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

2021-05-22 14:01
5月22日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 相关阅读(中国新闻网)
57
一颗流星

一颗流星

今天重新看了央视2013和2016年采访袁隆平的视频,感慨良多。缅怀袁隆平,又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袁老有太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记录,有太多妇孺皆知的故事。提笔再三,而又放下,心情十分沉重。

前段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共同在线发布了《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报告显示,在受粮食危机困扰的国家中,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2020年已达过去5年的最高水平:1.55亿人。

全球70亿人口中有1.5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真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很显然,这次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加剧了世界的粮食问题,让本就因经济不景气或者战乱而饱受缺衣少食的人们雪上加霜。对比这些国家和地区,我们是幸运的。但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有人吃不饱饭的时候,有人就敢把牛奶倒入下水道。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距离发达国家的道路还有远远一大截、社会老龄化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大,甚至互联网上出现了“躺平”的风潮,我很是不解。

袁老生前在采访时表示自己对于杂交水稻产量永不满足,要一直干到98岁(之前有中医预测说他可以活到98岁)。

一个荣誉等身的人尚且如此。

对比这1.55亿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们,这些所谓的打榜粉丝却为了投票浪费那么多牛奶。理应被全社会谴责这样的事情不应再发生。我们国家才过上解决了温饱的好生活,千万不能大手大脚,别等到饿到肚子吃不上饭的时候,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今年5月3日,江苏南京寻亲会,一位90多岁的宜兴老人在寻找1959年左右送走的儿子。他的晚年只剩下了两件事,一是侍弄地里的葡萄,二是寻找被丢弃的弟弟闰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江南地区大饥荒。有五万幼子像吴闰生一样,被父母遗弃,送到陌生的北方城市长大。他们被统称为“江南弃儿”。

1960—1964年间我国人口总数在扣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由人口出生和死亡产生的增长)后异常减少了2644万人,其中最突出的是1960年比1959年净减1000万人。

没有粮食,不能吃饭,人就没有尊严。反驳我这句话的人,你可以试着饿一天不吃饭,再来谈感受。

袁隆平出生的那个夏末秋初,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湘、鄂、赣、皖、苏各省大部成为泽国,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溺毙、饿死者不计其数。生于灾难之年的袁隆平,穷其一生都在为解决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饥饿殚精竭虑。

如果在当今中国科学界拿出几张名片的话,那么袁隆平毫无疑问是其中耀眼的一张;如果让中国人说出一位知名科学家名字的话,那么脱口而出的就是袁隆平。

在网络上,一直流行着一句话:袁隆平让你吃得太饱了。这是网友们的调侃,但也从侧面映衬出,袁隆平的贡献、影响力,以及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能够超越袁隆平的,只有袁隆平自己。

袁老离开了,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技术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精神财富,甚至还有那份面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

作为“长在”试验田里的人,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在专业之外,他还是一位段子手、梗王,“我的米可以喂胖你们,但我自己不能胖”“人怕出名猪怕壮,我可是有偶像包袱的人”……

今天,微博刷屏了,朋友圈刷屏了,平日里分属不同领域、行业,讨论着不同话题的微信群,也出奇一致地刷屏了。大家放下手头的工作、活动、谈话,纷纷送别袁老,这便是一种无形的致敬在传递。

而当我们怀念袁隆平,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我想,杂交水稻的专业技术,仅仅是最基础性的。他的身上,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定力,有笑对艰难险阻的乐观豁达,有卷起裤管的朴实无华。

有人说,天不生夫子,万古长如夜;也有人说,天不生袁老,肚子咕咕叫。我们敬爱于我们有恩的人,也是这么朴实无华。

稻香溢四海,英名千古传。再见了,袁老,您会活在我们心中,生动而永远。

5
小池总

小池总

神农千古

7
已注销用户

已注销用户

昔日十里长街送总理,今日长沙风雨辞袁老。
那些为人们做出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一路走好!

11
渡崖者

渡崖者

袁老,走好!您的逝世是世界的损失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