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TCL 的国际化经验
 作者: 周展宏    时间: 2010年04月16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六十二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公司的并购未达到目标,主要原因是管理团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个快速的转变。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2004年,TCL进行了两次大型的跨国收购,成为中国大型企业集团中最早进行国际化探索的公司。然而,这两次并购并不顺利,公司接下来一年的经营目标没有达成。因此,TCL被媒体描绘成中国企业国际化失败的典型案例。六年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在最近《财富》杂志与翰威特咨询公司的一次“全球最具领导力公司”的调查中,TCL却出人意料地进入了亚太地区的前三甲。过去这六年,TCL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在领导人培养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又有哪些国际化经验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最近,TCL集团董事长兼CEO李东生与《财富》(中文版)分享了TCL国际化的成败得失。

    李东生认为,TCL的国际化战略并没有错,符合经济全球化方向。并购之后没有达到之前的目标,主要原因是TCL自身的管理团队在面对单一中国业务快速扩展到全球业务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个快速的转变。2006年,公司高层进行反复讨论,并为此开了六次大会,最终确立公司短期工作任务是调整业务战略,而中长期战略则是着力于人力资源建设。“我们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比如开展了‘精鹰工程’这样的人力资源系列培养工作,对高管也组织了多次拓展训练,以此来达成共识。”李东生说。

    对于TCL,国际化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国际化之后公司有了国际业务的平台,团队就能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开始,“衣食住行方面都不适应,几年下来,这些就都不是问题了,和外国同事也能顺利交流。”李东生说道。“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实战机会,使我们不断发展和提高。”

    李东生坦言,与国际上的标杆企业相比,TCL还有一定差距。比如,那些企业派到中国来的高管,之前都有很长的国际管理经验,可能在不同文化的国家都工作过,这一点TCL目前还做不到,而且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差距短时间内也很难弥补。当然,过去六年,TCL也获得了不少国际化的经验。与国内同行相比,TCL走得快了一步。未来,TCL有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去年,TCL引入了了TCL通用领导力模型,希望通过这个系统对中高层领导进行能力开发。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能够对每一位高管的优劣势进行评价,并且会反馈给本人。未来,“精鹰工程”还会继续做下去,目前已经做到第四期。这个项目主要针对的是中层管理者,大概有100多人。前三期是综合管理类系统培养,第四期专注于制造序列中层干部人才培养,第五六期会重点关注财务和质量专业序列的人才培养。

 

我如何工作

    我一般早上8点半开始上班,晚上大概9点半回家。到家就不再工作了,会看看报刊,读读书,最近在读《张居正大传》。年纪大了,回家再处理事情容易失眠。

    国际化之后,我会花更多时间考虑国外的业务。工作上,和人有关的工作广义上来讲占到30%以上,关注企业领导人的成长与水平变化,其实和关注企业的业绩一样重要。

    直接向我报告的有20多人,其中非常直接的只有七八位,包括几个大的产业的老总,再加人力资源主管、财务主管等。

    我在2005、2006年平均每月出国一次。现在少了,因为并购的两个业务都有自己的CEO,由他们去管理,我来管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业务很新,我都不很了解,所以就亲临现场,也算是学习基本功。2006年下半年兼职了一段时间多媒体的CEO,所以到国外出差比较多。

    在人力资源决策方面,公司在慢慢制度化。平时,人力资源部会对干部的情况做经常性沟通,一方面给不同层级管理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比如组织一些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平时的绩效考核,人力资源部门会参与,他们也掌握各级主管的情况。目前,有两百多位主管是集团直接掌握的。如果是新业务或者是业务调整,我们首先在内部寻找合适人选。在这个过程中,会听取相关主管的意见,若是高级别的主管,会由我本人提出意见,而特殊岗位则会通过外部招聘人选。比如,这次我们做液晶面板(今年1月,TCL与另一企业共同投资200多亿元进入液晶面板领域),以前没做过,现有的人员在技术上肯定有欠缺,所以会从外面引进人员来负责。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