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加尔布雷思论经济危机……听上去有点耳熟
 作者: Pat Regnier    时间: 2009年04月14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四十四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他开的处方是:现在就消费,多多消费,消费再多些也不怕。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共和党的主张现在臭名昭著了,于是政府干预论又甚嚣尘上。当然,主张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认为这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家泰勒·柯文(Tyler Cowen)说:“我认为,政府并不能帮我们摆脱危机。今后三年,绝望和质疑之声必将不绝于耳:我们为何债台高筑?税收如何连年提高?刺激方案真的有效吗?”

    总统大选期间,加尔布雷思是奥巴马团队的编外顾问。尽管他的主要职责是用电子邮件发送备忘录,但这已有助于安抚改革派,因为他们担心奥巴马经济班子的其他成员都来自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的党内温和派。

    眼下正值危机时刻,加尔布雷思的声音远远超出了左翼网民的范围。去年 9 月,他在国会有关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辩论中发挥了小小的作用。在那次救市计划未能通过众议院表决的前夕,加尔布雷思和另一位着名自由派经济学家迪恩·贝克(Dean Baker)及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主席威廉·艾萨克(William Isaac)在国会大厦一间地下室里向 40 多名持怀疑态度的民主党议员发表讲话,逐一指出保尔森计划的缺陷。(这些人当中,只有加尔布雷思建议无论如何也投票支持该计划:“我认为民主党不应对该法案受挫承担责任。”)

    加尔布雷思此次国会之行,是应加州众议员亚当·希夫(Adam Schiff)之邀。希夫是一位民主党中立的“蓝狗联盟”成员,主张保守的财政政策,读过加尔布雷思为《华盛顿邮报》撰写的社论,提出一套新的救市方案。希夫说:“我当时担心我们收集到的各派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够广泛。”他对第一个救市计划投了反对票,据他所说,部分原因是加尔布雷思对这项计划提出了批评。加尔布雷思建议取消对联邦储蓄保险的限制,允许财政部购买银行优先股,这两项提议最终都兑现了。他还呼吁加大力度,对私有房主提供更加直接的救助,并大幅增加联邦开支。

    即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尔布雷思在彬彬有礼的政治谈话中依然显得态度激进。他开玩笑说,自己是在努力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更显得像是个温和派。从克鲁格曼到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都赞成财政刺激方案。但是,加尔布雷思认为,方案必须要有足够大的规模,并且应当以提高社会保险金和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形式,让民众迅速、直接地受惠于该方案。

    在加尔布雷思看来,这远非一项暂时的经济刺激政策。他认为,这次危机证明,若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离不开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虽然他承认,他父亲实行的战时全面价格控制在今天是行不通的,但他认为,在设定工资标准(包括规定企业首席执行官薪酬上限)和控制能源、医疗等关键行业的价格方面,政府仍大有可为。

    这项议案措辞如此直白,似乎不可能在华盛顿大获青睐。话说回来,最初的银行系统国有化措施是在共和党政府治下实施的。或者看看有关医疗保险的争论吧:自由派提出几乎每一项引起争论的改革议案,都试图以某种方式解决不断攀升的医保成本问题。加尔布雷思最急迫的贡献也许主要是言辞上的:大家又可以谈论“计划”这件事了。

    在这个似乎是美国经济史的转折点上,言辞很重要。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学院派经济学家几乎无人赞成裘德·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和阿特·拉弗(Art Laffer)等人的供应学派理论,但他们通过撰写普及文章和《华尔街日报》社论,让一代人接受了自由经济这个常识。有人可能认为,加尔布雷思听到以上这个比喻会暴跳如雷,但他却没有。他的书架上摆一本由万尼斯基亲笔签名的《世界运行之道》(The Way the World Works);万尼斯基在 2005 年逝世前那几年里,两人成了好朋友。加尔布雷思说:“好笑的是,过了 30 年还能遇到像他们那样的机会。”

    除非市场今年会出现奇迹,否则,这个乐子才刚刚开始。

    译者:郭心慧

    危机发生过程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的畅销书《1929 年大崩溃》出版于 1955 年,现在仍是人们读得最多的论述市场大动荡及其后果的着作之一。该书生动地描绘了所谓理性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失去其集体智慧的。这幅图景与我们当前目睹的情形竟然是如此的相似!举例如下:

    泡沫膨胀

    当年 银行向投机者放贷,因为投资热兴起。加尔布雷思写道:“华尔街汇聚了一条金钱的大河,这一切鼓动美国人纷纷举债买普通股。”

    现在 华尔街把有风险的抵押贷款变成了可能是安全的新型证券。这些证券被全世界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人一抢而光。

    投机文化

    当年 “那些在其他场合大谈圣托马斯·阿奎那、普鲁斯特(和)精神分析学的少数精英分子……此时也谈论起联合公司、联合创业人和钢铁了。”

    现在 有线电视台播出了房地产投资节目─如 A&E 台的《房市速览》(Flip This House)和 TLC 台的《房市快报》(Flip That House)。《纽约时报》也发行了花哨的房地产杂志《钥匙》(Key)。

    以后走向如何?

    当年 “有一批未被发现的侵吞款存在于─说得更准确些,是不存在于─美国商界……也许应称其为款子。”

    现在 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被控制造了 500 亿美元的庞氏投资骗局,受骗的有基金会、银行、对冲基金和电影明星。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