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基金理财的知与行
 作者: 王蕊    时间: 2008年04月29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二十七期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希冀追逐市场热点、快进快出、全身而退的投资者,最终往往与自身的投资目标背道而驰。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作者:王蕊

    希冀追逐市场热点、快进快出、全身而退的投资者,最终往往与自身的投资目标背道而驰

    过去两年的股市一路扬升,基金投资者仿佛坐上了开往春天的地铁,无限惬意地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2008 年初,股市春寒料峭,在宏观经济政策确定从紧及美国经济下滑导致中国出口可能下降的背景下,企图抄底的投资者不得不面临屡次套牢的风险,基民的个中滋味错综复杂。一边是静候上涨却恐再度套牢,一边是试图离场仍心犹不甘。长期投资的基金投资理念深陷困惑与挑战。基金投资者如何在震荡市中“自救”与“生存”?我们不妨返朴归真,探讨基金理财的知与行,在市场失衡中把握投资平衡。

    知:在“短期”与“中长期”之间寻找平衡

    希冀追逐市场热点、快进快出、全身而退的投资者,最终往往与自身的投资目标背道而驰。毕竟,股市暴涨暴跌是暂时的,长周期的震荡和整理更加考验基民的耐心与技巧。

    短期投资,稳健至上

    对于普通投资者,做好长期理财规划远比短期理财容易得多。投资期限为 20 年的基金投资者面对期间的净值波动会更加坦然,因为这项投资暂时得失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备战短期投资常常令投资者心怀忐忑,例如三年内希望购置一套房产或是两年内送子女入学。由于这笔资金的特殊用途,投资目标更应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应该是短期投资者的最好归宿。

    货币市场基金持有大量短期、高信用等级的债券,是所有开放式基金中最安全的投资品种。货币市场基金每日分红,单位净值保持在 1 元,比较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不强,同时不愿意承担本金损失的投资者。与银行存款相比,它的优势体现在流动性,可以随时支取,不需要手续费。国内的债券型基金在强调稳健性的基础上参与股市投资,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既可以作为短期投资(5 年之内)的主攻手,也是震荡市中最好的抗震器。

    追逐成长性,为中长期排兵布阵

    理论上讲,5 到 10 年的投资周期属于中期投资,而 10 年以上则属于长期投资,中长期投资者更加关注资产的长期增值。因此,为了规避短期市场的波动并在长期坚守中获利,投资者需要将股票、债券和现金资产按照合适的比例构建。投资者可以参考的比重是,25% 的债券或现金资产加上 75% 的股票资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可以将债券或现金类资产的比重上升为 35%。

    股票资产是组合收益增长的加速器,股票型基金长期来看仍是战胜通胀的最佳品种。配置型基金也是长期投资的一个选择,它根据市场的变化,在股票和债券资产之间灵活配置。国内的配置型基金长期的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分别平均保持 60% 和 40% 的水平。配置型基金中还包括保守配置型和积极配置型,对应的股票资产比重依次是 20%~50% 和 50%~70%,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值得关注的是,配置型基金的名称并没有反映它的策略是保守还是积极,投资者需要查阅晨星的基金分类以及组合中的具体持仓。

    行:如何布局 2008 年基金投资?

    古语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投资者还需要在市场中实践,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金额、投资周期选择基金,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方法。

    避免波段操作

    首先,投资者需要谨记的是当市场下跌时避免做波段操作。尽管很多股评家或行业研究员试图预测市场的未来走势,但是,没有人能够持续把握市场的变幻莫测。经验表明,寄希望于波段操作取胜的基民常常以失望告终,他们常常在市场下跌的时候卖出基金,在市场全面反弹的时候没有全程参与。

    定期定额投资降低成本

    由于无法预测短期市场的走势,定期定额投资是投资者希望达到长期理财目标的制胜法宝。设想甲投资者和乙投资者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甲一次性投入 12,000 元购买某基金,乙在同年分批购买该基金 12 次,每次的投资额为 1,000 元。如果股市在这一年中表现低迷,乙投资者由于不断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基金,他的购买成本相对甲投资者似乎更便宜,无论未来市场表现如何,乙投资者都可以凭借较好的抗跌性和涨幅取胜。

    如果市场不断上涨,乙投资者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购买基金。所以,定期定额投资法的吸引力体现在市场下跌之时。最重要的是,养成定期投资的习惯可以降低投资者对市场波动的敏感程度。

    将组合分散进行到底

    现实生活中,投资者会购买不同的基金构建投资组合,为什么?因为投资要注意分散风险。每一只基金都有表现好和不好的时候。长期来看,组合中持有不同风格的基金,可以降低组合的波动性。例如,某只价值型风格的基金重仓周期性行业股票,投资者购买它是基于对市场保持乐观的看法。当经济面临衰退的时候,这只基金可能没有预期的业绩理想。此时,投资者希望在组合中添加一些重仓食品或医药股的基金,来避免经济衰退的风险。增加第二只基金,增强了组合在经济倒退时的抗风险能力。这就是构建组合的优势。当然,构建组合并不代表组合可以完全规避风险,不意味你不会赔钱,也不能保证组合中某只基金业绩下滑,另一只一定业绩上升。

    组合分散,包括投资品种的分散和大类资产的分散。前者的意义是,假如你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资产会随公司业绩的上升而增值;但如果公司即将破产清算,资产将面临大幅缩水的可能。所以,为了避免对单只股票的过分依赖,投资者可以在组合中增加到 4 或 5 只股票。即使其中的某只出现大幅下跌,整个组合收益不会遭遇大幅下挫。基金投资中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规避风险。此外,传统的组合大类资产为股票、债券和现金。在股票仓位较高的组合中增加债券和现金的比重,可以降低组合的风险;在重仓债券和现金的组合中增加股票的比重,可以增强潜在的获利能力。对大多数的投资者,明智的做法就是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和投资周期合理配置三类资产的比重。

    实现组合多样性,可以首先合理配置大类资产,然后投资品种中配置各基金的比重。需要关注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倾向债券型基金、小盘股基金和房地产基金,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价值或成长风格。即便如此,还是要适当分散投资,降低组合的风险。

    增持债券基金降低风险

    债券型基金是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一般来说,债券为持有人提供固定的回报并且到期还本,风险低于股票,所以对比股票型基金,债券基金具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在近期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希望规避风险的投资者不妨通过基金转换增加组合中债券基金的比重,保住前期的胜利果实。债券型基金的产品特征是投资者在选择此类基金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组合中增加债券型基金是为了规避当前市场的风险,同时不愿意放弃一部分股票收入,那么股票或转债比重较高的品种可以更多关注。如果投资者厌恶风险,同时只要求收益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风险中等偏下的基金则是首选。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