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2万名毕业生选择留在硅谷,清华北大成美国附中?

2万名毕业生选择留在硅谷,清华北大成美国附中?

2021-07-05 12:30
在一个流传于网络的视频中,金灿荣教授表示,从1978年到2015年,光是硅谷就吸纳了接近2万名中国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清华一年的毕业生也就三、四千人,这么一算,约等于五六年白干了。 | 相关阅读(大猫财经)
59
宗亭

宗亭

把时间做为朋友的投资人

每每看到关于人才外流的文章我总能在字里行间看到用民族情怀和家国使命绑架学者灵魂的东西。人们轻易的就会套用骨子里根生已久的非黑即白的简单理论来表达对于学者留外的劝诉,你怎样怎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样怎样做,因为你是中国人。其实放大世界观,中国人首先是地球人,是地球村的村民。

说实话,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己,我从潜意识里也是希望更多的人才能够留在中国,为中国的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让中国在世界的江湖中有更响亮的名号和更大的山头,甚至称霸武林唯我独尊。但是我的职业病又不得不让我先把情怀放在一边,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的本质。

花艳芬芳,彩蝶自来。人才落户的根本驱动在于环境,这环境包括实验研发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由研至产的通道环境,最后是科学转换经济环境。白话讲述就是有没有优越的研发设施和上游科学,有没有完善的法律和执法队伍认可知识产权私有化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有没有成熟的机制和市场能让有效的研发成果迅速推向市场,有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和产业结构能让研发成果转换为经济利益。

有人会认为上面说的这些我们都有啊,其实上述的环境还有一个要素就是由市场主导形成正向循环。科技研发本不应该是国家导向的,因为研发的根本价值是满足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从而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纬度,所以应该研发什么,研发到什么程度都应该是广大人民说了算,人民又组成了市场,也就是市场说了算。

比如说研发环境方面,我们有中科院等国家背景的机构,他们对研发环境的影响非常有限,假如我们推向市场,更新人们对科技产生的经济效益认识,让人们知道科技的创新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那是从一间车库到世界首富的回报比例。那也许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群体,叫科技风投。用这些为了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资本来搭建实验室和公共科学库是不是会更有效?人才的脑子里有了新想法,只要这个想法是市场需要的,就可以有人为他搭建研发场所和研发经费,投资人也可以通过各种的对赌,对冲,保险等手段降低风险。

研发成果出现后,有市场机制一样以利益为根本驱动,迅速的将成果投入生产,形成实在的商品,最后在完善的机制下完成各轮融资,扩大规模,布局海外,构建品牌,实现利益最大化。

说白了,如果你有先进的科技,在这个环境里就可以让你迅速的成为富商,迅速提升你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这个过程是科技为先,市场驱动为主动力,让市场推着人才走,让人才感觉身边有一个万能的机制陪伴着,只要专心做好研究就能通往高阶世界。

构建出一条从研发到转换成财富的机制,让市场为了经济利益自己去驱动,成为正向循环,让人才感觉到尊重,安全,机会和升华,那样愿意留下的就不只有中国人才了。

48
Jay

Jay

硅谷

纵观硅谷人才市场,并不是华人独占鳌头的天地。印度科技管理人才相较之下,所谓的清华北大等等毕业生在硅谷基本是码农,只有很少数有机会进管理阶层,而印度裔则在职场上风声水起,领导众多科技公司,诸如谷歌,微软,Airbnb,adobe,等等。清华北大的工程毕业生基本不具备商业意识,也没有管理能力,在建立关系方面也唯唯诺诺,胆识魄力不够,在关键时刻无法凸显领导特质,当然在技术上是首屈一指的 - 但这个是远远不够的。就算有十万毕业生留在硅谷,模式不变不突破依然无法彰显华人在硅谷的优势,所以期待湾区华人积极应变,团结协作,突破瓶颈,引领下一代。

58
Chloe Zhao

Chloe Zhao

在网上找到一组数据:清华大学2017届的2888名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出国读书的学子共813人,占比约为28.2%。也就是说,当年的本科应届生中,有大半数(71.8%)同学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深造,或直接就业(例如自主创业等)。即便在这28.2%出国的同学中,相信还是有很多人在学成后选择回国就业。其实,“2万清北毕业生选择留在硅谷”的说法,不乏有媒体炒作、“标题党”夺人眼球的成分。
 
此外,即便毕业生选择留在国外,其实也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并不能成为判断“爱国”与否的标准。去年疫情爆发,众多留学生自发组织在国外购买口罩,捐赠给全国各地;而国外疫情爆发之后,也有很多学子选择不回国,为了“不给国家添乱”。相信即便是“不回来的人”,其中也有很多“对祖国爱得深沉”的人吧。

54
李良东

李良东

丹鸟策略,中美聚焦

用脚投票,古往今来。春秋战国时期,哪儿太平有饭吃,就能更吸引农商安居乐业;谁家有想法能礼贤下士,就能吸引更多仁人志士纷至沓来。时至今日,落后或战乱国家的百姓依然会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去发达国家,怨不得之前懂王要在美墨边境修墙。

生存权是人口流动最基本的条件,发展权则是人才流动的基本考量。过去四十年在海外求学并留下的人太多了,这与学术水平与就业发展环境差别较大有着密切关系。近些年这种情况在变化,留学的越来越多,同时回国的比例受国内经济、学术发展水平提升也大幅提升了。但问题也有了——上海杨浦区邯郸路惨案、茅台院士、某千亿总酒后暴力事件,都冲刷着我们的认知。现在物质基础已经大幅提升了,但究竟怎样的学术氛围与作业环境,才能真正让更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报效祖国呢?

除开人才在国家间的流动,国内的人才流动也是影响地域均衡发展的关键。这两年人口净流入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对比东北、西北来说是太具有吸引力了,但久而久之对于东北与西北来说则是不能忍受之痛。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在这里同样发生着,如何破局真是考验地方执政能力与水平,甚至比招商引资更为艰巨且更为重要的任务。回望清末民初和新中国伊始,在物质条件极端困窘之时,依然有很多海外学子甘于忍受极其艰苦的条件归国报效,甚至不惜牺牲。在第一个百年庆典之后,在如此宏大的变局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理想指引就在当下。

56
东木

东木

执大象 天下往

近年来似乎大家一直都在讨论人才流失的问题,所以当清华也开始组建自己的芯片学院的时候,评论区多数是质疑之声,甚至有喊话“让硅谷2万清华人回来,比在这开个会有意义多了”!
 
这个2万人的概念源自早些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给出一串数字,其中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硅谷就招聘了2万多的清华人。这组数据显示了什么?第一,在1978年到2015年间,能够考上清华的人那简直是人中龙凤,第二,这是统计到2015年的数据,到了现在已经过去6年了,现在数据是否会更多?除了这个数字,还有一组数据值得特别关注,那就是我们培养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超56%选择去美深造,但是超90%的人留在了美。人工智能,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却在别国工作。
 
在美,可能会获得不错工作、不错的收入,在美接受的教育、医疗可能也是符合他们的预期,所以就留了下来,而回国呢?996、房贷、小孩上学等等,可能就出现了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每个时代,都有相对应的能人出现,每个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理由支撑,所以也没必要说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某某的不对,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这个权利做出批评。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吸纳人才,总不能一直让自己辛苦培养多年的“凤凰”到最后落在别人的“梧桐树”上吧。

28
白杨

白杨

新时代的青年

这个结果很出乎意料吗?美国知道如何利用人才,给出相应的利益、福利让他们死心塌地留在美国。中国首先你要研究出一些成果,这个过程可能五年、十年或者半辈子过去了。半辈子的努力还可能比不上网红、明星一天或者几部烂片的时间。而且这个社会能看见做科研人员的概率小之又小,时代造就人才,统治者“造就时代”,每个人都是希望知己过的好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要求要变成了奢望!真的是杀人诛心!

28
沁柠水

沁柠水

学子求学,也是自身努力,自己掏钱或靠实力拿到奖学金,跟国家培养不培养的有什么关系,
大学又不是免费读的,想要人才就少拿家国情怀说事,努力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多的选择。

3
XClaire

XClaire

梧桐树也需要人才的灌溉。光靠经济留住,能留几个?

撰写或查看更多观点, 请打开财富Plus APP
最新:
热读文章
热门视频
扫描二维码下载财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