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热读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

当期杂志
订阅
杂志纸刊
网站
移动订阅
--
--
--
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繁荣
 作者: Rik Kirkland    时间: 2007年10月01日    来源: 财富中文网
 位置: 杂志>>第一百一十七期>>特写         
字体 [   ]        
打印        
发表评论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目前的境况可能不像在海滩度假那样让人惬意。但对于《财富》500 强公司那些成天满世界飞的首席执行官而言,现在的光景可能再好不过了。
转贴到: 微信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人人网豆瓣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目前的境况可能不像在海滩度假那样让人惬意。但对于《财富》500 强公司那些成天满世界飞的首席执行官而言,现在的光景可能再好不过了

    作者:Rik Kirkland

    当今世界范围的扩张有多么猛烈?“这无疑是我职业生涯中见到的最强劲的全球经济。”美国财政部长汉克•鲍尔森(Hank Paulson)在最近一次访问《财富》杂志办公室时这样形容道。这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或许感到很新鲜,因为他们有关经济繁荣的记忆至今还定格在 20 世纪 90 年代,那时硅谷推动了我们的增长奇迹。但是,在纽约曼哈顿老城布罗德街(Broad Street)现在使用鲍尔森曾用过的办公室的一群人却持相同的乐观看法。刚刚出席完中东一个剪彩活动回来的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此时正一边驱车前往纽约的东河,一边解释金砖四国(BRIC)国家的兴起如何改变了他的战略和行程安排。(BRIC 是高盛于 2001 年创造的一个缩写词,意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不断增长的经济体的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正是在扩张业务方面的一贯谨慎,造就了我今天的事业。”他说。但仅在九个月的时间里,布兰克费恩就宣布了已经在或将在圣保罗、莫斯科、特拉维夫、孟买、卡塔尔设立办事处,另外还刚刚在迪拜设立了办事处。“此前我们从未做过类似的事情。”他不无感叹地说。“去迪拜的前一周我在土耳其,再之前在俄罗斯和中国。我现在真是过着 BRIC─外加─中东式的生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首席执行官就生活在 BRIC 国家。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一年有 12 周奔走于海外,目前正寻求使公司“在美国海外市场的增长速度是国内的 2 倍─每年 12% 对 6%”。伊梅尔特甚至期待新兴市场的增长速度更快─每年 20%。去年,在通用电气近 1,700 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这些市场贡献了 300 亿美元。去年秋天,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在班加罗尔建立了思科新的全球化中心,他也赞同这个观点:当前是他的事业生涯中“最强大的全球趋势”。“现今达到了一种独有的平衡,”他说,“超过一半的 GDP 增长来自新兴国家。不过发达国家也都表现得相当好。此前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景象。”在波音,刚从巴黎航展返回的吉姆•麦克纳尼(Jim McNerney)和他的团队已经拿到了 634 张购买新型 787 喷气式飞机的实盘,该款 787 喷气机计划于 2007 年 8 月 7 日在西雅图亮相(啊,真会营销!)。波音国际总裁劳蕾特•凯尔纳(Laurette Koellner)说,这么巨量的订单,超过了行业历史上任何新款产品的成绩,带来这一业绩的“主要是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的买家”。

    虽然目前的增长速度还算不上一项记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表明,1970 到 1973 年世界年均增长率为 5.4%,而 2003 年至 2007 年预计年均增长率为 4.9%─但它仍然非常了不起。因为在我们还不富裕的时代,按不变价格计算的 GDP 全球总量为 13 万亿美元。而今天这一数字超过了 36 万亿美元。更别提,正如投资家吉姆•罗杰斯 Jim Rogers 所言,“在东欧、俄罗斯、印度、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这样的地方生活着30 亿人,他们未能参与上一轮的经济盛宴,但却出席了这一轮。”上一轮是德国和日本引领全球增长。现在则是新兴市场和欧洲共同跑在最前头,欧洲─多年来头一次─目前 GDP 增长率超过了美国。

    当然,20 世纪 70 年代的那次全球好年景以一场糟糕的两位数通货膨胀收场,酿成了自大萧条以来最惨烈的股市崩盘及其他一些可怕的后果,例如摇滚的兴起。这种可怕的过去也会成为我们的将来吗?不一定。但是,从贝尔斯登(Bear Stearn)风光不再的对冲基金,到可能会堵塞私人股本原本拥挤的交易管道的紧缩借贷标准政策等等,这些都令人担忧,我们首先要解释一下,一个人如何能像我们一样认为全球增长势态短期看跌但长期看涨。

    至于市场,我们认为以下两条是不证自明的真理: 1 每次都没什么不同,以及 2 每一次繁荣都会引发自掘坟墓的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es)。 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被称作经济周期。 “构成一次泡沫的必要条件非常简单,只有两点。”投资家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在最近一篇题为“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泡沫”的通函中提到。“第一,基本经济行情看起来至少是出色的─接近完美时更好。第二,流动资产无论在总量上还是价格上都必须充盈:可以轻易和低成本地提供杠杆。”它完美地归纳了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现实情况:迈阿密的公寓楼、印度的股票和迪拜的写字楼的价格无不在急速飙升。

    然而,随利率不断提高,大量进行杠杆操作的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那些现金短缺的可调利率抵押权持有人以及把钱借给这三类投资人的银行家们就不用说了─现在都有千万个担忧的理由。因准确把握不良债务市场脉搏而大赚了一笔的威尔伯•罗斯(Wilbur Ross)就是看到了信贷危机的“真正风险”的人之一。罗斯认为,美国的不良债权市场崩盘 “为时不远”。“更要命的是,”他补充说,“企业借贷市场的放贷行为同样变得非常普遍地缺乏约束。”由于流动性主要是一个公众心理问题而非实在的货币,任何一场金融内爆都可能会导致贷款人惊惶失措,为前所未有的并购和杠杆收购大繁荣提供动力并推动股票达到一个又一个新高的便宜融资管道也将因此切断。 这便是它们被称作信用吃紧的原因。

    而真正可怕的是:中东冲突扩散为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核恐怖主义行动,等等。用经济学家们冷静而客观的行话讲,此种“外生振荡”将可能比单纯的市场调整引发更加持久的损害。从这种意义上看,历史学家尼亚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说,“全球化仍然是一种微妙的现象。”他的著述形象地提醒人们,世界大战的骚乱如何终结了上世纪初第一轮伟大的全球化进程─并且还可能再次上演。

    即便如此,只要没有爆发大的地缘政治动乱─我们这里指的是弗格森所说的那种级别的大规模和血腥战争,如 1914 年 8 月而非 1973 年 10 月的事件─世界经济仍会继续从全球化中受益。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跨界交易不断攀升,在世界 GDP 中的比重不断创下纪录。跨界金融流动则增长得更为迅速,根据麦肯锡(McKinsey)的数据,1990 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11%。 透露一下:我兼职麦肯锡的一些项目。 按照一个主要指标判定,其中许多投资都创造了丰厚的回报:1998 年以来,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每年增长 4.5%,是发达国家增幅的两倍。

    说到底,如果我们暂且不论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技术、劳动生产率以及消费方式上的深刻社会变化确确实实“改变了一切”─或者至少改变了很多东西。想想思科,七年前股价曾攀升至接近 80 美元的高峰,现如今是 28 美元。当初在高位购买了思科股票的人今日仍在隐隐作痛。 如果你是以低价购买,算你走运。 但是,即便技术泡沫的破裂蒸发掉了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革新却仍在推进。今天,超过 5 亿户家庭接入了互联网,超过 2000 年时的两倍─其中半数生活在新兴国家。如今思科自己达到了近 300 亿美元的销售额 2000 年财政年度销售额约为 190 亿美元 ,利润则翻了一番多。

    重要的是长远眼光。威尔伯•罗斯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新兴国家不断增长的需求将刺激长期低迷的钢铁行业的合并,投下大注的罗斯因此赚了几十亿美元,现在他正努力搭乘汽车零部件业类似的风潮再发大财。2004 年 8 月以来,他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已建立一个年产能 50 亿美元的零部件供应厂,主要是通过低价收购海外公司完成的─“但没有增加债务。”他赶紧补充道。亿万富翁山姆•泽尔 Sam Zell 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位房地产大亨并非含眼泪的乐天派,而是强硬并且成功的廉价货猎手,还因此获得一个坏蛋昵称“墓地舞者”(Gravedancer)。他现在也在大胆宣称如今的情况如何如何地与以往不同。他说,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生产国向“根本没有能力使用借款的国家”发放政府间银行贷款,以此挥霍、浪费了暴发的石油美元。“现在资金则多半流向了中国和印度这些地方的特别预算基金(rainy-day funds)或生产性的私人投资。这和我们过去的境况完全不同。”

    这便是为什么我们在 21 世纪之初的这些沸腾岁月见证的所有变迁仅仅是个序幕而已。

    “我们要走的全球化道路应该向东方走,而非向西方走。”埃玛尔地产公司(Emaar Properties)劲头十足的总裁穆罕默德•阿里•阿拉巴尔(Mohamed Ali Alabbar)在迪拜朱美拉古城(Madinat Jumeirah)度假区发表演说时这样讲道。这间大而深的房间里的人按装束不同可以分成两类:一类穿西装打领带,另一类则是白色礼服加阿拉伯宽松的长袍。屋子外面,电动阿拉伯单桅帆船在运河上往返穿行,运河沿岸排列金碧辉煌的大酒店和豪华商场。主路沿线数百个起重机在沙漠的烈日下忙得团团转,施工队正在努力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地竖起更多的摩天大楼─其中埃玛尔自己的迪拜塔(Burj Dubai)在明年完工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楼。但是今天上午,阿里•阿拉巴尔的话题主要围绕他在印度和北非建立商场和住房开发的计划。“西方的人口正在老龄化,经济也在老化。”他说。“东方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哦!一如从前,这位先生有自己的观点。

    当演出场地搬到新兴经济体之后,试想一下全球版本的美国战后繁荣将会是何等的场面。为了达到美国当时的景象,这些地方庞大的人口首先需要日用品和基本建筑材料─自 2000 年起,钢铁、石油和铜的价格硬是涨了三倍多。然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广大的新市场在他们的驱动下将应运而生,从洗衣粉到手机、机场到医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预计,未来十年仅在中国和印度就有将近 4.5 亿人加入中产阶级的行列。相信这种观点的山姆•泽尔说:“我认为这股消费高潮正在席卷全世界。”为了分到一杯羹,他购买了巴西和墨西哥两家公共建房公司的大量股份,并于去年开始在中国和埃及投资新的低成本房屋项目。

    与此同时,成长中的经济体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竞争对手和企业家。比如巴西的喷气式飞机生产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中国的个人电脑生产商联想,或者移民国外的印度人拉克什米•米塔尔(Lakshmi Mittal),后者创建的钢铁巨擘占全球市场约 10% 的份额。当然,现在还只是这股潮流的初期,你这么认为?“我倒希望这是初期,”高盛的布兰克费恩不这么看,“因为我们现在投资的出发点是,它已经突破了平衡点。如果你忽略了这些新兴企业家的崛起,不但可能会让你们丢失当地市场的份额,而且可能会威胁你们在全球范围的经销份额。”杰夫•伊梅尔特没犯这个错误。去年秋天,他拿到了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列出的发展中经济体 100 家最重要公司的名单,并将名单上的企业分成四个阵营: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和不相干的。“我告诉我的领导团队,`我们针对这组公司的目标就是争取大量的顾客,大量的供应商─但是没有竞争者。'”他说。

    为了保持领先地位,伊梅尔特正奋力推动通用电气公司进入全球化的高级阶段,他称之为“背靠祖国,服务全球”(in country, for the world )或许这听起来像是专为拯救地球(Live Earth)而作的某种颂扬诗,但伊梅尔特可是非常认真的。如何满足这些仍然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市场的需求,他相信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实现难以想象的价格突破。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通用电气和其他公司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所创造出来的产品不会仅仅只在新兴市场销售。相反,它们还会返销到发达国家─一股新的通货紧缩压力会让买家喜笑颜开,但也会摧毁尚未走出国门的国内竞争对手。

    要看看例子吗?“水就是,”伊梅尔特说,“每个地方都缺水,甚至包括加州和佛罗里达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在中东、印度和中国正在全力开发一些系统,试图以每毫升 0.001 美元的成本进行海水脱盐。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低成本。在美国,我们永远无法达到这种水平。但在美国之外的某处我们将能实现。我们在做的第二件事也将在国内打开一个巨大的市场。”伊梅尔特认为,煤封存技术(coal-sequestration)或磁共振成像扫描仪(MRI scanners)将出现同样的效果,通用电气正在中国研制一种能将价钱减半的相关产品。“在这么低廉的成本水平上,你不只能将产品出售给中国,还能打开美国的国内市场,因为那里有 35% 的医院买不起磁共振扫描仪。”他说。“我们现在有 15 到 20 个这类项目,它们将在未来 5 年内打开全球各大市场的大门。”

    通用电气并非一枝独秀。看看另一个市场:小汽车。在中国和印度,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汽车生产大鳄正在同当地厂商撕扯、争夺市场份额。它们推出的新款车首先会在当地销售,接再卖给其他新兴国家。“但是相信我,这些汽车的目标市场并不只限于新兴市场。”零部件生产商天纳克(Tenneco)的全球总裁哈芮•奈尔(Hari Nair)说。如今,该公司 58% 的销售额来自海外市场。这种激烈的竞争能够刺激创新,比如奈尔的团队正在印度帮助塔塔汽车公司(Tata Motors)在 2009 年前推出一款“10 万卢比”的汽车 10 万卢比约合 2,500 美元 。“这里的市场环境激发你去做你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奈尔说。“你不能单纯地依靠传统的西方市场。你应该参与到做生意的新途径里。”

    “维持奇迹。”这是 1997 年 5 月我作为《财富》副主编在曼谷主持的一次大会的主题。而就在大会结束几周之后,对泰铢的抢购转变成了恶性通货紧缩风潮,并迅速威胁到整个亚洲─一时间,似乎全球经济都要受到威胁。在曼谷高谈阔论的时候,我们有谁预见到了它的到来?啊!还好,不单只是我们没料到,这多少令人感到一点悲凉的宽慰。世界银行当时刚刚出版了一篇有关东亚经济奇迹的特别报告。之前的广播和报纸充斥颂扬“亚洲价值”的赞歌。但事实是,我们失掉了它。不过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十年之后已经十分清楚,尽管曾经经历真实的剧烈伤痛,那场危机只不过是上坡路上一次厉害的颠簸罢了。

    那么,今天的世界处在什么位置呢?人们有些自鸣得意,至少从报纸上的专栏文章和电视节目来看是这样的。每天,都会有人为一些令人心生不快的事情担心:国会的保护主义情结;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由“一无所知也无意知道”的借贷者撑起的前所未有的债务水平;低迷的房地市场;等等。另一方面,从真正重要的东西─货币─来看,目前市场看起来还不是很慌乱。风险差额,即传统上单薄的票据,如新兴市场债务和垃圾债券,与零风险的国库券之间的差距一直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有些人错了。我们的猜测─仅仅只是猜测─下一个大动作并不是向上的。两年前在怀俄明州杰克逊洞镇举行的美联储年会上,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其告别演说中曾预见过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大师曰:“一旦投资者变得更加谨慎,风险溢价便会抬高,资产价值也会随之缩水,并将促进清偿曾经支撑高位资产价格的债务。这便是历史没有为较长的低风险溢价时间妥善料理后事的原因。”翻译如下:一旦发生市场调整,上升最快的─像上海股票、土耳其债券或者最后一单成交的杠杆收购这类历史上波动较大的东西─也会跌得更快。 华尔街的专业人士称这一类波动性为资产的“β”─它是一个希腊字母,但应该从这个角度看待它:“警惕 β。”

    即使历史会在某些时刻再次证明它并不友善,我们也不愿假装知道市场会下跌多少,或者会在何时反弹。我们也不准备接受流传在一些圈子里的观点:嘿,全球经济增长现在如此强劲,如果美国走向衰退,难道世界其他国家就不能继续稳稳前进了么?那一天或许会到来,但并不是现在。作为全世界天纳克的冠军买家,美国消费者现在仍是支持全球经济的肩膀宽厚的擎天神阿特拉斯 Atlas ,虽说他现在也日益疲乏。如果阿特拉斯耸耸肩……要小心脚下。

    所以,尽管这是个美妙的世界,正如汉克•鲍而森所言,但“警惕会有回报”。至于金融震荡,鲍尔森说,我们还没能摆脱“经济引力”的法则,因此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发生,而不是是否会发生”。这正是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在协调短期忧患和长期乐观时所做的事情。即便他的公司海外业务不断扩展,最近他却一直在延长债务的到期时间 从而降低高盛的利率风险 。他还一直在确保手头有足够的现金,以防万一:根据最近一次统计,为 500 亿美元或更多。听起来不错。对于那些准备好博弈危机的人,前面会有无数的增长机遇。

    汉克•鲍尔森纵观世界

    在接受《财富》内容涉及广泛题材的采访中,美国财政部长解释了为何虽然目前是他见到的“最强劲的全球经济”,但仍然是“警惕会有回报”的原因。

    关于风险 自 1998 年以来,我们没有经历过全球金融危机。我认为,此后私人资本的聚集(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巨大而急剧的增长,在管理和分散风险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我们什么时候再次经历金融危机之时──这是什么时候的问题,而不是是否会发生的问题;我并非因为悲观才这么说,而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摆脱经济的引力法则──我们将第一次看到这些金融工具的业绩如何面临压力。

    关于信贷扩张 当你身处长期的良性经济行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可能会变得不如你期望的那样自律。或许近期利率的上调正是对他们的一种警铃,提醒他们关注过度信贷的风险。

    关于人民币 这个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制造业方面规模如此之大,与世界的一体化程度也如此之高,但却还没有在资本市场与世界一体化,这有些怪异。美国国会的想法和我一样──我们希望中国在短期内迅速升值货币,在中期内达到一个我们没有异议的高度,因为它是由市场决定的。

    关于保护主义升温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将成为一个挑战。公众为全球化感到担心,他们给任何他们不喜欢的有关全球化的东西都贴上中国的标签。无论像我这样的人怎么想,如果公众不买账,你们就将面临一场艰难的战斗。 关于美国竞争力 我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这对我们的国家有好处,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个国家在拥有长期竞争力和胜算几率方面能胜过美国。我根本不相信,无论如何中国──鉴于她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别的什么人能够赶上她的增长速度并保持下去,并在 10 到 20 年内超过美国。

    译者:郑欢




相关稿件



更多




最佳评论

@关子临: 自信也许会压倒聪明,演技的好坏也许会压倒脑力的强弱,好领导就是循循善诱的人,不独裁,而有见地,能让人心悦诚服。    参加讨论>>
@DuoDuopa: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参加讨论>>
@Bruce的森林:正念,应该可以解释为专注当下的事情,而不去想过去这件事是怎么做的,这件事将来会怎样。一方面,这种理念可以帮助员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本身,减少压力,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不失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好方法。可能后者是各大BOSS们更看重的吧。    参加讨论>>


Copyright © 2012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财富》(中文版)及网站内容的版权属于时代公司(Time Inc.),并经过时代公司许可由香港中询有限公司出版和发布。
深入财富中文网

杂志

·  当期杂志
·  申请杂志赠阅
·  特约专刊
·  广告商

活动

·  科技头脑风暴
·  2013财富全球论坛
·  财富CEO峰会

关于我们

·  公司介绍
·  订阅查询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广告业务
·  合作伙伴
行业

·  能源
·  医药
·  航空和运输
·  传媒与文化
·  工业与采矿
·  房地产
·  汽车
·  消费品
·  金融
·  科技
频道

·  管理
·  技术
·  商业
·  理财
·  职场
·  生活
·  视频
·  博客

工具

·   微博
·   社区
·   RSS订阅
内容精华

·  500强
·  专栏
·  封面报道
·  创业
·  特写
·  前沿
·  CEO访谈
博客

·  四不像
·  刘聪
·  东8时区
·  章劢闻
·  公司治理观察
·  东山豹尉
·  山海看客
·  明心堂主
榜单

·  世界500强排行榜
·  中国500强排行榜
·  美国500强
·  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  中国5大适宜退休的城市
·  年度中国商人
·  50位商界女强人
·  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
·  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
·  100家最适宜工作的公司