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一球成名”的英利
 作者: 李全伟    时间: 2010年09月14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七十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在2010南非世界杯上,一家名为英利的中国公司声名鹊起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在一大群大名鼎鼎的世界杯赞助商中,“中国·英利”字样的广告牌显得尤为耀眼。几乎全世界都在关注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为什么在世界杯上做宣传?

英利在葡萄牙的项目-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英利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不是一家刚出道的公司。早在1998年,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就专注于太阳能光伏行业。目前,英利是一家太阳能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之一,生产线覆盖了整个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硅锭铸造、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光伏组件封装。

    英利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英利成为2010世界杯全球官方赞助商,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顺势而为。早在2006年,位于德国凯泽斯劳滕的世界杯球场订购了英利1兆瓦的光伏组件产品,这座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赛场是全球第一个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赛场。从2006年11月至今,英利还是西甲联赛俱乐部奥萨苏纳队赞助商之一,该队球衣上印有英利的标识。这些都为英利赞助世界杯做了充分的铺垫。

    国际足联对世界杯的赞助商要求比较严格,会对赞助企业在行业知名度、企业社会责任感、经营实力、产业背景等因素综合考虑。传统上,赞助世界杯的企业一般以快速消费品为主,大部分是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世界杯组委会觉得这些赞助商最缺乏中国元素和绿色元素,而英利正好符合这两点。

    英利也感到,世界杯一直以来缺少中国元素,而这个赛事跟奥运会一样都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体育盛事。马学禄说:“如今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增长,世界杯不能缺少中国元素。这是世人的一个关注点,另一个焦点是绿色概念,现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都盛行‘绿色’之风。两个焦点折射出巨大的商机,英利相信通过赞助世界杯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公司。”

    英利生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虽然不直接面向千家万户的消费者,但太阳能光伏建设的主要市场是商用太阳能大型电站和太阳能屋顶电站,后者的投资者正是普通消费者。在德国,个人太阳能屋顶电站占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一半。目前看,经济发达地区多是足球发达地区,也是光伏应用较普及的市场。

    英利相信,购买个人太阳能屋顶电站的许多消费者同时又是球迷,而足球又是一种世界语言,当“中国·英利”出现在世界杯赛场时,现场观众及电视观众一定很关心这四个汉字,这种宣传效果很明显,也有震撼力。以往所有世界杯的赞助商都没有体现国别,只有公司标志(Logo),英利坚持希望国际足联加上“中国”,因为这两个字比任何企业都有影响力。观看到这个广告宣传的中国人会感到很亲切,同时也有一种自豪感。英利选择赞助在南非举办的世界杯,还跟公司重视非洲市场有关——非洲日照强度比较大,非洲国家的电力系统建设又相对落后,比较适合太阳能的应用。

    结果证明,英利赞助世界杯是“一球成名”。马学禄说,“我们跟国际足联有一个保密协议,不会透露具体的赞助数字。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做不起。但是,赞助投入与取得的效果相比物超所值,不仅体现在未来,也体现在眼前。”股票价格的情况是:6月7日至7月23日英利股价(8.41~12.5美元)上涨4.09美元,涨幅达48.6%,总市值增加6.12亿美元。关注度:英利在百度搜索引擎的“用户关注度”提升1,389%,“媒体关注度”提升800%。点击率:世界杯开赛后,英利绿色能源和英利集团的两个网站每天平均访问量总共超过2万次。媒体报道:从2月3日至7月22日,国内媒体1,253篇,国外媒体949篇,合计2,202篇,总价值7,056万元。市场表现:世界杯后,英利的订单达4吉瓦(1吉瓦=1,000兆瓦),产品价格上涨3%~5%,按照 1吉瓦的出货量计算,新增利润5,000~8,000万美元。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