信息技术承担起全世界非人的单调枯燥的工作,这一点越发明显,这与 100 年前的启示恰恰相反。大多数的管理者现在看来已经明白,通过利用其员工最基本的人的特性,他们的创造力、判断力、想象力和交际能力,他们将会获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时代的第一流的管理者将是那些在这些方面下手最快、做得最好的人。

    译者:吴学华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