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创新桂冠如何炼成 | 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带来的启示

创新桂冠如何炼成 | 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带来的启示

石德瑞、刘晓龙、李琛 2017-10-31
我们需要具有综合创新影响力的领导企业,它们不但能够真正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口红利消失难题、通过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帮助中国企业争取世界价值链高点,而且更能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圈竞争让中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一枝独秀。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专题

· 2017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
· 2017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公司|分行业榜

在经历让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过后,中国目前进入了重新平衡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红利及资本的两大主要经济推动因素趋减,创新无疑成为中国提升效率与价值链地位、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中国近年在创新领域做出了切实的努力与结果,而中国的创新企业在其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读中国创新领军企业的成功并向后来者提供启示,财富中文网联合科尔尼咨询公司进行了“中国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排行榜”的评选活动。此次评选向31,000名分析师、企业董事及高管发放了问卷,让他们针对353家企业进行评估,候选企业主要来自中国500强和世界500强中的中国公司,以及部分知名的中国大型企业。除了寻找谁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之外,还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创新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采用哪些创新方式,以及构建了怎样的创新战略。

从评选中可以看出,创新不再只是科技型企业的专享,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各类企业的竞技场。在中国经济转型的今天,我们需要具有综合创新影响力的领导企业,它们不但能够真正提升生产效率、改善人口红利消失难题、通过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帮助中国企业争取世界价值链高点,而且更能通过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圈竞争让中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一枝独秀。

桂冠花落谁家

此次调研评选分三个层面来深度洞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在创新战略、创新方式与创新影响上的共性与特点,并分析了在创新战略指导下,企业如何建立创新路径,以及不同创新路径可带来的切实影响力——可分别体现于其对社会、市场、行业及生态圈四个方面的影响力。

图表1: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榜单评估模型

此次榜单评选出40家兼具“创新”与“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其中第一梯队企业8家、第二梯队15家、第三梯队17家。第一梯队企业的投票支持率达20%及以上,第二梯队的投票支持率为10%~20%,第三梯队企业的投票支持率为5%~10%。

 
 
图表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榜单前40强

在人们的潜意识认知中,新型互联网企业更加擅长创新。而在制造业企业中,除了华为近十几年来对技术的不断投入和创新,其它企业的创新则鲜有人提及。但在榜单前8名中,制造业企业占据了5席,分别为华为、格力、三一重工、海尔、中车,其中三家主营业务更是传统的B2B领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正当时,符合产业调整的大方向。另一方面也看出,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为股东与社会带来立竿见影与可量化的回报。此外,第一梯队的排名也体现出大众给予制造业企业创新的鼓励。

不同于华为等企业广为人知的创新投入与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在排行榜中高居第5位的三一重工,这与其所在工程机械行业这几年给大众的“颓式”印象有一定出入。众所周知,随着国内基础设施扩建的退潮,加之同质化竞争,工程机械类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然而三一重工则主动布局尚处于“蓝海”的“工业互联网”,与腾讯云合作成立“树根互联”,致力于挖掘工业设备的数据价值、改善客户业务系统效率、最大程度挖掘设备价值。

由此可见,看上去非常传统的行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实现核心战略的创新。创新不仅仅快速发生在互联网和消费型的企业中,制造业等传统企业也能通过产品、技术等创新提高其竞争力,更有机会延展其商业模式,完成其从产品提供商到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惊人的相似性

我们进一步针对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分析它们在社会影响力、竞争影响力、行业影响力与生态圈影响力四个方面的侧重性。子榜单评选结果与总榜单结果较为接近,彰显了第一梯队企业综合且全面的影响力。

图表3: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子榜单

在子榜单中,华为作为最受追捧的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占据了四大子榜单之首,而在网购、社交与智能设备领域中各自打造了独立业态的阿里巴巴、腾讯与小米在最具生态圈影响力评估中也脱颖而出。值得一提的是,国字头企业的创新得到了受访者的高度认可——中车股份在社会影响力及竞争影响力排名中都高居第2位。如今,中国高铁不仅大幅度推进了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更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旗帜响彻海内外,其技术已经赶超欧美发达国家。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高铁正加速“出海”,对外输出中国制造品质,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制造”形象。
 
从“创新”到“影响力”
 
通过对本次榜单的全样本解读,我们发现,社会影响力是公众最具认可的影响力方面,其次为竞争影响力。颇受热议的生态圈影响力列第三位,其在不同行业间表现不一,但第一梯队的领军企业在生态圈影响力上相对高于其它梯队企业。
 
在创新影响力方面,B2C类的消费品行业在生态圈方面的影响力落后于B2B类的制造业。其原因可能归结为它们在价值链上的角色比较稳定,较少地依赖与外部企业的共生。消费品产业的产品更多是面向消费者的单点渗透,像苹果、小米等企业将自身产品平台化,进而构建行业生态的案例受限于产品品类和规模限制,因此非平台型的企业自然较少展现生态圈影响力。但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海尔、格力、美的等中国消费品企业,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将原来单点的产品发展成智能家居网络平台,进而提高自身产品矩阵的竞争力及在行业生态方面的影响力。此外,传统制造/服务型企业通过其产品/商品模式的创新,能够先天性影响更多上下游的相关行业的企业。
 
总而言之,创新战略是创新影响力模型的本源。调查显示,企业的创新动向无需时刻出现在大众视野内,但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普遍在核心创新方向上更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越具影响力的企业普遍更具创新战略实施能力与经验,反映了创新需不断叠加、积累,从而优化创新流程、巩固创新文化、夯实创新核心能力;为未来打造更大的创新影响力做准备。
 
成功的路可以复制
 
这份榜单不仅仅展示了具影响力创新企业的成功,更意在为其它企业和后来者洞悉一条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要想成为一家具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必须建立从创新战略、到创新方式、再到创新影响的清晰路径。每个企业所处情况不同,应该提前定义好自己想要什么和实现什么,然后通过创新战略及方式的选择,达到所期望的创新影响力。

 
图表4:创新实施路径解读

基于此次调研的数据反馈,并根据我们对于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影响力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就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创新来看,社会与竞争方面的影响力是中国企业追求的主要方面(占比32%与25%),而要实现这两方面的创新影响力则需相对更多地依赖于产品/服务创新(贡献了社会影响力32%中的11%、竞争影响力25%中的7%),其次需依赖于价值链/商业模式创新(均贡献了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影响力中的7%)。此外,产品/服务创新对获得行业示范效应/行业竞争力与生态圈影响力也有显著关联度。换言之,不管这几个方面影响力中的哪一个获得出色表现,均需要以坚实的产品/服务创新为基石。

而要成为一家对生态圈产生影响力的企业,创新则不能仅限于产品层面,更需要有对于产业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改造突破(二者分别贡献了生态圈影响力22%中的6%)。菜鸟物流可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成功不仅在于依托客户洞察与IT技术开发出仓配一体等新型的电商物流产品,更在于依托大数据整合了各大快递平台业务系统,重塑了电商物流行业价值链,使得物流企业由竞争转向了合作,彰显了中国企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力。

此外,虽然结果显示技术/IT方面的创新在不同方面的影响力差异不大,但这只是暂时的结果,未来在竞争影响力上的关联度将日益明显。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以技术赋能传统业务模式的变革日益重要和明显。以零售行业为例,在如今网购的流量红利结束、线下实体店面面临升级或淘汰的变革时期,人、货、场都已发生重大变化。新零售甚至无人零售都在颠覆线下零售的生态。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刚刚开始,对于每一家立志于创新的企业而言,“创新”与“影响力”是不可或缺的二重标准。随着中国各行业的转型与消费升级,诸多行业已浮现出除竞争地位提升之外可带动生态圈及社会影响力的创新机遇。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领军企业已先行一步,而它们背后的推动基石是企业扎实的产品与服务创新,离不开对商业模式的重新构想与打造,也在借助新一代的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成功企业的创新之路有迹可循,从创新战略、到创新方式、再到创新影响,企业应该构建一条前人可鉴但同时适合自身的创新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中国将有更多具有实力的企业荣摘最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桂冠!

作者简介:石德瑞是科尔尼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刘晓龙是科尔尼咨询公司资深项目经理。李琛是科尔尼咨询公司资深项目经理。高级商业分析师陈霄亦对本文有所贡献。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