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年内首只爆款基登场

年内首只爆款基登场

2023-01-09 18:00
丘栋荣显然是新年以来新基发行热点,1月9日起发行的中庚港股通价值18个月封闭运作股票基金募集规模上限为20亿元,该基金也是中庚基金首席投资官丘栋荣第一只纯投港股的基金产品。据了解,发行当日应该已经接近或突破上限。据第三方渠道消息,截至13时,该基金认购资金已超过13亿元 | 相关阅读(财联社)
50
陈燕

陈燕

与财富管理时代共同进化的研究员

丘栋荣丘总在这个时点发港股基金,产生爆款效应,一点也不意外。作为行业观察者和老基民,我有几点感想:

一,丘总是优秀的,时间点也不算差,可是需警惕销售机构的“造势”,防止期望太高失望太大。

丘总的优秀,不论是其长期的机构持有者占比高、机构认可度高,还是去年那样的市场环境中能够为投资者创造绝对收益,都能得到印证。从去年11月初到现在,两个月时间,恒生指数已经反弹40%,恒生科技指数更是上涨60%,这样的涨幅经媒体报道出来,待基民反应过来,又一次上演着市场里那熟悉的一幕:“我们总是在对某个标的,从避之不及,到趋之若鹜的循环中如此往复”。当前这个时点,港股虽然估值仍然不能算贵,但确实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抢筹,盯上的人太多了。后市能否继续一骑绝尘,需要观察,起码短时间内集中追涨是有风险的。

明星经理+正在表现向好的赛道/领域=爆款,这个公式对于销售机构来说屡试不爽,频频成功,但这个时点、这只产品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否是唯一选择,或者最好选择,多年来对爆款基金的观察经验告诉我,要打个问号。几乎没有一个爆款没有伤害过客户,问题不在经理人本身,而在宣传时客户被赋予的期望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偏差,也就是所谓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爆款基金,远的有睿远基金的3只产品,每个经理都是大咖,只只发行都是高比例配售,经理们风格也没有发生漂移,但是持有人有意见的不在少数;近的有去年1月份十几个中生代优秀基金经理集中发行了一批产品,以他们的号召力也确实募集到了不错的规模,但随之而来的行情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之中最好的一只是刚刚回到面值以上,其余净值全部在1元以下,最差的已经跌去了23%。回头看,任何一只所谓的爆款产品,在成立后都有一个“打折”的买点,何必急于发行时呢?

二,看好一位经理,不一定非要买他的新发基金,要综合考虑持仓风格、策略环境及费用成本。

一直关注丘总的人能够发现,丘总去年每个季度季报中都有提到对港股投资机会的关注和布局,他一直强调的看好四个方面机会中有一个就是港股。这个在他现在存续基金的持仓中也能看出左侧布局。目前这个时点发行一只专门投资港股的基金,说明港股在丘总的投资框架中仍然具备很好的投资价值,在我看来这只能说明丘总的投资逻辑和体系是稳定的,但无法代表新基金相较于老基金的优势。或许老基金积攒的港股便宜筹码更划算。当前时点,万众瞩目的港股机会,已经不是这一家投资机构,也不是这一个基金经理在悄悄布局的事,而是摆上台面,一众公募、私募、外资博弈了,环境与几个月前大不相同。

同时,购买新发基金对于基民来说有较高的手续费成本,认购费不打折是行规,基金公司将认购费全部作为渠道激励给出去,所以销售渠道最有动力推荐新基金,最喜欢劝客户“赎旧买新”。新基金还有1-3个月不等的建仓期,具体以怎样的节奏建仓,基民不得而知,1月份成立的基金,最快看到季报也得是7月底看二季报了,这么长时间都看不到新基金怎么运作的,对于基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作为投资者,在确定投资经理值得信赖、认同投资理念和策略的前提下,购买该经理管理的已经存续的成熟产品性价比更好。一方面申购费用各平台基本上是1折,另一方面存续基金的季报是连贯可研究的,对于我们判断该经理在该策略上的运用更透明、更有帮助。

三、看好港股,选择太多了。

一类是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名称中含有“恒生、恒生医疗XX、恒生XX互联网XX、恒生科技指数”等字眼的指数基金(ETF和ETF联接)均为跟踪恒生系列指数的基金,他们的“含港率”100%,而且ETF基金场内可以做交易,做波段,跟股票一样,券商收取的是交易佣金,没有申赎费用,ETF联接是场外购买,通常申赎都有费率优惠,很多C份额申购0赎回超过7天也是0,所以更适合短期持有,灵活便利得多。

另一类是主动管理的基金,这里面又分两种,一种是名字中含有“港股通”或者“沪港深”字样的主动基金,这些基金对于港股的配置多少取决于基金经理的选择,不能只看名字就冲进去,有的叫“沪港深基金”,但实际港股持仓占比还不到10%。随意买,容易产生误解。另一种是基金名字中不含“港”,但是基金经理跟丘总一样在港股下跌中认同港股未来的投资价值,做了左侧布局,这类还挺多的,需要具体翻看持仓报告做评估了。

常青树型的老牌明星经理基本上都对港股做了提前布局,所以投资者如果手中持有众多基金的话,也可以穿透看下每只基金的持仓,不要盲目的追涨新发港股基金,也许你本来持有的基金就已经在分享这个红利了。多资产、多市场、多品种的分散,本质上是让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但需要避免不经意间的重叠。

总之,没有股神,对任何一个基金经理都保持平常心。没有一个时点是错过了就再也没有的,任何时候都是有机会的。明确的机会往往伴随着风险,混沌的局面往往伴随着重生。

50
晓蕾

晓蕾

对于基金市场,虽然前几年涌起一阵基金热,大批个人投资者进入基金市场,但是这种状况在去年发生了变化,2022年基金发行市场一度进入“冰冻期”,2020年和2021年新基金发行2.98万亿份、3.10万亿份,而去年三个季度的新基金发行规模,仅为前两年的1/3左右。

去年新基金发行数量不多,自然是因为赚不到钱,媒体统计过,去年权益类新基金逾八成亏损,这样的状况,让人对今年新基金发行市场状况有点担忧,虽然有个别热点基金大卖,但是总体而言,今年第一周的基金发行情况还是比较清淡的。

27
兰香

兰香

长期跟踪研究金融和新产业

半夏投资李蓓的市场展望(20230108):
从中期看,我们之前的判断应该依然成⽴:A 股市场很有可能已经⾛过了最低点,站在新⼀轮⻓期⽜市的起点。第⼀步是⻛险偏好修复,第⼆步是经济和盈利的企稳回升。
上个⽉的⽉报,我们也提醒过:站在此刻,各⼤指数的确基本都回到了 9 ⽉初的⽔平。我们认为中国相关股票市场的第⼀步⻛险偏好修复已经基本完成。后续的第⼆步还需要等待⼀段时间。
虽然疫情的快速扩散和病情的恶劣超出了之前的预期,但⽬前为⽌,市场的⾛势基本符合我们之前的判断。A股进⼊震荡状态。
港股的短期表现是略超出了我的预期的。外资基于海外经验,认为放开的交易⾼度确定,情绪⾼昂。
站在此刻,因为港股过去⼀个⽉的⼤涨⽽ A 股明显调整,估值差距已经显著收窄。我认为港股总体的性价⽐跟
A 股相⽐,已经不具备明显优势。后续两者的表现不会再有显著的差异。
具体到⾏业,过去 1 个⽉消费股表现突出,银⾏相对偏强,也是外资相对积极的⼀个侧⾯。但我认为,基于海外的经验,预期消费的强劲复苏,以⾄于经济的强劲快速复苏,推动利率上⾏和银⾏股的上涨,则可能是有问题的。
中国和美国及海外其它国家的现状存在极⼤不同:
1,中国在过去 10 多年,经历了⼈类经济史上主要国家中最快速的⼀波居⺠加杠杆,居⺠杠杆处于⾼位。⽽美国则是经历了 10 多年的居⺠部⻔去杠杆,居⺠杠杆处于低位。
2,因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房价的下跌,中国居⺠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创伤,信⼼受到了打击。⽽美国的房价过去 3 年⼤幅上涨。
3,因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本轮中国的失业率显著上升,居⺠的收⼊增速下⾏。⽽海外的国家总体普遍因为劳动⼒的紧张带动居⺠收⼊增速上升。
4,中国的财政刺激主要体现在基建上,不直接增加居⺠收⼊,⽽海外的财政刺激⼤部分是直接给居⺠发钱增加了居⺠可⽀配收⼊。
综上⽽⾔,简单参考海外的经验,预期中国的消费强劲复苏,显然是有问题的。消费股后续很可能⾯临不及预期的现实和股价的停滞与调整。
⾄于银⾏,过去⼀年的持续降息对息差的影响,在今年年初的按揭贷款利率重新定价之后,会集中地体现出来。再加上贷款结构的恶化,银⾏的息差很有可能会低于市场的预期。于是银⾏的业绩,很有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
向后展望,居⺠部⻔进⼊⼤的去杠杆周期,消费的复苏会是⾮常温和的。另外,即便地产销售有所恢复,房价企稳反弹,房地产企业也需要 1-2 年时间来修复⾃⼰的资产负债表后才会重新融资和扩张。基建在去年的⾼基数下上升幅度有限。出⼝可能⾯临⼀定的温和收缩。总得来说,经济的复苏会是温和的,很可能低于政府合意的⽔平,融资需求很可能也低于⾦融监管部⻔合意的⽔平。
所以,利率并没有太多的向上压⼒,可能总体是⽐较平稳的,尤其上半年,应该并没有太多上⾏压⼒。股票后续⼀段时间的上涨,应该会是温和的震荡重⼼上移,并不会是⼀波流的单边⽜市。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