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美国人正在“撤离”银行?

美国人正在“撤离”银行?

Nin-Hai Tseng 2010-09-01
《财富》杂志列举了三大信号,说明美国有可能正存在微妙的“去银行化”趋势。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全球银行业巨头轰然倒塌,还有一些银行则濒临破产边缘。这场金融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借贷观念。尽管大多数人仍然把资金存进或大或小的银行,但一些涌动的暗流显示,不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大型跨国企业,都已经不再把大型金融机构视为资金来源。

    《财富》杂志列举了三大信号,说明美国有可能正存在微妙的“去银行化”趋势。

1) 打养老金的主意

    对于以养老金账户做抵押获取贷款的想法,大多数金融理财师会大声说“不”。然而富达投资公司(Fidelity Investments)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经济低迷,越来越多的人将这条建议置之脑后,在他们的收入高峰时期(35岁至55岁期间)以养老金账户作抵押借款。

    一份对1100万养老金账户持有人的调查显示, 21.9%的受访者在今年3月至6月期间背负有以养老金账户作抵押的未偿付贷款,这一比例为近十年以来的最高值,2001年1-3月,这一数字为18.1% 。

    富达投资公司的报告还显示,由于财务困难, 2010年第二季度,从401(K)计划中提前取钱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2%。而那些一年前曾经以“困境提款”的理由从养老金账户取钱的人当中,45%的人今年又一次这样做,他们把取出的钱用于各种用途,包括避免被赶出租赁的房屋,或者避免房产被银行收回。

    “困境提款”要求申请人必须证明自己的财务困难,而从养老金账户贷款则并不需要理由。贷款限额一般约为5万美元,或是申请人401(K)账户金额的一半。有人认为从养老金账户借钱的好处是:他们在本质上是向自己而非银行支付利息。

    确实,大多数金融理财师会说,打养老金的主意无论如何是个坏主意,因为这么做不但要支付额外税费,还要接受罚款,而且将来退休时,账户上可能金额不足。但是至少对一部分人来说,在前所未有的困难时代,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办法。

2) 直接向私人投资者贷款

    为了使资金来源多样化,而不是全部依赖于银行,美国一些规模最大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向私人投资者贷款。《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本周报道说,私募交易正处于上升趋势,即“企业直接向私人投资者贷款”。《金融时报》称,这个信号表明,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之后,近期并不热衷于大量增加商业贷款。

    《金融时报》引用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数据称,今年上半年,企业总共在私人投资者市场筹集了274亿美元,而去年全年的数字是285亿美元,相比之下,今年比去年有了大幅提高。中端市场企业通常对私募渠道大为青睐,把它视为与投资人建立关系网络的好办法。但今天,包括喜力啤酒(Heineken)和千年管道公司(Millennium Pipeline)在内的大型跨国企业也在迅速进入这一市场。

    银行也不是完全在考虑之外。私募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位于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之间。银行通常会对私募行为提供帮助,比如帮助多个投资人和借款者达成协议——当然了,他们提供的服务是要收费的。

3) 向朋友和邻居借钱

    在网络世界里,急需借款的人越来越多地求助于个人对个人贷款(peer to peer lending)。

    社交借贷网站(social lending sites)很受自雇者的欢迎,此外,有些人的信用资料对银行或信用合作社来说比较难于评估,他们也倾向于使用这类网站。这类网站中名气最大的是Prosper.com和Lending Club。根据所使用的社交借贷服务的不同,借款人可以借到7000至25万美元。他们可以拿这笔钱用于任何用途,从缴纳学费到支付创业成本。

    近年来,银行收紧了信贷标准,提高了对信用评分和债务收入比的要求,而个人对个人借贷已经成为颇受欢迎的替代传统银行贷款的办法。今天,由于贷款成本上升,信贷标准提高,对于很多人而言,任何替代传统银行的办法都是值得尝试的选择。

    译者:珠珠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