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个人养老金“新时代”来了

个人养老金“新时代”来了

2021-12-20 13:36
近日《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重磅发布,“个人养老金”的新时代即将开启。会议强调,要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相衔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 | 相关阅读(中国基金报)
48
万幸

万幸

财富管理转型专家,北大光华MBA

“税延+个人账户”的模式的先行者其实是美国的401K计划,所谓的401k计划,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发起的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金制度,它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个税递延(个人所有税递延征收),比如你在领工资的时候,是需要缴税的,但如果将一部分工资以养老金的名义存入自己的401k账户中,这部分工资就暂时不需要缴税了,直到你在未来退休之后要去领取的时候才需要缴税,而且交的税的金额可能比你之初该交的金额还要低。
这一下子,401k账户的所有者就享受到了福利和激励,福利是401k账户里的资金是要用来做投资的,通过投资获取一个还不错的中长期投资回报。激励则是大家很有动力,尽早开始通过自己的401k账户来进行投资,因为要领取资金的时间是在退休之后,而越早开始投资,暂时少交的税金能够用来投资的时长就越长,就越有可能为自己贡献更多的投资回报。
因为有了这一制度,促使美国购买基金的受众和基数大幅的提升,也促使美国的资本市场有了更广泛的长期资金,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美国长达数十年的慢牛行情。
所以,对于国内的市场而言,这也绝对是个大事件,后续如果“税延+个人账户”真的在国内落地,也就预示着之前我们一直诟病的资本市场缺乏长期资金的问题就会一定程度上化解,而我们所希望的慢牛行情可能也真的会在A股上演,这也是国家层面的行为设计。
而与之所对应的,这些长期资金,究竟会流向哪些产品中去呢?从大的方向上看,其实就是三个方向,一个是保险、一个是理财产品,另一个就是基金,而因为最终的收益风险特性的不同,按照海外的实际经验来看,更多的资金会流向基金产品当中。
只是在具体产品的配置方式上,又会分成两种模式:
一种是直接买一只与其需求匹配的,市面上有的养老FOF产品,比如我是2035年左右退休,我就可以直接用单笔+每月去投这种xx2035养老FOF产品的模式来进行投资;
另一种则是,我希望有更加多元化的配置,而究竟应该“买哪些产品,如何购买,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等这些专业问题,个人养老账户的所有者可能是没有能力去解决的,这个时候,找专业的基金投顾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所以,“税延+个人账户”模式开启的“个人养老金”的新时代,可能预示着属于养老FOF产品和基金投顾业务的春天或将真正到来了。

52
陈燕

陈燕

与财富管理时代共同进化的研究员

中央定调个人养老金并不突然。在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之后,个人养老金制度研究和推进的进度条在今年明显很快,人社部多次在公开场合释放关于该制度的信号。

“税收优惠+账户制”做法已是行业共识。这是参考国外成熟的做法,由国家给予税收政策优惠,鼓励个人在工作期间通过设立专门的商业养老账户进行自我养老储备,同时通过自主选择专业机构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在长周期内实现养老财富积累壮大,保障个人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早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2018年度重点课题《建立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研究》中就解释过第三支柱养老金遵循个人主导、自愿参加、享受税收优惠制度三大原则。在该制度下,税收优惠政策的主体是账户持有人,载体是账户,打破养老金产品的壁垒,使账户持有人可以用一个账户购买所有符合条件的金融产品,包括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

个人认为这次《意见》及相关政策释放了几个信号:

一是,“个人商业养老金”制度的准备已经很充分,呼之欲出。这背后是一个严峻的社会老龄化和代际交替问题,即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一支独大但支付压力逐年累积,企业年金(第二支柱)增长乏力,个人商业养老金(第三支柱)培育发展势在必行。

二是,对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有养老资管牌照的机构是长期利好,行业将迎来大发展。各类管理机构需要不断创新开发符合养老金风险收益偏好需求的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在投资管理能力上都会有长足的发展。同时,原本就比较成熟的公募基金行业更将是领头羊。公募基金自2018年起试行的养老目标基金,已经初具规模,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承接个人养老金的管理。从美国经验看,公募基金是个人养老金最很主要的配置产品。

三是,对于权益类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有利。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性质,通过持有金融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那么市场的参与者会进一步从个人转变成机构,机构占比提升能够减弱散户主导的市场波动。资金供给端的长期化,以及收益结果的长期化目标,希望能够淡化目前机构间竞争的短期化博弈困境。

四是,对于我们个人,每一位尚未退休的劳动者来说,这确实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未来依靠社保养老金或者以房养老,都不太现实了。在税收优惠的加持下,通过类似强制储蓄的方式养好自己的商业养老账户,不做月光族,养成长期投资的理财习惯,累积复利的价值,是新时代下应有的意识。主动规划个人养老金,积极参与权益类投资,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资金,科学地分散风险,做好大类资产配置,才有可能跑赢通胀,保障或提升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不过金融产品与消费品有着天然的区别,金融产品的甄别是有门槛的,普通个人如何做好个人主导账户,科学筛选与自己风险匹配的养老产品,并做好配置规划,仅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这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长期指导和跟踪陪伴,也需要相关制度建设的引导和辅助,由此衍生出对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顾问服务需求也是一个时代的声音。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民相关的养老金融需求,催化着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在各自专业领域走向更激烈的创新和竞争。

46
付伟

付伟

资深财富管理从业者

事实上,商业保险和第三支柱的重要地位已经无需多言,但2021年关于保险行业还是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新闻出现,比如中国人寿、平安、新华和太保都在对传统代理人团队进行考核和缩编。有人说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有人说中国保险代理人的密度已经不低了。明明有极大空间的一个朝阳行业,在2021年却出现了新增乏力的局面,让人唏嘘不已。

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想想,这一切似乎也都顺理成章,保险行业长期散养的代理人制度所造成的混乱,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代理人高流失下的孤儿保单、代理人杀熟、不做保险却靠发展下线获取受益(类似传销),不仅造成了行业产能的低效,更让社会对于保险行业的风评不断下滑,“卖保险的”在普罗大众眼中,已然成为了“下九流”。

站在社会保障全体系的层面,如何把商业保险做大,不仅仅是保险公司生存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这里面要有国家的顶层意志来推动,也需要有配套的税收递延政策(类似于美国的401k),更需要的是对保险行业的制度性重构,加强保险公司对于代理人的赋能,甚至转化为正式员工采取客户经理制,把“卖保险”和“维护客户”等量齐观,才是正途。提升购买体验,让保险不仅仅是一种虚拟的功能性产品,更应该让保险的持有人感受到他的存在,这才是保险行业真正需要改善的。如果只考虑卖,而不考虑用户体验,这个行业是没有前途的,这也是所有在中国营业的保险公司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56
一地金

一地金

个人养老金从实质上看是一种理财投资产品,在目前这种类型的产品收益率普遍比较低迷的当下,这种产品的吸引力明显是不足的,除非是可以在税前扣除免税,不然的话,很多人宁愿去投资股票基金、甚至直接炒股。

而第二支柱目前也基本上只有一些好的企业才有养老年金,绝大多数的企业是没有的。人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企业年金积累资金规模2.25万亿元,全国共有10.5万个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参加职工人数达2717.5万人。这三个数据与全国超过8亿的劳动人口相比,数量还是非常小的。

因此,中国的养老依靠第一支柱会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金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不要忘了,中国还有体量庞大的国有企业,而划转国有资本充实养老金也是这些年的一个惯常的操作。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